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温柔凝望——兰州黄河母亲雕像游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浅秋兰州的风里,总裹着黄河水的气息。那气息不似江南水乡的湿润清甜,也不似塞北戈壁的凛冽干燥,它带着点土腥,又混着些河风的爽朗,掠过中山桥的铁架,拂过白塔山的草木,最终落在黄河南岸的那尊雕像上——黄河母亲雕像,正以一种亘古的温柔,凝望着这座被黄河滋养了千年的古城。</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是地道的兰州人,自小到现在无数次的到过,今天特意又来到黄河母亲雕像。云絮像被揉碎的棉絮,懒洋洋地铺在蓝天上,阳光透过云隙漏下来,给河面镀了层碎金。黄河水正不急不缓地淌着,水色是那种沉沉的黄,是沉淀了千万年泥沙的厚重,像一块被岁月浸黄的老绸缎,每一道波纹里都藏着故事。</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黄河南岸的滨河路上,便望见了静静矗立的花岗岩雕像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涌上心头。这座雕像凝练而深刻地诠释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腾的永恒意义。母亲侧卧于波涛之上,秀发如浪般舒展,神态慈祥而坚韧;她怀中的男婴憨笑顽皮,象征着华夏子孙在母亲河的哺育下生生不息。雕像基座上的水波纹与鱼纹源自甘肃彩陶文化,将黄河文明的历史脉络与艺术表达完美融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穿过滨河路垂柳婆娑的小广场,便来到了雕像跟前。仔细观赏,更能感受到作品的匠心独运。花岗岩的粗粝质感与黄河水的浑厚色泽相呼应,仿佛诉说着千百年来黄河流域的沧桑与辉煌。雕像广场旁立着的“献给中华民族的摇篮”石碑,是1984年青少年地学夏令营所赠,更添一层文化传承的深意。此刻,耳畔是黄河奔流的轰鸣,眼前是母亲温柔的目光,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这座诞生于1986年的雕像,早已超越了艺术品的范畴,成为兰州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的文化符号。</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站在雕像前许久,最让我挪不开眼的是母亲的姿态。她侧身而坐,身体微微向后倾,右臂自然地搭在岩石底座上,左臂温柔地环着婴儿。她的头发不是精致的发髻,而是随意地披散着,几缕发丝被风拂得微微扬起,像刚从河边浣纱归来,还带着水汽。眉眼是舒展的,没有丝毫威严,反而带着一种疲惫后的安详——像是刚哄睡了哭闹的孩子。嘴角微微上扬,不是大笑,是那种藏在眼角眉梢的、化不开的温柔。我站在离雕像几步远的地方,看着她的眼睛,忽然觉得心头一暖,像小时候放学回家,推开院门时看见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背影,踏实又安心。</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被她环在怀里的婴儿也雕得极好。孩子光着身子,小胳膊小腿胖乎乎的,正仰着头,小手似乎还抓着母亲的衣襟,脸上是全然的信任与依赖。那小小的身躯贴着母亲的胸膛,像是在听母亲的心跳,又像是在汲取着源源不断的温暖。阳光落在孩子圆滚滚的额头上,连细小的指纹都看得清晰,仿佛下一秒他就会咯咯地笑出声,伸出手去够母亲垂落的发丝。</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雕像的细节里,藏着太多与黄河相关的巧思。母亲身下的岩石底座上,刻着浅浅的水纹,像黄河水漫过的痕迹,从雕像脚下一直延伸到草坪边缘,仿佛这尊雕像本就生长在河边,是黄河水自己孕育出的模样。母亲的衣褶也雕得极妙,不是光滑的绸缎,而是带着粗粝质感的布料,像西北妇女常穿的粗布衣裳,被河水浸过,被风吹过,才有了这样自然的垂坠感。连婴儿光着的小脚丫上,都像沾着点河边的细沙,真实得让人心头一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我沿着雕像慢慢走了一圈又一圈,换了几个角度看它。从正面看,母亲的温柔最清晰;从侧面看,能看见她环着婴儿的手臂弧度,那样坚定又那样轻柔;从背面看,后背的纹路更明显。风慢慢大了些,吹得柳树枝条轻轻晃,也吹得雕像上的“发丝”似乎更灵动了。不远处的黄河水还在哗哗的流动,水声顺着风飘过来,和这里的宁静融在一起,忽然觉得,这雕像不是静止的,它是活的——母亲的目光追随着黄河水,婴儿的呼吸伴着河风,它们和这条河、这座城市,早就融为成了一体。</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据石碑介绍:它是由雕塑家何鄂创作的,1986年落成,雕像长6米,高2.6米,宽2.2米,重40余吨。可这些数字似乎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意义。黄河是“母亲河”,这说法我们自小就听过,但在兰州,在这尊雕像前,我才真正感受到了这份“母亲”的含义——不是宏大的歌颂,而是具体的温柔,是怀抱婴儿的温度,是眼角的笑意,是藏在每一道纹理里对子女的牵挂。兰州人常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可在这雕像前,更觉得黄河之水是“母亲之水”,它滋养了土地,也滋养了一代代黄河儿女,今日再见,不仅感叹的是自然之河的壮美,更是文化之河的深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环顾四周,游客们或合影留念,或静默凝望。有人轻声诵读碑文,有人向孩子讲述黄河故事。不远处,几位老人依偎在栏杆上眺望黄河,神情中透着对往昔的追忆。这种场景让我想起“新闻姐”邹雯的感叹:兰州是一座“烟火气抚人心”的城市,而《黄河母亲》正是连接这份烟火与文明的纽带。雕像旁的码头,羊皮筏子随波起伏,筏工撑篙的身影与雕像形成古今对话——这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如今已成为非遗体验项目,让来金城兰州的游客在惊险与新奇中亲身触摸黄河文化的脉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待了快一个小时,浅秋的兰州已经让人感到了凉意,尤其雨后的黄河风吹到身上,更添了丝丝寒意。准备离开时,情不自禁地回望这座承载着民族情感的杰作,母亲依然那样坐着,环着婴儿,凝望着黄河。远处的中山桥横跨两岸,桥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黄河水在桥下打着旋儿,缓缓向东流。可这座雕像一直在这儿,就像妈妈一直在那儿等着孩子回家。</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是啊,只要黄河水还在流,这尊雕像就会一直在这里,用它的温柔凝望,见证着兰州的日出日落,也见证着“母亲河”与她的子女们,岁岁年年的相依相伴。今天又一次认真地看过后,心里又会多一份牵挂,下次还要来看看黄河母亲,看看她怀里的婴儿,看看这条永远流淌的母亲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