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田埂上的语文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是我四年来语文教学路上的灯塔。当我带着孩子们把课本搬进田间,看着一株株幼苗破土、拔节、成熟,才真正懂得,最好的教育本该像植物生长般自然有力,而流动的课堂就像奔腾的小溪,永远充满活力。踏着二十四节气的节拍在律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是四年前的春天,教室后的空地还是片荒芜的土坡,我带着孩子们扛着铁锹翻土时,铁锹碰撞石块的闷响里,小宇忽然蹲在田埂边发呆,手指捻着碎土抬头问:“老师,课本里说的‘春华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眼里的困惑像颗种子落进我心里——文字再生动,终究抵不过亲手触摸的真实。于是,我们的“田间语文课堂”正式开营,白芍、花生、芝麻、山芋的种子,成了最鲜活的“课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播种那天的热闹至今难忘。小胖攥着花生种子使劲往土里摁,埋得太深又急着刨出来,额头沾着泥点直冒汗;文静的小雅蹲在白芍苗旁,一边轻轻培土,一边小声念着刚学的“春种一粒粟”;几个调皮的男孩围着芝麻种子争论不休,有人说“芝麻开花节节高”是真的,有人偏要抬杠,争到最后索性拉钩约定:每天放学来观察,谁输了就抄三遍课文。我没多干预,只把《种子的梦》打印出来贴在田埂的木牌上,看着他们把诗里的句子,慢慢变成观察日记里带着泥土气的描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田间管理的日子,更是把语文融进了烟火里。一场春雨过后,花生地里冒出星星点点的嫩黄芽,孩子们围着田埂蹦跳着欢呼,日记里写“小芽像刚睡醒的娃娃,伸着懒腰顶破了泥土”;盛夏的烈日晒得芝麻叶打了卷,他们学着课文里写的“汗滴禾下土”,拎着小水桶来回浇水,有人手心磨出了红印,却在日记里写“原来农民伯伯的辛苦,不是课本上一句话那么简单”;秋天挖山芋时,当铁锹撬起泥土,一个个圆滚滚的山芋滚出来,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小航捧着山芋红了眼圈:“它在地下默默长了这么久,就像我们背课文,要慢慢积累才会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田埂边的观察日记堆成了厚厚的册子,孩子们的作文里少了空洞的辞藻,多了泥土的芬芳、露水的清凉,还有对生命的真切感悟。我愈发明白,叶圣陶先生说的“农业式教育”,从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像培育作物那样,给每颗“种子”适宜的阳光与土壤,再以耐心等待他们按自己的节奏生长——就像这流动的课堂,不困于四壁之内,顺着孩子们的好奇与热爱自然流淌,永远鲜活,永远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些在田埂上抽芽的不仅是植物,更是孩子们对世界的感知与热爱。当语文走出课本,跟着作物的生长节奏流动,文字便有了分量,教育也便有了最动人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