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坚持每日写作和锻炼的九旬笔耕者

南山乡绅

<p class="ql-block">晨光爬上书桌时,九十五岁的林思桐教授已经坐在电脑前,指尖在键盘上轻轻跳跃。屏幕上的光标闪烁,像他眼里从未熄灭的光,正等待着被一行行文字填满。这样的场景,已经在这间堆满书籍的书房里重复了两千多个日夜——从15年前开始,他每天写下一篇千字博文,雷打不动。</p> <p class="ql-block">林思桐教授,1931年生,北大图书馆系毕业,1958年分配到西安体育学院,从此扎根西北。他是西安体育学院教授,陕西省优秀教师,曾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林思桐教授接受采访时说,“我从2010年开始,先后在“网易163信箱”、或在“腾讯微博”、或在“新浪博客”写些文字。2015年2月有了“腾讯微信朋友圈”后,就固定在“朋友圈”,每天写一篇博文,与圈里的亲友交流;同时也发到“新浪博客”。</p> <p class="ql-block">我的博文内容比较杂:我会写学习心得、写人生感悟,也会写国内外大型运动会花絮,也写我家族里的天伦乐事,囊括了我所学、所见、所闻、所感的话题(写“所学”的话题多)。我在“朋友圈”里写博文,写得比较认真,比较本分,尽量以正能量与亲友交流:我不宣传假新闻,不传播私密事;不怨天尤人,不无病呻吟;不揭人短处,不讽人不足;不发泄私愤,不指桑骂槐。这样,我很坦然,很欣然,每篇博文,也得倒亲友的认可。我在“朋友圈”里写博文,比较注意文字表达。我的“朋友圈”里的成员,大多是高中及以下亲友,只有部分本科生和退休教授。因而在写些科普性、知识性的短文时,常常要顾及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希望能得到大多数亲友的认可。这就使得我在博文选题、文字表述、资料运用方面常常要仔细斟酌。我作为曾经的《大学语文》代课老师,尽管不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的老师,但还是要求自己在写博文时,不能写错字,不能用错标点,不能用错史料,文字要通顺,表述要清晰,观点要正确。为此,我在每天凌晨写作前,头天下午或晚上,要进行谋篇构思,要从网上或纸质书里,查询资料,核对史料。按规定,每篇博文的字数不能超过2000字。字数超标了,博文就发不出去;如果写得太简单了,又不能说清问题 。所以我写的博文,一般控制在900-1500之间。我写博文,每天一篇,就像年轻时写日记一样。最忌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天写,既能天天与亲友“对话”,又有助于培育不断学习、不辍笔耕的毅力。2021年4月2日,我做了左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第二天,我躺在病床上,还写了向亲友报平安的博文。我身体健康状况良好,除了每天参加健身活动外,剩下时间,大多用于看书学习。我深感知识储备不足,有许多新书想看,有许多新知识想探求。我没时间看电影和电视连续剧,也挤不出时间与人 “谝闲传”。“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推动我不断学习的原动力;“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谚语,也提醒我求知路上不停步。越学习,越有所得;有所得,就想通过博文与亲友交流。越学,越想写;越写,越想学。这些年,我就是通过学习推动我天天写博文,欲罢不能。天天学习,天天写作,有事可做,日子过得很充实。孔子说:“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则说:“天天学,天天写,不知老之已至!”写博文有这么多的好感受,怎么会无故终止不写呢?天天学,天天写,心无旁骛,思想单纯,心态也就自然好。这是高端的养生好方法。我国文艺学界的巴金(101岁)、周有光(111岁)、杨绛(105岁)、马识途(108岁)、叶嘉莹(1924- 在世) ;我们的院士贝时璋(106岁)、侯仁之(102岁)、张香桐(100岁)、杨振宁(1922- 在世)、吴良镛(1922- 在世)。这些长寿老人都得益于专心致志,坚韧乐观,直到晚年,仍然坚持写作与研究。他们是我学习榜样,激励我天天学,天天写。 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规律。人终究要死去,离开人世,但要死得其所。我上大学时,看过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小说主人公保尔 . 柯察金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成了我终身的“座右铭”,时时激励着我。保尔 . 柯察金是这样说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在大学就读期间,在保尔 . 柯察金的鼓励下,我没有虚度年华,努力学习,以至于毕业时的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一。走向工作岗位后,尤其走向教学岗位后,我仍然牢记保尔. 柯察金的话,积极工作,敢于拼搏,先后开了四门新课(《体育史》、《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体育文献的检索与利用》),比较出色地完成了教学和科研任务。