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战老兵崔敬海101岁</span></p> <p class="ql-block"> 历经百年岁月沧桑,跨越80年抗战烽火,拨开解放战争的硝烟,回望大庆石油会战的举世辉煌,这位身经百战,始终立于抗战精神、太行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潮头的世纪老人,寿眉善目,眼光深邃,一段段苦难、卓绝的历史,已随风吹雨打而去。在他身上,你嗅到的是和平、幸福、祥和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崔敬海老人用颤抖的手,打开独属于他的抽屉,小心翼翼地把奖章、纪念章一枚枚摆在床铺上。摸着它们,就像触碰到了他深藏在内心的记忆,触碰到了那些战争岁月里并肩战斗的战友。他的眼睛湿润了,望向窗外的眼神是那样明亮。他在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怀念那些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付出生命的同志……</p><p class="ql-block"> 崔老说:“我快102岁了,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看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看到了国家甩掉石油落后帽子的豪迈,看到了改革开放,看到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我的那些鲜血洒在冲锋路上的战友们,却无缘看到他们心中那份对新中国的憧憬。我还想替战友们再活几年,看尽这美好盛世,当有一天,我们团聚时,好把更多鲜活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和他们一同庆祝、一同欢笑。”</p><p class="ql-block"> 再过五天,国家将举行九三阅兵,作为一名抗战老兵,崔老非常期待这一天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他说,因为年龄的关系,他不能亲自赶到现场观礼,但他一定会坐在电视机旁,以一个老兵的身份,致以军礼。</p> <p class="ql-block"> <b>口述人:</b>崔敬海,1924年6月生,山东平邑人,中共党员。</p> <p class="ql-block"> <b>人物简介:</b>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石油会战。</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参加革命,参加了著名的铁道游击队,在多次战斗中冲锋在前,屡立战功。</p><p class="ql-block"> 电影《铁道游击队》中,他是王强原型的通讯员。</p><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中,参加了淮海、解放海南岛、舟山群岛等战役,荣立个人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1959年10月来大庆,会战期间曾担任钻井队队长、供应指挥部装卸队队长、战区成品油库书记、油建器材站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b>采访时间:</b>2025年8月15日上午9时。</p><p class="ql-block"> <b>采访地点:</b>崔老家中。</p> <p class="ql-block"> 今年101岁高龄的崔老,是大庆为数不多、仍然健在的抗战老兵之一。</p><p class="ql-block"> 百岁抗战老兵稀有,百岁老会战更是凤毛麟角。因为他年事已高,怕他劳累,也怕他想起旧事会过于激动,家人踌躇良久,才同意了记者的采访。</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个结果,记者倍加珍惜。说书的讲无巧不成书,当记者到达崔老家,才发现这天是日本投降纪念日,这更使得这次采访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采访目的,记者做了不少访前准备和访中预案,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眼前这位百岁老人,记忆力惊人。不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石油大会战,哪一年、哪件事、自己干了啥,说起来都头头是道。</p> 转战油田喜讯传 <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松辽石油勘探局的地质人员根据地震勘探等方面的资料,初步确定对高台子南的葡萄花构造进行钻探。</p><p class="ql-block"> 为了支援松辽石油勘探局的战略部署,在密山农场军垦的崔敬海和战友们,被紧急调往葡萄花探区。</p><p class="ql-block"> 崔老说:“我调到松辽石油勘探局时,前线指挥部还在安达。因为要打探井的葡萄花探区条件较差,不适合安家,组织上把家属安置在离食堂近、有住房、生活条件不错的三号院居住,这一住就是半年。”</p><p class="ql-block"> 当年,按照钻探方案,要在葡萄花部署3条剖面,共打10口探井,命名为葡1井至葡10井。为了加快钻探,石油部从四川、青海等探区调集了32部钻机,加强松辽石油勘探局的钻探力量,并配齐了电测、固井、射孔等配套队伍,选派专家成立工作组,现场指导钻探工作。</p> <p class="ql-block"> 崔敬海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前线钻井队,参加油田钻探工作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其他9口井都是生产井,葡3井是口资料井,打了3200米左右,比其他9口井要深一倍还多,主要是看一看这一地区的油层有没有开采价值。</p><p class="ql-block"> 钻探工作在1960年初,陆续有了结果。葡7井最先喷油,产量稳定可靠。接着又有葡4井、葡10井以及后来钻探的葡11井、葡14井等5口探井相继喷出工业油流,其他几口尚未完钻的探井也见到了好的油、气显示。</p><p class="ql-block"> “从葡萄花到高台子,2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有一个能够稳定生产的较大规模的活油田、好油田。这一结果,让石油工人们非常欣喜。