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应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初次认识于必正先生,读着他的回忆录,看到他的自传里的种种熟悉的“知青”经历,便带着一份由然的亲近。二次再见于先生,他在原来厚厚的二百多页上又补充了一百多页的图文,更使我对他的传奇回忆一步步走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知识青年,也称“知青”是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一个特殊群体,可以说,从四五六十年代期间出生的那代青年,在十五六岁的年龄就要远离父母和城市上山下乡去进行改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少的五年,多的有十来年。在那年代,中国城市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知青,多的是几兄妹,少的独生子女也不可避免。于必正就是这几千万大军中的一员,不同的是,由于父亲的厄运,大学不可能接纳的他于1958年便从汕头市报名去了三水县大旺农场,可以说,他是中国知青的先行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也当过6年知青,那是1968年去的海南岛橡胶农场,七十年代中曾抽调到省直属农场管理局,去过大旺农场调研,那曾是广东消灭血吸虫病的一个大战场,那里的环境恶劣及劳动强度比海南岛的橡胶园有过之无不及。于必正从一个“海关少爷”出身的文弱书生,亲历了一场场与天斗与地斗的“大会战”,成为一个能挑百多斤的劳动者,第二年由于表现出色被农场保送到华南化工学院橡胶专业学习,完成他的第一个蜕变,从知青到大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学两年的生活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吃不饱的困境阻止不了他对学习的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充盈了他的学养,为他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学毕业后的于必正分配到湛江徐闻县南华农场的橡胶厂里任技术员。在这块红土地上,他发挥所长,认真钻研技术,解决了胶乳保鲜凝固的一个个难题,赢得职工们的尊重。就在他正想为祖国橡胶事业的发展干一番事业时,却卷入从“四清”到“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旋涡中,成为“阶级敌人”,被斗被关好几年,可他始终抱着坚强的信念,且在他人生的几个重要关头,身边都有人在帮他救他,几经劫难,都使他起死回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谁也不能阻止于必正聪明才智的发挥,他从农场到湛江,从农垦技校到研究所,从技术员到厂长。他在湛江承包一个企业,临到60岁退休,还被广州香雪制药公司看中,到广州的香雪制药研究所当所长。于必正的路越走越宽广,他不停地进取,不断地收获事业和爱情,家庭生活越发美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必正先生起起伏伏的命运正是我们当代同辈人的共同经历,而有些人渐渐地淡忘了,后辈人更是对前人发生的事不关心不了解,更不会理解前辈的艰辛,所幸的是,于必正能把他大半生的经历和磨难,个中的痛苦和欢乐,当时的倔强和无奈,用朴实的笔墨,真实地还原历史,旨在让经历过的和没经历过的人看一看,我们的时代曾经走过的弯路,我们的命运如何一次一次地被改写,我们这一代人是如何对未来充满理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于先生所经历的历史时期,给他的人生留下磨难,也造就他的成长和成熟,难得的是,在他经历了时间的淘洗,舒展在晚年的安乐时,仍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在他人生中遇见的恩人和贵人,这种美德也正是成就他一生的基石,所以他才能无论身处何方,都能乐观地坦然地迎接生活的惊涛骇浪,从这个意义上讲,于必正先生的《如果》有相当的现实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感谢于必正先生带来这一代知青的农场记忆,给我们以芳草般的清新和秋叶般的颤栗。同时也感谢“爱回忆”的倾力协助,她为民众提供多品位的出版和阅读的选择,使得各层次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对“根”的坚守和热爱。谢谢大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5年2月26日于广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应机在文学创作和民问文艺的组织工作上都颇有建树,她创作的儿童文学、影视文学、报告文学、民问文学、小说散文等约三百万字,曾二十多次获得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各类文学创作奖。2004年,曾应枫被推选为“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主办的表彰大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2年2月22日,南国的广州白云山下珠水之畔,诞生了一个群众性戏曲活动团体“广州弘艺京剧社”,与其他四十多个剧社一起团结在广东京剧艺术促进会周围,以“弘扬国粹京剧”为己任,为传承国粹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行艺宗旨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弘扬国粹,身体力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与李传书、甘甜两位老师共同发起成立了這个剧社。现在,剧社社长是甘甜老师,艺术总监是李传书老师。我由于年龄较大且家务事较多,已多年少参加剧社活动,但我的心永远留在了那里。</b></p> <p class="ql-block">京剧下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85岁再登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