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2025年孝义文旅亮出“最爱妈妈的城市”这一宣传口号,犹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波澜,在孝义文化圈引发热烈讨论。就我所接触到的,有部分人对此口号吐槽甚至批评,盖过赞赏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大家看来,孝义自古以来便以“行孝仗义,包容大气”闻名。从隋末唐初郑兴割股奉亲,唐太宗御赐“孝义”县名开始,孝风义俗就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孝义人,历史上也涌现出众多践行孝义之人。“行孝仗义,包容大气”这一口号喊了多年,已深入人心,突然换成“最爱妈妈的城市”,许多人感到难以适应,觉得不顺口、不得劲,甚至有人认为这口号过于简单幼稚,质疑“哪个城市不爱妈妈”,也有人提出“只爱妈妈,不爱爸爸吗”,还有人觉得此口号只体现了“孝”,而缺失了“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关注地方文化的一员,我理解这些疑问。“最爱妈妈的城市”读起来确实不够有力,不够干脆响亮,软绵绵的,在宣传语的覆盖面方面,也的确更侧重于“孝”,对“义”的体现较弱,难免让人觉得格局不够开阔,视野较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我认为我们不妨尝试理解提出这一口号的初衷。“行孝仗义,包容大气”是结合孝义千年历史沉淀提炼出的高端大气的口号,是孝义人为人处世风格的高度概括,中阳楼上“孝为人之宗,义乃君之宗”的楹联便是对“孝”“义”最深刻的解读。而“最爱妈妈的城市”主打亲民牌,贴近百姓生活,或许旨在倡导来到这座城市的人都能心怀对妈妈的爱,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爸爸的爱,只是未直接点明,这或许与爸爸在家庭和社会中默默付出、作为坚实后盾的形象相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口号从语言风格上看也许不高端大气,也许是想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引导他们从小爱妈妈。毕竟世界需要爱,正如那首歌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未来。”而且我们常把祖国比作母亲,较少比作父亲,所以不必过分纠结是爱妈妈还是爱爸爸,有爱才是关键,妈妈在这里只是爱的代表,如此看来,这个口号或许低调却富有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深入探究,“最爱妈妈的城市”与“行孝仗义,包容大气”其实有着相通之处。二者的文化根基都是郑兴割股奉母的故事,底蕴一致。前者重点在“最”字,虽说每个城市都有爱妈妈的情感,但为给母亲治病,儿子不惜割肉,这种爱堪称“最爱”。我们不应只盯着故事的消极影响,关键是在危急时刻,这种极致的爱依然存在,如今捐肾救母的事例也屡见不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爱妈妈的人,又怎会不讲义气?有爱的人,自然会更加包容大气。古代强调“孝”和“义”,现代用一个“爱”字便能涵盖,对父母的爱就是孝,对朋友的爱就是义。照此理解,叫“爱之城”似乎也可行。也有人提议叫“孝之城”“义之城”,我觉得也不错,各有其独特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若要选一个能代表孝义文旅的口号,孝义文旅不妨发起有奖征集活动,借助各类媒体在网络上宣传炒作,吸引大家参与,广泛收集不同意见,博采众长。同时,也可开展有奖征集孝义之歌的活动,创作出接地气、包容性强、覆盖面广、充满正能量且易于传唱的歌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既然已经打出“最爱妈妈的城市”这一宣传语,就要围绕它开展系列活动,比如每年举办“最爱妈妈的孩子”和“最幸福妈妈”评选活动,大张旗鼓地进行,还要多组织趣味性的“爱妈妈”文体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有时候,这类活动的影响力或许会超过明星演唱会,当然,邀请一两位有代表性的名人参与,也能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广泛征集活动推出的内容,往往更具生命力和持久力,能更好地展现孝义的城市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风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