1991年,获得了“陕西省先进教师”荣誉称号。2023年4月,学校党委宣传部有鉴于我在写的博文中经常涉及大型运动会及有关老年运动的报道,颁发聘书,聘请我为党委宣传部的“体育文化传播人”。 2024年6月,为迎接西安体院建校七十周年,学校举行了“师德大讲堂”,我被选定为“师德大讲堂”的报告者,作了《我在教师岗位上曾经努力过》的报告。这是学校对我多年教学工作的肯定。2024年8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成立40周年,学会组织了一次“专题人物系列访谈”,共访谈十位,我是十位访谈中的一位,口述了四十年来我怎样走上体育史研究岗位的,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对学会工作的期望。参加“专题访谈”,是体育史学会对我几十年体育史研究工作的肯定。我珍惜自己几十年来的付出,以及取得的硕果。我不敢躺平。生命不息,学习不辍、写作不辍!我九十岁那一年,在学生为我举办的生日宴会上我讲过:“如果有一天我不写博文了,那我就毕了(毕了,关中方言,完了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我要继续天天写博文的计划,或叫决心,一直到生命终结。这样当我生命即将结束那一天,我可以告慰家人:我这一生,没有虚度年华,因而不悔恨;我这一生,不曾碌碌无为,因而不羞愧。如此而已。” </p> <p class="ql-block">林思桐教授的博文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宏论,更多是对学术细节的补缀、对过往师生的忆念,或是散步时看见新抽的嫩芽、街角修鞋匠的专注,这些细碎的日常在他笔下都有了温度。有读者问他,为何九十多岁还要和键盘较劲?他在文中笑答:“脑子不用会生锈,就像老座钟得天天上弦,文字就是我的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他的手指早已不如年轻时灵活,敲键盘的速度慢了许多,有时一个生僻字要在输入法里翻好几页。家人心疼,劝他口述让人代笔,他却固执地摇头:“笔杆握在自己手里,字才带着劲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博文像一扇窗,让年轻读者看见一位老者对世界的持续好奇。他会在文中讨论最新的科技进展,也会为古籍里的一个注解和网友争论三天;他写自己第一次用打车软件的窘迫,也写给远方求学的学子的回信。有人说,看他的文字,总觉得时间慢了下来,原来认真生活的人,真的能把日子过成一首绵长的诗。</p> <p class="ql-block">如今,他的博文已积成厚厚几卷,每一页都浸着墨香与时光的重量。当被问及还能写多久,老人望向窗外的梧桐树,枝桠间漏下的阳光落在他银白的发丝上。“只要还能坐稳,只要还能想起几个词,就继续写下去。”他说,文字是他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而热爱,从来与年龄无关。</p><p class="ql-block">2018年暑假,林教授的家人把他从2011年10月到2018年3月写的博文汇集成上下两册,付梓出版,取名为《留住回忆》 ;2023年2月,林教授家人又把2013年到2022年在新浪博客发布的博文,按篇名(不录内容)编辑成册,取名为《生活随笔总目》(2013-2022)。《留住回忆》和《生活随笔总目》(2013-2022),见证了林教授最近十多年来的笔耕成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林教授写完博文后,就会走向公园或附近运动场地进行健身活动。压腿、摆腿时,他的动作如行云流水,柔韧度丝毫不输年轻人;俯卧撑时,每一次撑起都彰显着他的力量;健步走时,稳健有力,身姿挺拔。运动中的林教授,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95岁高龄。运动不仅赋予了林教授强健的体魄,更为他的思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从北大才子到九旬“运动达人”,林教授的经历,是对“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的生动诠释,也向我们生动地证明了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塑造强健体魄的途径,更是滋养精神世界的源泉,能让我们在岁月的流逝中,始终保持年轻的心态和旺盛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一位于1931年出生的九旬老人能有如此良好的身板与心态,更是兼备“有趣的灵魂”,让人们惊叹和称奇,肃然起敬。​博闻强记,日有千字,记录人生百味。耳不聋,眼不花,走如风,站如松。​可以轻松“一字马”,每日坚持俯卧撑和哑铃操,完美地诠释了“体育人”的能量与精神,更是“文武兼备”的一生践行与谨守。​请教老人长寿和养生之道。​曰:心态、自律和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键盘声再次响起,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那不是苍老的叹息,而是生命在时光里,依然蓬勃生长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