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留学生”是日本人用汉字“堆砌”出来的一个词,后被汉语拿来借用。该词的资格很老,最早见于《旧唐书·东夷传》,其中有“留学生橘逸势”之类的记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东瀛曾多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观摩。但外交使节公务在身,事毕即归,停留的时间不可能太久。因此从第二次开始,他们就安排“还学生”和“留学生”随团前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所谓“还学生”,就是与遣唐使一同来华,一同返还的学生;而留学生则是遣唐使离开后继续留在大唐深造的学生。遣唐使早已成为历史,而“留学生”这个词却一直沿用至今,但期间词义曾数度发生变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唐至清,“留学生”专指“来华的日本学子”。清末至民国,大批中国青年东渡扶桑,远赴欧美求学,“留学生”专指“出国深造的中国学子”,语义由“引进来”变成了“走出去”。到了现代,“留学生”则泛指所有离开本国,留居他国接受教育的学生。</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