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

方法才

<p class="ql-block">被害经过</p><p class="ql-block">1937年3月13日,红九军剩余的300多人和骑兵师剩下的100多骑兵,编为右支队,由西路军副总指挥兼九军代军长王树声等率领,沿祁连山深处向东跋涉。</p><p class="ql-block">由于连续行军打仗,部队过于疲劳,不少战士骑在马背上睡着了。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发觉部队前后失掉了联系,只剩下王树声代军长和骑兵师师长杜义德、参谋长李彩云、作战科长李新国(建国后任东海舰队司令员)及其他几个干部和警卫员、通讯员,共24人。</p><p class="ql-block">辗转跋涉中,李新国和李彩云常走在一起,因为他俩原来都在一方面军红五军团。1935年夏,四方面军在川北会师后党中央和张国焘那场关于北上还是西撤的路线争议,在一、四方面军的广大指战员中都留下了程度不同的阴影,毛泽东等率一、三军团8000余人,组成抗日先遣队,先行北上到达陕北;原属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编入以四方面军为主的左路军,被张国焘挟制,滞留川北一年,北上会宁会师后,又奉命西进河西走廊,组成西路军。因此,李新国和李彩云,对张国焘 (当时人称张主席),颇有埋怨情绪……要不是张国焘,他们早就跟毛主席他们到陕北了。所以,两人在言谈话语中,免不了对张主席 (国焘)有些非议。王树声、杜义德听到这些怨言和议论,很不舒服,因为张国焘长期在川陕根据地,在四面军中还是很有威信的。王树声、杜义德长期在四方面军工作,当时对张国焘自然也是敬佩的。</p><p class="ql-block">因此。他们对议论张国焘的李彩云和李新国便有所戒备,严酷的战争环境告诉他们,思想的不一致,有时会导致生命的危险。</p><p class="ql-block">王树声他们到甘肃民乐县境东固一带一个离山口十几里的山沟里。大家烧米汤喝了,分头找避风的地方休息,准备当夜出山口,横越河西走廊,到北山然后向东穿越沙漠,东渡黄河,绕道宁夏回陕北。</p><p class="ql-block">李新国躺在一块避风的石崖下,李彩云躺在他附近。不远处,王树声和杜义德在那里擦拭手枪,李新国和李彩云没管那么多,倒下便睡着了……</p><p class="ql-block">"砰!砰"!震耳的枪声把李新国从睡梦中惊醒。他睁眼一看,附近的李彩云已躺在血泊之中!</p><p class="ql-block">不远处,王树声、杜义德手枪还提在手中。</p><p class="ql-block">李新国吓得面色蜡黄,刚想要问,王树声抢先对他说道:"我们擦抢走火了,没有你的事"!</p><p class="ql-block">李新国便默默地起身,和几个警卫人员把李彩云掩埋了。</p> <p class="ql-block">沉冤昭雪</p><p class="ql-block">李彩云遇害一事,李新国作为目击者曾经在延安整风期间提出过,却没有得到回应,反而影响了王树声、杜义德和他的关系。这点在董汉河的《西路军沉浮录》中说的很清楚。李新国的回忆西路军的文章关键部分始终不提这段往事,直到1980年在和董汉河说起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时还心有余悸的告诉董说:"不要公开发表,更不要外传。"</p><p class="ql-block">王树声、杜义德两人对随意枪杀李彩云更是三缄其口,而一向以所谓的公正示人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等人也是一律不谈(徐向前作为西路军总指挥也是不了解实情,1937年3月经组织命令徐向前和陈昌浩撤离,从此和西路军失去联系,6月李彩云被杀),李彩云这位三十年代就参加革命的烈士的家属在解放后居然长期不知道烈士的去向。据《甘肃经济日报》记载:"李彩云将军沉冤半个世纪后,1985年中共甘肃省党史委的同志在征集研究西路军史料时被发现。</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委、省军区、张掖地委、临洮县委党史部门十分重视,把李彩云作为甘肃党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进行研究,并积极调查核实后,向中央提交了为李彩云平反的报告。李彩云的亲属也多次向中央领导呈诉。中央军委十分重视这起冤案,立即组织调查,先后找了17位老红军了解情况,查阅西路军史资料,终于拨开了历史的浓雾,弄清了事实真相--李彩云当年的战友、东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李新国将军等为平反提供了珍贵的材料。</p><p class="ql-block">1985年10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的处长温云湜。 同志来兰州,在了解了李彩云冤死一事后,向中央军委写信反映,总政遂向住在北京的杜义德同志了解过,杜义德同志承认,李彩云是王树声和他错杀的。</p><p class="ql-block">1992年5月初,李先念主席亲自作了批示后,5月13日和7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民政部追认李彩云为革命烈士,并向李彩云的亲属颁发了《革命烈士通知书》和《革命烈士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