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政策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矛盾日益加剧。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在积欠官府税饷和外商欠款的双重夹制下,不少行商陷入了经营困难的境况,迭遭破产、抄家、下狱、充军的厄运。</p> <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前行商的商欠表</p><p class="ql-block">鸦片战争前,行商流动资金出现匮乏,于是向外商举债借贷,导致商行倒闭。</p> <p class="ql-block">广东洋商分摊债务表</p><p class="ql-block">破产行商所积欠外国商人的债务,由所有行商共同承担清还。</p> <p class="ql-block">广州十三行商人向朝廷相输银两的奏折(复制件)</p><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七年四月初三日(1792年4月23日)</p> <p class="ql-block">欧美国家与清政府的矛盾和冲突</p><p class="ql-block">由于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导致欧美国家与清政府在贸易体制、司法外交、宗教传播、行为约束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日益激化。</p> <p class="ql-block">芳村花地</p><p class="ql-block">是当时官府指定向外商开放的游览区。</p> <p class="ql-block">广州海幢古寺</p><p class="ql-block">约1843年 T.Allom绘</p><p class="ql-block">此画是英国阿罗姆根据法国画家博景埃原作重绘的,外商每月只有固定的几天可以游览海幢寺和花地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宫中朱批奏折</p> <p class="ql-block">马夏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p><p class="ql-block">乾隆五十八年(1793),英王乔治三世派特使马戛尔尼一行前往中国,提出扩大中英贸易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p> <p class="ql-block">审讯“海王星号”事件法庭内景</p><p class="ql-block">约1807年绘 布本油画 画家佚名</p><p class="ql-block">1807年2月,英国商船“海王星号”水手与华人斗殴,致使一华人死亡,数人受伤。此次事件是中外司法冲突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美国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阿尔塞提号”攻打虎门炮台</p><p class="ql-block">1816年 飞尘蚀刻版画麦克劳德绘</p><p class="ql-block">嘉庆二十一年(1816),英国派遣的亚美士德使团因不肯行跪拜礼遭嘉庆皇帝拒见,使团主舰“阿尔塞提号”及“赫威特号”亦未获准驶往广州。图为两艘船舰在虎门与中国水师开战。</p> <p class="ql-block">欧美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到处寻找原料产地,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在十三行的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贸易出超地位。西方殖民者为扭转贸易逆差和牟取暴利,竟然不顾道义准则,把罪恶的鸦片作为商品,以武装走私的形式贩卖到中国。</p> <p class="ql-block">通草水彩吸鸦片图</p><p class="ql-block">清代(1644-1911)</p> <p class="ql-block">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生产鸦片的部分环节</p><p class="ql-block">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孟加拉进行鸦片种植,并获得鸦片专卖权和制造鸦片垄断权,开始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p> <p class="ql-block">吸食鸦片连环画</p><p class="ql-block">图为英国报刊描写中国人吸食鸦片,导致家破人亡的连环画。</p><p class="ql-block">采自《广州百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表</p><p class="ql-block">英国为了改变贸易的逆差,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毒害中国人民,并使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p> <p class="ql-block">鸦片走私船</p><p class="ql-block">英、美等国鸦片贩子将鸦片卸在停泊于伶仃洋的趸船上,然后再用“快蟹”或“扒龙”船将鸦片运到广州及东南沿海的各个城市。</p> <p class="ql-block">快蟹船</p> <p class="ql-block">道光朝军机处录副奏折(复制件)</p><p class="ql-block">道光十九年五月二十五日(1839年7月5日)</p><p class="ql-block">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祯等进呈关于虎门销烟的奏折,道光皇帝在奏折上朱批:“可称大快人心一事,知道了”。</p><p class="ql-block">原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收缴烟士烟枪</p><p class="ql-block">林则徐发动爱国士绅在广州大佛寺(在今惠福东路)设立收缴烟土、烟枪总局。</p> <p class="ql-block">林则徐虎门销烟</p><p class="ql-block">1839年6月,钦差大臣林则徐将缴获英、美等国的鸦片237.6万斤全部在虎门海滩销毁。</p><p class="ql-block">由鸦片战争博物馆提供</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十三行商人与清政府共同进退,为抵御英国的侵略作出贡献。中英《南京条约》的签署结束了十三行对欧美海上贸易的经营特权。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十三行商馆区被战火烧毁。</p> <p class="ql-block">虎门海战图</p><p class="ql-block">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1年1月7日英军出动炮舰突袭虎门的第一重门户——沙角、大角炮台。</p><p class="ql-block">由鸦片战争博物馆提供</p> <p class="ql-block">虎门威远炮台遗址</p><p class="ql-block">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十三行行商捐资购置外国先进船炮、修筑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进行仿制,大力协助广东海防备战。</p><p class="ql-block">由鸦片战争博物馆提供</p> <p class="ql-block">中英《南京条约》稿本(局部)(复制件)</p><p class="ql-block">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42年,中英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一一《南京条约》,清政府实行广州对欧美一口通商的贸易体制从此终结。</p> <p class="ql-block">《南京条约》的签订</p><p class="ql-block">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攻府在英舰“康华丽”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结束了十三行对欧美海上贸易的经营特权。</p> <p class="ql-block">三元古庙、三星旗</p><p class="ql-block">1841年5月29日英军在广州三元里村抢掠。三元里一带农民齐集于三元古庙前,立誓共同御敌,并把庙内的三星旗作为抗英指挥旗。</p> <p class="ql-block">广州商馆区</p><p class="ql-block">1855-1856年 油彩布本 新呱绘</p><p class="ql-block">《南京条约》签订后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对外通商,五口通商后的广州仍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p> <p class="ql-block">大火中的十三行商馆区</p><p class="ql-block">1856年12月15日,英国军队炮击广州城,并焚毁十三行附近的民房,图为大火下的十三行商馆区。</p> <p class="ql-block">1860年从珠江跳望沙面</p><p class="ql-block">英法联军在1856年10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9年强租了广州沙面为租界。外国商馆逐步移入沙面。</p> <p class="ql-block">珠江口的守护神——琶洲塔与赤岗塔,形貌极为相似,图中宝塔究竟是哪座?</p> <p class="ql-block">1951年,广州市政府为解决物资匮乏,加强商品流通,在十三行遗址举办“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p> <p class="ql-block">香港《周末报》关于“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大会结束后,根据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广东省政府主席、广州市市长叶剑英的指示,决定将展览场地保留下来,辟为一个长期的、有地方博物馆性质的文化活动场所“岭南文物宫”。</p> <p class="ql-block">1956年改名为“广州文化公园”。“岭南文物宫”和“广州文化公园”均由叶剑英定名并亲笔题写。</p> <p class="ql-block">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广东省第一书记陶铸陪同下参观广州文化公园。</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博物馆有丰富的多媒体互动体验。</p> <p class="ql-block">历史造就了十三行,十三行也创造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p><p class="ql-block">衷心感谢王恒、冯杰伉俪以及中外友人的慷慨捐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