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头山,是隔着大峪河与莲花洞遥遥相对的一块巨大的天然石头。远远望去,酷似一位凌空傲立的巨人,在海拔1779米的峭壁之上,凝视着终南山的巍巍群峰。</p> <p class="ql-block">(辟谷训练时每每行脚于此看到人头山的雄姿,总止不住一阵怦然心动。)</p><p class="ql-block"> 早在大峪参加辟谷训练时,每每目击人头山便心动不已。因为人头山不仅有鬼斧神工的天然景观、神秘的佛教遗迹,还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传说。相传当年唐太宗李世民路过此地,被眼前的险峻景色吸引非要登山一览,吓得近臣官宦赶紧扯住他不敢放手,结果竟将皇袍扯破……还有一说是当年王莽追杀刘秀于此,因为荆棘满谷,情急之下刘秀钻进荆棘丛中,用衣袍被扯烂的代价得以逃生……为此,靠近人头山最近的那条山沟也被称为“扯袍峪”……</p><p class="ql-block"> 尽管此时太阳已经偏西,我的一身衣着也不太适合登山且未带登山杖。站在传说的当年黄巢起义时擂鼓点将的“擂鼓石”碑旁目测一下,断定五个小时来个往返会绰绰有余。在就着“农夫山泉”吃了半块巧克力增强体能后,便沿着山间小路向人头山直奔而去。</p> <p class="ql-block">(怎么也不会想到,一河之隔能给我冰火两重天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一河之隔,眼中已不见任何未融残雪。一条沾满绿色苔藓的山路,时而隐现于莽莽的黄色丛林中,时而攀附在怪石嶙峋的石壁上。每到峰回路转处,总会看到令人开始感觉复杂的各种隐修之所。有的飞扬跋扈在石砌的高台之上,朱红色的大门加上兽头门环彰显着威严的气势;有的推平山坡用木头栅栏围起宽敞院落,建起“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现代豪华屋宅;还有的则利用天然山洞垒起石墙再竖扇木门,因陋就简栖身;更多的是在茂密的丛林中,散落着三三两两或用石块、或用树枝茅草甚至塑料布搭建的简陋窝棚……与对岸绝然不同的是,这里似乎拒绝一切不速之客,门前都有一块“请勿打扰”的警示标牌……</p> <p class="ql-block">(一条沾满绿色苔藓的山道蜿蜒而上,表明此处的生态环境甚好。)</p> <p class="ql-block">(木栅栏,大场院,外加现代建材与设备,绝对土豪级别的隐修处。)</p> <p class="ql-block">(沿途,也不乏此类借助山洞适当改造的隐修场所。)</p> <p class="ql-block">(更多的是此类因陋就简的杂乱窝棚与石洞,此片丛林中就隐藏着七八上十处。)</p><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感到反差极大的是,远远看到路边有栋仿佛是寺庙建筑的大门敞开着,门口还站着一位身着便装的男人。内心一高兴便加快了登山步伐,想借机询问一下路况。不料埋头接近时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巨响,打破了此处绝无仅有的幽静。抬头就见大门被重重的关上并插上门闩。人无踪影,只留下大门上方有六个醒目的大字:金刚登觉茅蓬……</p> <p class="ql-block">(此庙规模远大于莲花洞方向的庙观,是不是就应该门槛更高?)</p><p class="ql-block"> 好在此处风景极佳,瞬间就将心中的不快驱之于九霄云外。一堵犹似华山一般峻峭的石璧,傲然屹立于蓝天白云与莽莽丛林之间。壁立千仞,气势磅礴,犬牙交错的青黄色崖壁如同刀削,巍峨险峻之中透出两份神秘……想到这座石壁的茂密林木中,蜿蜒山路边,淙淙溪流旁,还栖息着许多远离尘嚣的隐士,就不觉得一阵阵的兴致勃勃……</p> <p class="ql-block">(攀爬这堵石壁,找到了当年身置西岳华山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在金刚登觉茅蓬门前痛快地吃了一顿现作的“闭门羹”,在气喘吁吁地攀爬石壁时还是期待能夠遇到路人甚至是开着门的隐修处。然而,也许是正值春寒料峭时刻,奇迹终究没有出现,且一路的隐修场地寥寥无几。开着门的半洞半屋建筑也空空如也,便想到有些隐修之士是否带有某种“候鸟特性”……</p><p class="ql-block"> 原想只需攀上岩顶即胜利在望,不料人头山却了无踪影。最糟糕的是,手机信号突然隐踪,脚下似路非路的山间小道也无情的不辞而别……上山的方向,全是杂乱的丛林及大小不一的乱石,大的宛若碾滚,小的如同西瓜,便怀疑走错了路。