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朱德指挥的八路军在抗战时期的丰功伟绩

彭兆琪

<p class="ql-block">文字 彭兆琪(根据有关史料整理)</p><p class="ql-block">图片提供 申再望 </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 彭兆琪</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欢庆胜利的日子,理所当然地要说说朱德总司令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战胜利中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朱德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p><p class="ql-block">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的八路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华北战场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129师。在长达8年的抗战中,八路军广泛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华北战场的主力军,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坚实基础。 ‌</p> <p class="ql-block">朱德要在抗日动员大会上讲话,彭德怀(右)站在他旁边。</p> <p class="ql-block">头戴红军帽的朱德(右)与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朱德说:“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p> <p class="ql-block">朱德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他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18集团军总司令,但“八路军”的名称更为人熟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他的功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军事指挥与战略布局:敌后抗战的奠基人</p><p class="ql-block">1. 率部东渡黄河,开辟敌后战场: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朱德与彭德怀立即率领主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面对日军强大攻势、国民党军正面战场节节后退的形势下,他高瞻远瞩地提出并执行了“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这一决策避免了八路军在装备劣势下与日军进行正面硬拼的消耗战,而是将部队分散到广阔的敌后农村和山区。</p><p class="ql-block">2. 指挥关键战役,提振全国士气: 他运筹帷幄,指挥了八路军的一系列著名战斗。</p><p class="ql-block">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他与彭德怀等部署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一部,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和信心。指挥百团大战(1940年):作为总司令,他支持并批准了彭德怀在前方组织的“百团大战”计划。这场大规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瘫痪了华北主要交通线,显示了八路军强大的战斗力量,遏制了国内的妥协投降逆流。</p><p class="ql-block">3. 创建抗日根据地,打造持久战堡垒:在朱德的领导下,八路军不仅在打仗,更是在“造势”——创建抗日根据地。他指挥部队在山西、河北、察哈尔、山东、河南等地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了一系列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如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这些根据地成为坚持长期抗战的战略支点,兵员、粮饷得以补充,为最终的反攻积累了力量。</p> <p class="ql-block">1937年9月,为挽救华北危局,在八路军主力朱德等率领下,经陕西韩城县芝川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左起:左权、任弼时、朱德、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二、统一战线与政治智慧:团结抗战的“钢铁洪炉”</p><p class="ql-block">1. 卓越的统一战线工作者:作为八路军总司令,他需要同时与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阀(如阎锡山的晋绥军、卫立煌等)以及各阶层民众打交道。朱德以其崇高的个人威望、真诚的态度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成功维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合作。他与国民党许多高级将领保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为八路军争取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和必要的物资补给,避免了大规模的摩擦,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p><p class="ql-block">2. “人民战争”思想的实践者:他深刻理解“兵民是胜利之本”的道理。在敌后,他大力支持地方政权建设,发动群众进行减租减息,组织民兵、游击队,形成了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游击队三位一体的武装力量体系。这使得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处处受敌,寸步难行。</p> <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参加在延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右起:徐海东、贺龙、彭德怀、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滕代远、罗荣桓、萧克、关向应、程子华。</p> <p class="ql-block">三、军队建设与精神领袖:人民军队的“朱老总”</p><p class="ql-block">1. “南泥湾政策”的倡导者:面对日军扫荡和国民党封锁造成的极端经济困难,朱德提出了“屯田政策”,并亲自勘察南泥湾,命令王震率领359旅开展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南泥湾从荒山野岭变成了“陕北好江南”,不仅克服了经济困难,更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为根据地巩固奠定了物质和精神基础。</p><p class="ql-block">2. 官兵一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本色: 他被广大指战员和群众亲切地称为“朱老总”。他平易近人,作风朴实,经常深入部队和群众中间,与战士同甘共苦。这种崇高的个人品格使他成为八路军的精神象征,极大地凝聚了军心民心,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他不仅是军事统帅,更是全军爱戴的慈父般的领袖。</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p><p class="ql-block">朱德同志在八路军总司令任上的功绩是全方位和历史性的:在军事上,他是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家和杰出指挥者,指挥了多次关键战役,开辟并巩固了华北敌后战场。</p><p class="ql-block">在政治上,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和卓越实践者,为团结抗战大局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在建设上,他是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奠基人,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克服了艰难困苦。</p><p class="ql-block">正是在以朱德、彭德怀等为代表的领导人指挥下,八路军从抗战初期的4万多人发展到抗战胜利时的近百万大军,解放了近1亿人口,建立了面积广阔的解放区,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为最终赢得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作为四川老乡,咱们真为有朱德这样一位伟大的领袖而感到无比自豪!朱德一生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还有那始终和老百姓心连心的作风,一想起来就让人感动。</p><p class="ql-block">下面刊发一些珍贵的老照片,照片记录着新中国成立后,朱老总回到四川看望家乡人民、关心四川建设发展的情景。一起来感受这些充满温情的瞬间吧!</p> <p class="ql-block">1957年3月,朱德视察成都军区。1排左起:李井泉、朱德、贺炳炎。</p> <p class="ql-block">1957年春,朱德在灌县视察。</p> <p class="ql-block">1957年3月,朱德委员长在新都桂湖公园,一排左起: 廖志高,程子健,李井泉,邓锡侯,朱德,李大章,米建书,天宝。</p><p class="ql-block">二排 左4赵苍璧 左5周颐</p> <p class="ql-block">1957年3月,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元帅(四川仪陇县人)来川视察工作。期间,朱德在成都市金牛坝招待所,与四川省委常委合影。</p><p class="ql-block">一排左起 廖志高 阎红彦 桑吉悦希(天宝) 朱德 李井泉 李大章 贺炳炎</p><p class="ql-block">二排左起 杨超 陈刚 杜心源 许梦侠 廖井丹 赵苍璧 郭林祥。</p> <p class="ql-block">1960年3月11日,朱德在仪陇县将军乡看望敬老院老人。</p> <p class="ql-block">1961年4月17日,朱德在四川内江市郊椑木公社同农民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31日,朱德在成都文殊院参观。</p> <p class="ql-block">1961年4月1日,朱德在成都杜甫草堂参观。</p> <p class="ql-block">也许,上述有限的镜头,终究难以承载朱德同志那些年回川的全部厚重与温度,唯有恳请诸位读者体谅这叙述中的未尽之意。然而,朱德元帅那质朴无华、深沉如大地的人格境界,必将穿越影像与文字,长存于我们的记忆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