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说说中国的七夕节<br>张桂茹<br>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乞巧节、女儿节、七姐诞、七娘会、七夕祭、巧夕节等,是中国民间别称最多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来源于“牛郎织女农历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br>七夕节,是由远古星宿崇拜衍化而来,牛郎织女二星,分别代表古代农田耕作和桑蚕养织星宿图腾,反映了远古男耕女织最早的社会劳动分工形态。<br>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艺术地再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br>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br>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br>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br>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br>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br>这说明,将牛郎织女星崇拜,转化成完整的神话故事,则在汉代就已经广泛流传了。汉武帝在长安修造的一对牛郎织女塑像,历经2000多年如今还仍然存在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就不多说了,我这里只说说七夕节又称七巧节的来龙去脉。七夕逐渐成为以牛郎织女为背景的乞巧节日,初创于东晋,兴盛于唐代,鼎盛于宋元,丰富于明清。 <br>我们再来读一首诗, 唐代林杰的《乞巧》:<br>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br>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br>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br>《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br>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br>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br>正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br>“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表达了人们在“七夕”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中国女人们认为,织女是女人中养蚕、织布、做针线活,手艺最巧的人,都乞求织女把手艺传给自己。<br>“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日子,列为吉庆日。<br> “七夕节”本是中国古代女性的节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人们将牛郎织女男女爱情故事也融入其中,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真挚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br>早在南北朝时代,“七夕节”的风俗就已形成:每当七夕,搭建彩楼,女人们在彩楼里摆设瓜果,焚香祭祀牛郎织女双星,向织女“乞巧”;组织女人们在月光下进行穿七孔针的比赛;一旦有蜘蛛在作为祭品的瓜果上结网,便寓意福庆绵延。 <br>后来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故事,七夕也逐渐从“女儿节”变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br>“七夕节”基本有以下几项活动:<br>乞巧。最早记载七夕“乞巧”习俗的是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唐朝诗人崔颢亦有“长安城中月入练,家家此夜持针线”的诗句,描述的就是七夕这天,无论皇宫嫔妃还是平民女子,无不举行着穿针引线的“乞巧”仪式。 <br>斗巧。指未婚女孩们在月下进行穿针比赛,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的女孩叫“七巧姐”,穿不过的叫输巧,输的女孩要送礼物给赢者,拜师学艺。明清两代在七夕又多了一项投针活动,女孩们将穿有丝线的绣针投于水中,浮在水面的,验看水底针影形状,以辨巧拙。沉入水底的为输。 <br>喜蛛。蜘蛛会织网,古人把蜘蛛比做织女。南北朝时期兴起一种活动,女人们在七夕晚上把蜘蛛放进盒中,第二天打开观看蛛网,比谁的蛛网密,蛛网密者为“巧”。 <br>生巧芽。就是提前7天用绿豆、黄豆或豌豆在碗里生豆芽,七夕那天比谁的豆芽长得高而好看,谓之“巧”。 <br>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不同的七夕风俗。比如广东称七夕为七姐诞,相传七仙女下凡曾在凤眼果里躲避上天的追赶,因而以此果作为祭品;广西一带,七夕要到河里洗澡,希望沾沾七姐下凡时洗澡水的仙气;闽南和台湾的七夕,民间要为少女举行成人礼。 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习俗。 <br>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