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城”的苏式老建筑

终南石语

<p class="ql-block">文字:终南石语</p><p class="ql-block">图片:前两组图片的第一幅选自惠安公司厂史资料,其余为笔者自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把户县余下镇的中心街道称为“惠安城”,只因这条街道上有个国营惠安化工厂(2001年改制为公司)。惠安厂是国家“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44个国防企业之一,从生产区、办公区、文化生活设施到职工住宅区,从南到北占据了这条约两公里长的街道。惠安城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霓虹闪烁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川流不息的人来车往,而是建设于五十年代的苏式老建筑。这些老建筑既是给人以穿越感的地标建筑,也是惠安城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世纪九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现在的一号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庄重的一号楼。</b><span style="font-size:20px;">坐落在惠安厂厂前区的一号楼建成于1958年6月,设计时称为“二十四车间”,是工厂原党政机关办公大楼。该楼坐西面东,三层砖木结构,斜顶瓦面,左右对称,楼顶建有防空专用瞭望台,地下建有贯通式人防地下室。公司成立以来,多次对一号楼进行修缮,青砖青瓦变成了黄墙红顶,楼前场地铺设地砖,为旧楼穿上了新装。2004年,公司机关搬迁,但一号楼依然庄重地耸立在厂前区,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不知疲倦地迎送上下班的职工们。</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世纪六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现在的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雄伟的文化宫。</b><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8年6月竣工的惠安职工文化宫,是由陕西省总工会和惠安厂共同投资建设的,这是当时省总工会在西安地区建设的十个俱乐部之一。当年12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曾来到工厂,在文化宫为职工作报告。文化宫建成以后,剧场一直用作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和大型会议等,近些年又成为职工乒乓球、羽毛球、气排球等体育活动的训练和比赛场所。平旷的文化宫广场是工厂举行大型庆祝、纪念和文体活动的重要场地,也是余下镇最为热闹的地方。惠安文化宫历经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还是那样的雄壮沉稳,迎着朝阳,面向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世纪九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与现在的住宅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祥和的福利区。</b><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4年至1957年,工厂在基本建设中建起了九街坊、十街坊和行政区三个职工家属住宅区,人们习惯地称其为“福利区”,其中九、十街坊为三层砖木结构,行政区为两层砖木结构,共有62栋楼。这些苏式住宅楼斜顶青瓦,有南北朝向的也有东西朝向的,有横直形的也有直角形的。特别是楼顶砖砌的烟囱,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屋内风箱炉灶、房顶炊烟袅袅的年代。住宅区内空间非常宽阔,大树成荫,为职工家属提供了安全、恬静的休闲场所。1990年工厂住房制度改革时对九、十街坊的住宅楼进行出售,2005年8月起对不符合房改出售政策的行政区两层老楼房实施旧楼拆迁改造。伴随着企业的发展,惠安职工住宅区已发展到拥有16个小区、约170栋楼房的大型社区。现在,虽然企业办社会职能的“三供一业”已分离移交,但每当人们驻足在九、十街坊苏式老楼房前,当年建设者们挥洒汗水大干快上的情景便会浮现在眼前;虽然企业退休人员已逐步进入社会化管理,但老一辈惠安人对惠安厂的情结永难割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