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最可爱的的人————访抗美援朝老兵杨金才

木子

<p class="ql-block">致敬最可爱的的人————访抗美援朝老兵杨金才</p><p class="ql-block">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我们又想起了那位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老兵杨金才。</p><p class="ql-block">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4年5月,我国现存的老红军人数仅为6人,全国抗日老兵不足2000人,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人数也仅千人许。杨金才便是这千人中的一员。他1933年出生,1951年18岁时从山东高唐县参军入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任侦查兵、班长、排长,后转业地方,从事过工业、商业、公安等多个岗位工作,最终在郑州铝厂纸袋厂退休,现居郑州市上街区十二街坊。</p><p class="ql-block">如今已94岁高龄的他,谈起当年的战斗经历依然记忆清晰,如数家珍。然而,当被问及立过多少功、受过多少奖时,他却总是笑着说记不清了。女儿从家中拿出一摞沉甸甸的奖章、奖状,还有刊登着他事迹的报刊杂志,每一件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诉说着这位老兵不平凡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其中一枚纪念章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下方印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字样。这不仅是对杨金才个人英勇事迹的表彰,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集体铭记。每当他凝视这枚纪念章,那段艰苦卓绝、硝烟弥漫的岁月便浮现在眼前,心中激荡起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p><p class="ql-block">一本翻开的证书封面上,一枚红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立功证”印章熠熠生辉,下方写着“给立功者”的字样。这是杨金才青春岁月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每一份荣誉背后,都凝聚着他无数的汗水与泪水。他轻轻抚摸着这本证书,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心中涌动着对战友、对祖国的深深敬意。</p><p class="ql-block">另一份珍贵的文件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由林彪、罗荣桓、邓子恢、谭政、陶铸等领导人签发,并盖有鲜红的印章。这份证书记录了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每一次战斗都铭刻在他心中。尽管时光已逝,但那份荣耀依旧熠熠生辉,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一本红色封面的小册子里,珍藏着一张身穿中山装的年轻照片,那是青春年少时的杨金才。照片下方详细记录了他的军旅生涯。每当他翻阅这本小册子,那些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共度艰难的日子便一幕幕浮现眼前,仿佛从未远去。</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杨金才手持奖章与荣誉证书,面带微笑,目光坚定地望向镜头。尽管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那份坚毅与自豪依旧清晰可见。他常说,这些荣誉不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们,自己只是幸存者之一。每当提起这些,他的眼中总会泛起泪光,那是对逝去战友的深切怀念。</p><p class="ql-block">这本小册子的封面上印着“中国解放军建军节证明书”,里面可能记录着建军节的历史或庆祝活动的相关信息。杨金才常常翻阅它,回忆起那些激动人心的建军节庆典。每当建军节来临,他都会感到无比自豪,因为那是属于军人的节日,是属于他的节日。</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篇关于他担任郑州铝厂纸袋厂厂长和党支部书记期间的报道,记录了他在地方工作中的点滴事迹。从战场到工厂,从战士到管理者,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p><p class="ql-block">当谈及自己为国家所做的一切,他总是摆摆手,谦逊地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这都不算什么。”而对于医院为他精心诊治的医护人员,他却满怀感激,坚持让家人制作锦旗并亲自送去,还一定要写一封感谢信。他说:“这些医护人员就像当年的战地救护一样,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关怀。”这份感恩之心,他始终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温馨的家庭合照,杨金才与家人围坐在一起,笑容洋溢。尽管一生历经风雨,但家人的陪伴与支持始终是他最坚强的后盾。每当看到这张照片,他都会感到无比幸福与满足,那是岁月给予他最温暖的回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