勘探了这么多年,终于在我们国家找到了规模不小的油田,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不平静。石油部的领导们,也由此作出决策,集中优势兵力,在松辽平原上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崔老说。</p> 雨天羊皮袄朝外 <p class="ql-block"> 10月的松辽平原唯余莽莽,地冻三尺,动不动气温就降到零下40℃左右。</p><p class="ql-block"> 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人们在空旷的野外,棉帐篷被一阵阵浪潮般的寒风吹得轰轰作响,地铺下透上来的寒气与帐篷里原油炉子散发出的热浪,让工人们真正体验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崔老说:“作为经历过生死的抗战老兵,这样那样的困难,在我们面前不值一提,但你要说不苦,还是假话。整天与寒冷为伴,食堂送来热饭,来不及吃,等有空了,饭菜已经冻成了冰疙瘩。”</p><p class="ql-block"> 好多人为了吃口热乎饭,就将馒头揣在怀里,用身体那点热量给馒头保温。</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时配发的被褥,崔敬海都留给了爱人和孩子,他只有一件穿旧了的羊皮袄。白天穿着它打井御寒,晚上盖着它当被。</p><p class="ql-block"> “人呀,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遭不起的罪。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这批转业军人没人叫苦、退缩,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以大无畏的不怕牺牲、不惧艰难的精神,在钻台上坚持奋战。”崔老说。</p><p class="ql-block"> 采访时崔老动情地说:“羊皮袄在那个年代,相当实用。冬天毛朝里,穿在身上暖暖的;到了雨季,毛朝外穿,雨水顺着羊毛,一缕缕地往下流,不往里渗,还具备保暖的作用,一袄多用,成了那段岁月难忘的记忆之一。”</p> 主人睡炕客地铺 <p class="ql-block"> 当时,爱人、孩子在安达,崔敬海在葡萄花,说近不近,说远不远,让彼此都平添了些许牵挂。总这样也不是个办法,在征求组织上同意的情况下,他把家属搬到了葡萄花。</p><p class="ql-block"> 崔老说:“不能让老婆、孩子和队友们一起睡帐篷呀,只能找附近的老乡家房子租,这样,我上班不远,也能抽空照顾一下他们娘几个。”</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头,老乡家的房子都不大。找来找去,没有租到合适的房子。一位相熟的老乡说:“你要是不嫌弃,我们家的屋比别人家大点儿。”</p><p class="ql-block"> 去了一看,一间屋子,半铺炕。老乡客气,非要让崔敬海一家住在炕上,他们住地下。相互推让后,崔敬海一家在老乡家地下搭了地铺。</p> <p class="ql-block"> “两家人睡在一个屋,有诸多不便。比方老乡家的人因我们的进入,穿着不再那么随便了,原来晚上起个夜,屋里的便盆就能解决。我们来了,他们就不能这么随便了,不但要下床绕过我们的地铺,还得轻手轻脚,怕吵醒我们。我们一家也不敢睡实,生怕睡觉打呼噜,影响老乡休息,可有什么办法呢?那个年月就这个条件,一家人有个住处,已经不错了。”崔老回忆。</p><p class="ql-block"> 1960年下半年,粮食供应出现严重短缺,粮食开始定量供给。家属定量一个月28斤半,钻井工人定量40斤。单位领导就要求大家利用上下班,在路边采些野菜,交到食堂统一分配。</p><p class="ql-block"> “虽然咱这儿是大草原,可再多的野菜,也架不住这么多张嘴吃。为了填饱肚子,上级单位给每个队配了台粉碎机,把原来烧火的苞米秆剥了皮,经粉碎机粉碎,和在苞米面里,做成两合面窝窝头,尽管这样,也填不饱没有油水的肚子。”崔老回忆。</p> 生产物资卸在道旁 <p class="ql-block"> 石油会战即将打响,从全国各地支援的物资陆续发进萨尔图这个只有两条铁轨的小车站上。</p><p class="ql-block"> 因为列车不能长时间占用铁道线,光靠铁路上的装卸工,远远不能满足随来随卸的需要。会战指挥部将崔敬海所在的钻井队一分为二,选派了30人,在崔敬海的带领下,成立了一支30人的支援供应指挥部货物装卸队。</p><p class="ql-block"> 木材、石头、石油机械、钻杆、油管……很多开发油田急需的物资,源源不断而来。</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让货运列车占道太久,铁路部门也要求装卸队伍,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抢卸货物,保证铁路线畅通。</p><p class="ql-block"> 当时,供应指挥部还没有大型物资仓库,大部分从列车上卸下的物资堆放在铁道的两边,油田各单位需要什么,通过供应指挥部的调度,直接把车开到铁道边上领取。</p><p class="ql-block"> “当时,各井队之间,为了早日拿下这个大油田,争分夺秒比着干、抢着干,每次领料都非常焦急。我们也是想井队之所想,不但帮助装车,还送到需要的单位,主动卸车,服务上门,赢得了兄弟单位的交口称赞。”崔老说。</p> 红色传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致敬我的老兵爷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讲述人:崔轶玮(崔老的孙子)</b></p> <p class="ql-block"> 再过五天,就是九三大阅兵的日子,爷爷作为抗战老兵也受邀观礼,考虑到年龄和身体的原因,他没有赴约,但却一直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听说国家还会授予他一枚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他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 爷爷说:“我是在战争中真刀真枪干过的人,多少战友在冲锋的路上,牺牲在我的身边。胜利来之不易,我们在珍惜和平的同时,绝不能忘记这段血写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的爷爷、一个抗战老兵的心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