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手机拍照/制作:纪云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552619</p> <p class="ql-block">贝子庙,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敖包南坡下。始建于清乾隆8年(1743年),经历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47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朝克沁殿(行政教务)、拉布楞殿(活佛居所)、却日殿(哲学)、满巴殿(医学)、珠多都巴殿(天文数学)。此外,贝子庙周围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佘间喇嘛住宅,庙宇建成后总面积达约1.2平方公里。贝子庙是藏传佛教胜地,是锡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宝库,享有“北国名刹”的声誉。还被称作“草原布达拉”。</p> <p class="ql-block">走进庙门,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块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贝子庙”的石碑,石碑上还刻着汉文和蒙古文,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刹的辉煌历史。庙宇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特色,红墙金瓦,飞檐翘角,屋檐上的雕刻和彩给精美绝伦,透露出浓厚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贝子庙建有8座大殿,坐北朝南呈“一”字形排列,顶盛时期寺庙有喇嘛1200余人,是一座凝聚着、汉、藏多民族文化艺术的古建筑瑰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佛教学府和内蒙古藏传佛教四大圣地之一。2006年,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解放战争时期,贝子庙作为中共锡、察、巴、乌盟工委所在地,成为内蒙古重用的革命根据地和乌兰夫同志亲自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发源地。贝子庙是锡林浩特及周边地区近270年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社会风俗和科学艺术的历史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位于贝子庙的十三敖包山,由十三座敖包组成,中间为佛祖敖包,其余代表原阿巴哈纳尔旗各佐。攀蹬171级台阶可抵达,是藏传佛教与蒙古族祭祀文化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贝子庙寺内保存大量反应蒙古族历史与佛教故事的壁画,以及铜质、金银佛像。最著名的是朝克沁大殿内九米高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和庆善寺的2丈高弥勒佛铜像,艺术与宗教价值极高。(可惜不让拍照)</p> <p class="ql-block">在贝子庙里的建筑前,红墙金门显的庄重而典雅,屋顶的飞檐翘角和彩绘装饰彰显出浓厚的文化底蕴。站在门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这座古刹的厚重与庄严。在建筑窗户前,能看到铁艺窗格,窗格设计复杂,窗框部分有明显的风化迹象,显示出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在贝子庙的转经长廊里,指尖触摸到经筒的刹那,仿佛听到了跨越百年的诵经声,金色筒身映着草原阳光,将虔诚的光晕投在红墙之上。顺着敖包山的风,经筒缓缓转动,每一圈都是对草原的祝福,每一次触碰都是与历史对话一一贝子庙的钟声里,藏着蒙古族最纯净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贝子庙周边水草肥美,风光秀丽。圣洁的锡林河水在贝子庙西边,由南向北缓缓流去,如今它的两侧是繁华市区。相传,当年选择的庙此为一块吉祥宝地。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喇嘛最多时达1200人,当时,庙里的上层喇嘛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连系,并常常跋山涉水徒步到拉萨等地朝拜、取经。</p> <p class="ql-block">走出贝子庙,诵经声随风散入辽阔的草原。回望间,这座承载着信仰与历史的建筑,宛如一颗镶嵌在锡林郭勒大地上的琥珀,将时光凝固成永恒的庄严。我们终将离开,但贝子庙的晨钟暮鼓早以在心底种下一隅净土。</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照,拍于8月15号,文字部分采集于网络。谢谢大家的浏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