<p class="ql-block"> 文字 汉丰</p><p class="ql-block"> 图片 汉丰,部分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达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天下着小雨,导游匆匆把我们领进购票大厅内避雨,自己购票去了。乘着导游购票的时间,我打着伞,冲到外面平台上,端详台北故宫的面容,从平台上背对正院,前面视线很好,一片郁郁葱葱,但面对正院时,觉得在平台上,视线还不够开阔,又冲下台阶,在院前广场处好好地端详一番,以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一番上下打量,从几个点看台北故宫博物院,对它算是有了一点直观的了解。台北故宫背靠青山,正院呈梅花形,中轴线对称,白墙绿瓦,黄色脊瓦,主体建筑四层,是一座宫殿式建筑。平台四周是汉白玉围廊,有对称两个长台阶直通院前广场,把正院抬高不少,院前广场前是一个白色的五间六柱冲天牌坊,中间有一牌匾,上书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白底金字,中国皇家建筑味很浓。与北京故宫比,它显得小气了许多,但它避开了喧嚣,在青山绿丛之中,依山傍水,倒也显得清秀大方。</p> <p class="ql-block"> 当我就要登堂入室,去欣赏瑰丽的文明史时,心头不免有些潮动,它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也是台湾最大的博物馆,挤身世界四大博物馆之列。这里收藏了近70万件文物,有青铜器、玉器、陶瓷、古迹文献、名画碑帖等珍稀藏品,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所以不同时期看到的展品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心目中的珍品是不一样的,大家也都担心今天能不能看到,都向导游问起了各自的问题,有问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有问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也有问肉形石的,但问的最多的还是翡翠白菜,导游回答能看到时,团客心中的满足都挂在脸上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戴好耳机,跟着导游,进入二楼展厅。参观的人很多,导游是根据每个展厅的人流情况结合必看的展品,临时调整参观路线的,最先 ,把我们带到青铜器展馆。快速地浏览了商周青铜礼器,春秋时期的编钟、编磬,战国时期的镶嵌器。一种厚重文气的气氛,传导到我每一根神经。不觉就看到毛公鼎,它是台北故宫的镇馆珍品之一,也是中国四大青铜器之一,它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敞口,双立耳,三蹄足。清道光年间于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五百个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瑰宝重器。更觉这仿如星海的历史星空,是那么的璀璨明亮。</p> <p class="ql-block"> 在玉石展馆,看过许多玉璧、玉圭、玉璜,看过那么多山川之精英后,终于来到知名度最高的镇宫之宝翡翠白菜旁。一睹这件国宝的风采,人们啧啧称奇,围着它转,不少的人还指着翡翠白菜上的螽斯(也称蝈蝈)说像活的一样。翡翠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是一件小巧玲珑的工艺品。由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翡翠雕刻而成。工匠运用自然分布的色泽,把绿色的部位雕琢成菜叶,把灰白的部位雕琢成菜帮,菜叶上停留的两只昆虫分别是螽斯和蝗虫,寓意“多子多孙”。如果拿一颗真白菜放在旁边,不认真看,你很难分得清哪是菜哪是玉。相传,这件珍品原存于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宫,永和宫是光绪皇帝妃子瑾妃的寝宫,因此有人推测:翡翠白菜是瑾妃的嫁妆。翡翠白菜的历史同台北故宫的其他藏品比起来,历史并不是很长,只能算个小妹妹,但它在人们心中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这不仅是它来自于皇家,而且除了珍贵的翡翠材质,那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可能要占更多的成分。可惜,人们都记住了翡翠白菜,但是谁制作了它,无人得知。北京故宫的大禹治水玉山,有人说它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一口气用了7个“最”字。这两块同宗同源的一大一小的玉,没有可比性,但翡翠白菜的灵气和知名度未必就输大禹治水玉山。</p> <p class="ql-block"> 看完翡翠白菜,碎步而行,下个镇馆之宝就是东坡肉形石。东坡肉形石,长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它比翡翠白菜又小了一号,其形体只有翡翠白菜的一半还不到,但它与翡翠白菜有着同样的知名度。论年龄它是翡翠白菜的小姐姐,是在清代康熙年间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进贡到清宫内务府的,这是一块纯天然的石头,色泽纹理全是自然形成的,看上去,像是大厨刚刚做好的一块五花肉。这块 “肉”肥瘦相间、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更奇的是“肉”毛孔清晰,简直可以以假乱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人们围着他舍不得离开,离开的人回首再望。其实它原是一块玉石,是在地质运动过程中,与其他矿物质接触色化演变而成,再经过人们的雕琢加工而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有能工巧匠的奇特构思。遗憾的是,我们同样不知道东坡肉形石的设计雕塑者是谁。我好像感觉到,这些山川之精华的制作者在一个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看着我们,我们越是想看到他们,他们越是不让我们看见。</p> <p class="ql-block"> 台北故宫的藏品实在太多,在短时间里难以细看细察,从小到十六层的象牙露透雕,大到占满整个屋子的玉屏风,从上到几千年前的青铜器,下到近代的皇家工艺品,无一不称奇,无一不惊叹。导游在领着我们参观完二楼的展室后,无意再领我们继续参观,留给我们2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并告诉我们说,要看书画藏品的可以继续上三楼。这20分钟可不比平时的20分钟,每一分钟都宝贵。我们徜徉在艺术的宝库中,行进在国宝的身边,怎么也得抓住时间,多看一眼,急忙加快脚步迈向三楼。在三楼静谧细品的参观氛围中,我们的快步显得有些不协调,于是不好意思地放慢脚步,但眼光急切地扫来扫去。一幅长达数十米的千里黄河长卷使我诧异不已:它从源头到入海,千里风光,气势恢宏,奔流不息。匆忙中,竟忘记了作者的姓名。(后来查知,它是台湾著名书画家吕佛庭的作品)我想,作者因黄河母亲情结而留下的这幅中华宝物,它是一幅永远印在中华儿女心头的精神黄河,是一幅永不磨灭的中华情结,连同这满库的藏品,是任何人也无法抹去的,它们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更有着它特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观,掠影撷胜,收金夺银,胜于三年苦读,让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2019年3月于上海浦东</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修订于东湖山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