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期,一部乡土气息极浓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八台、一台持续热播。这部热播剧是根据赵德发先生的农村三部曲之一《缱绻与决绝》改编的。观这部电视剧,我仿佛回到了家乡那块深情的土地,沉浸在了故乡亲人的喜怒哀乐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辗转反侧,打开影集,翻出一张我与赵德发先生的合影,端详良久,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张照片是2004年8月拍摄的。那是一个周末,当时活跃在《沂蒙生活报》文学副刊的一众文友,经编辑老师张斌先生联系,我们驱车前往日照,去拜会赵德发先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10点,抵达赵先生的寓所。赵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同行的文友,拍下了我与赵德发先生这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谈中得知赵先生体验生活刚刚回来。他为创作一部佛教题材的小说,走遍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并到寺庙中居住一年,与僧人、居十们一起上殿、打坐、吃素,体验佛教徒生活。此刻,他正在整理其间写下的几十万字的笔记,准备即将进行的创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至赵先生书房,又见书架上整齐排列、书桌散放的书籍基本全与宗教有关,可见先生创作准备的专心致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的拜会,赵先生几乎都是讲的体验生活的感受和创作设想,给我们展现了一片新天地,我们听得新鲜而入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不久,《沂蒙生活报》副刊举办文学作品征文颁奖仪式,赵德发先生应邀莅临现场,为获奖作者颁奖。该报副刊亦在显著位置登载了我记叙赵先生与文友日照见面的短文《天海击浪》表达临沂文学爱好者对他的敬意。赵先生对部分获奖作品进行了精彩点评,对获奖作者进行了热情鼓励。我描写鲁南地区婚俗的作品《娶亲》,有幸得到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别二十年,再未与先生谋面。但我始终追逐着先生的足迹:抢先拜读了先生倾心创作的国内第一部反应汉传佛教文化的长篇小说《双手合十》;第一时间收看了根据先生《经山海》改编的电视剧《经山历海》;直至这一次追剧《生万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退休以后,每当我翻阅影集,看到这张与先生的合影,与先生两次见面的情景便闪现脑海、萦绕于心,先生平易近人、热爱家乡、深入生活、笔耕不辍的精神令我一次次感动。也使我重新拾起笔来,尝试描绘多彩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说过的“只有农村和土地才能引起我持久的、深沉的创作冲动”,引起我的共鸣——我在农村生活了十六年,我爱那片深情的土地,禾苗的茁壮,泥土的芬芳。我要告诉读者我们所经历的那个年代中的真善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总是用平和、平静的心态,对待万物,描述生活,启迪人心。这是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闪现的一道光芒,尤为珍贵,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潜心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踏遍河山,不辞辛劳,深入实际,品味生活,采撷第一手素材,在体验中获取写作灵感,给我留下深刻印记。理当成为我们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先生的作品融合了沂蒙大地的厚重与海洋文学的辽阔,语言质朴自然,既有乡土叙事的细腻真实,又兼具史诗性的宏大视野,形成了朴素、深沉的独特文学风格,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德发先生曾经山历海,现著作等身,去年重返母校山东大学,任该校文学院特聘教授。看着照片中先生谦谦君子的身影,我默默祝愿赵老师,佳作频问世,桃李满天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