然而,在伸向天空的树枝上,又可看到零星的红布条以及空空的矿泉水瓶,表明此“路”通往人头山……</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才明白此处为何叫作“扯袍峪”,因为眼前的丛林全为荆棘,脚下的乱石极为难走必须手脚并用。攀爬中需抓住尖刺稍少的根部借力,一不小心就会付出血的代价……爬着,喘着,大约爬了半个小时,终于大失所望地看到远在百米之外的人头山……</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说大失所望,是近在眼前的人头山给我的美感,远不如从远处眺望,甚至不能媲美周围的群山与丛林。如此看来,大自然也不乏距离产生美。尽管已与人头山相隔不远,然而看到此处荆棘丛生得格外霸道,脑幕突然浮现出上午在南佛寺看到一块石头上刻着禅意甚浓的四个大字——“莫忘回头”,便喝光所带的最后一听红牛即与人头山就此道别,掉头下山……</p> <p class="ql-block">(尽管眼前还有塑料水瓶路标,但茂密的荆棘却难以通行,且看到的人头山令人大失所望。)</p> <p class="ql-block">(好在周围还有终南山的巍巍群山与莽莽丛林,能夠抚慰失望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没有想到脚下的乱石以及相伴相随的荆棘,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下山更比上山难”这句被自己一直嗤之以鼻的俗语。因为山坡陡峭,必须蹲下用脚先试探石头是否稳固才敢踏上,否则极易摔得头破血流。如此艰难行走了十多分钟,意识到太耗体力甚至到天黑也下不了山。便找了一根尚未腐烂的树枝当作探路的拐扙,总算加快了下山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当回到岩顶的山路时,尽管耗费了大量体力,但通常爬山越岭时伴随的愉悦就从心头慢慢泛起。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出汗太多且缺乏水份补充,便开始感到口干舌燥。沿途看到几处清澈透亮的山泉,为了以防万一只能咽咽口水而过……直至看到一处挂着“绿竹庵”的隐修土屋出现在路边,看到屋内似乎有人,便不禁叫道:师傅好!我刚从山上下来,谢谢你给我一杯水喝好吗?</p><p class="ql-block"> 话音刚落,一位头戴道冠、身披蓝色道袍的男人出现在眼前。他年约50,体态壮实,面容和善,打量一下我之后便推开木栅门,将我引到屋前的小茶几前说道,请坐,喝杯茶吧。我连忙合掌感谢道,谢谢,只需一杯白水即可。他淡然一笑;来了就是客,还是尝尝我的茶吧……</p><p class="ql-block"> 品茶中,他告诉我,他来自山东,姓S,没有什么法号。他还特意强调,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你我如果还能见面,就称我S道长好了。坐了一会喝了好几杯茶,我见与小赵师傅约定接我的时间已到,便问可否看看他的居所。S道长欣然应允,只说不要拍摄神像其他随意。得到允许匆匆一览,一座小石洞两侧盖两间土屋,简陋而空荡,唯一的现代化是院中一座太阳能灶。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土屋的窗台上,堆着几十本厚厚的书藉,看来这S道长也是有故事的人……</p> <p class="ql-block">(站在“绿竹庵”门口,可以俯瞰到蜿蜒的大峪公路。)</p> <p class="ql-block">(忘不了在这简朴的隐修地,解除了口渴之苦并获得有益的忠告。)</p> <p class="ql-block">(图上正面的石洞内,供奉着道教的神像。)</p><p class="ql-block"> 当我与S道长道别时他送我走到门外,边走边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在辟谷,要不会给你白水喝的。然后他盯着我问道,你是不是常常喝酒?如果是的话请注意节制,最好能戒掉,因为你的肝脏负担很重……</p><p class="ql-block"> 遗憾!因为与司机约定的时间已到,且此时已道别走出门外,要不我定会与S道长再好好叙谈一番。我只能合掌躬身对他说道,衷心感谢!一是感谢你的好茶,二是感谢你的忠告。请你相信,我一定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在喝酒方面加以节制……</p><p class="ql-block"> 下山与小赵师傅会合,谈及一日探幽访隐见闻不禁感慨不已。这终南山,好一处钟灵毓秀、藏龙卧虎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14日于大峪口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