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投诉的“异化”:别让正义的哨声变成伤人的武器(中)

纬七路

<p class="ql-block">在今年两会的讨论场中,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浮出水面:当服务被要求无限度地包容理解,投诉这一原本维护权益的手段,却悄然变味,成为站在道德制高点制裁他人的“利器”,甚至可能成为把人逼至绝境的“最后一根火柴”。这一现象,正以一种隐蔽却又极具破坏力的方式,侵蚀着社会公平正义与善良互助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投诉,本应是消费者或权益受损方寻求公平、解决问题的正当途径。在理想状态下,它像一个精准的“纠错仪”,督促商家、服务者改进不足,提升服务质量,从而推动整个行业乃至社会良性发展。然而,现实却常常背离初衷。在某些场景里,投诉不再是基于事实的合理诉求表达,而是被部分人当作肆意拿捏他人的“权杖”。</p><p class="ql-block"> 快递员因一次延迟派送,哪怕是因不可抗力因素,就可能面临被投诉丢工作的风险;老师因正常的批评教育,被家长投诉“心理虐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危机;外卖员不小心洒了汤汁,即便诚恳道歉并愿意赔偿,仍可能被恶意投诉,一天的辛苦付诸东流……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背后,是投诉被滥用的乱象。投诉者利用服务行业对“零投诉”的追求、企业对消费者“上帝”地位的尊崇,罔顾事实,将投诉作为发泄情绪、满足不合理要求的工具。而那些被投诉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为了自证清白,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失去工作与尊严,承受着难以承受之重。</p><p class="ql-block"> 韩国首尔小学教师李敏秀,在遭受学生家长恶意投诉后自杀,韩国约20万教师举行抗议,这一事件将教师群体遭受恶意投诉的困境推向公众视野。在韩国,99.2%的受访小学教师都有过权利被侵害的经历 ,近半被家长恶意投诉。这绝非个例,在我们身边,类似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反映出当投诉机制缺乏有效约束与规范,被恶意利用时,会对个人、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信任体系造成沉重打击。它让服务者们战战兢兢,不敢正常履行职责,害怕稍有不慎就被投诉“判死刑”;它破坏了原本和谐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猜忌与敌意;它更让真正需要通过投诉维权的人,在这片被污染的“投诉环境”中,声音被淹没,正义难以伸张。</p><p class="ql-block"> 要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企业与相关机构应完善投诉处理机制,设置合理门槛,要求投诉者提供基本证据,避免无端投诉进入处理流程。对于恶意投诉,要建立追溯与惩罚机制,让恶意投诉者付出代价,如公开道歉、限制投诉权利等。同时,不能简单地因投诉就对服务者进行处罚,而应基于事实公正裁决。此外,社会也需要加强对投诉权利与义务的宣传教育,让公众明白投诉是为了维护权益,而非伤害他人,倡导理性、客观的投诉文化。</p><p class="ql-block"> 投诉不该成为悬在服务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应回归其维护正义、促进和谐的本质。只有当投诉被合理运用,当正义与善良不再被随意践踏,我们的社会才能重拾信任与温暖,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安心工作与生活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