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刚出发时,心情是欣喜雀跃的,但心中有目标,人又是昂扬振奋的,恨不得一天就跑到。</p><p class="ql-block"> 所以第一天赶路很累,第二天早上不想起床,孩子爸又开车跑了几十公里,第三次叫我们起床时,我才发现眼镜忘在昨晚加油站的冼手台上了。折返回去找,却一无所获。</p> <p class="ql-block"> 也许东西也是有灵性的,昨天我还报怨它明明年纪不大却满脸沧桑,今天它就玩消失给我看。也因为这些天脑子高度紧张,又连轴转,才出现了诸多疏漏(出发后,才发现好多东西都忘拿了)。有时候有些事的发生更是有迹可循,如果我们昨晚不在加油站接水、洗脸;或洗完脸我不直接去后面睡觉而是依然充当陪驾使者,也许就能第一时间发现眼镜忘拿了;或是今早不赖床,早点赶回去找,也许也可能还在。</p><p class="ql-block"> 但是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连一件小物件,你不在意,不努力,它也不会待在原地等你。</p> <p class="ql-block"> 好多事,又藏着因缘机合,也因为折返回去找眼镜,吃到了上次心心念念却因时间不对而错过的长武酥肉,也见识了一手经济一手田园的诗意栖息——酥肉老板家饭店后面就是田园,里面鲜花灿烂绿叶葳蕤,瓜果蔬菜生机盎然:茄叶肥壮硕大,将紫色的长条茄子掩藏在身后,活像护崽的母鸡;成串成串的西红柿笑傲枝头;黄瓜白刺纹身,顶着小喇叭,油绿发亮;绿叶蔬菜精神昂扬,列队待发;苹果、桃子硕果累累。简单问清我们的吃饭诉求,老板第一时间打开火就赶去果园深处,我以为他是去叫人做饭,谁知道是给我们摘桃去了。新鲜的桃子色泽红艳,鲜嫩多汁,一口咬下去,直甜到人心里去。酥肉份很大,因是早上,大家没什么胃口,虽只要了一份,老板也是欢欢喜喜地陪在一旁闲话家常。</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途经平凉博物馆,在儿子的执意下进去看了看。天哪,真是有好多好东西!这些或出土或征集或义士捐赠的让人惊叹的文物,带着经年的斑驳厚重,在展柜里沉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源远流长和古代先民的智慧巧思。这里鲜有仿制品,它们的名字有些通过注音倒是会读,却不知道用途。查了资料才知道,古代的酒具、炊具名目繁多,规格、材质、用途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炊具主要包括灶、鼎、鬲、甑、釜、甗、鬶、斝等类型,涵盖蒸、煮、炖等多种烹饪功能。</p><p class="ql-block"> 核心炊具及功能:</p><p class="ql-block"> 鼎:三足或四足容器,商周时期多为青铜制,兼具礼器功能,用于煮肉和祭祀。</p><p class="ql-block"> 鬲(lì):袋状空足设计,加热效率高,主要用于煮粥,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流行。</p><p class="ql-block"> 甑(zèng):底部带孔的蒸器,需与鬲或釜组合使用,类似现代蒸锅。</p><p class="ql-block"> 釜:圆底锅,常与甑配套,汉代广泛使用铜釜或铁釜。</p><p class="ql-block"> 甗(yǎn):复合炊具,上部为甑、下部为鬲或釜,实现分层蒸煮。</p><p class="ql-block"> 鬶(guī):带流与把手的空足器,用于加热酒水,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p><p class="ql-block"> 斝(jiǎ):早期为炊具,后演变为酒具,商周时期常见青铜制。</p><p class="ql-block"> 灶:固定或移动的烧火设施,支撑其他炊具使用。</p> <p class="ql-block"> 古代酒具主要包括爵、觚、觥、尊、壶、卣、罍、斝、觯、卮、彝、角、盉、瓿、枓、勺、禁、耳杯、注子、注碗等数十种器型,材质涵盖青铜、漆器、瓷器、玉石等类别。</p><p class="ql-block"> 青铜酒具</p><p class="ql-block"> 爵:三足两柱,用于温酒或饮酒,象征贵族爵位。</p><p class="ql-block"> 觚(gū):喇叭口细腰,商周时期饮酒器,容量约二升。</p><p class="ql-block"> 觥(gōng):兽形盖,兼具盛酒与饮酒功能。</p><p class="ql-block"> 尊:敞口高颈,通称盛酒器,如四羊方尊。</p><p class="ql-block"> 斝(jiǎ):形似爵而大,用于温酒。</p><p class="ql-block"> 卣(yǒu):提梁椭圆盛酒器,多见于商周。</p><p class="ql-block"> 罍(léi):大腹小口,分方、圆两型,用于储酒。</p><p class="ql-block"> 漆器与瓷制酒具</p><p class="ql-block"> 耳杯(羽觞):战国至南北朝流行,椭圆形带双耳,漆制为主。</p><p class="ql-block"> 注子与注碗:唐宋温酒工具,瓷制注子配注碗使用。</p><p class="ql-block"> 鹦鹉杯:唐代螺壳或瓷制,李白诗中提及。</p><p class="ql-block"> 其他材质酒具</p><p class="ql-block">夜光杯:玉石所制,王翰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即指此。</p><p class="ql-block"> 倒流壶:北宋耀州窑瓷壶,底部注酒设计巧妙。</p><p class="ql-block"> 公道杯:明清瓷制,利用虹吸原理警示“满招损”。</p> <p class="ql-block"> 这些逐渐散落在历史深处的名字,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繁荣昌盛。为什么现在我们的表达能力日渐苍白?最大的原因就是过度追求化繁为简,慢慢地就出现了后遗症:许多东西只剩一个名字,许多感情的表达开始程式化,同时跟风、仿制,雷同的东西便也越来越多。确实,简洁的东西更利于流行,但过于简洁,则容易失了深度和广度。</p><p class="ql-block"> 想想千年之后,我们的东西也成了文物,大概只是前缀不同,如xx锅,xx酒杯……参观的子孙后代肯定除了嫌弃还是嫌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