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

张蔚斌

<p class="ql-block">“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2025年7月8日至10月26日由上海世博会博物馆联合希腊共和国文化部、湖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展览。展览汇聚希腊14家文博机构270件/套珍贵文物,涵盖金器、青铜器、陶器、雕塑等品类,2025年7月8日开幕式后,展览于7月9日起向公众免费开放,系统呈现古希腊文明从萌芽至鼎盛的演进轨迹。</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希腊化时代”六个单元。自新石器时代启程,至希腊化时代落幕,通过6个单元、6个时代、16组人物,让观众直面塑造欧洲文化基因的关键群体,用古希腊人的故事讲古希腊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阿伽门农金面具(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材质:金,出土地点: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5号墓,原件收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此复制品收藏:迈锡尼考古博物馆。 历史背景与特征:在墓圈A出土的五枚死者面具中,此面具面部特征最为生动,由厚金箔制成,形制在史前希腊世界独一无二,反映死者生前实际样貌。最初由施里曼命名为“阿伽门农金面具”,但后续研究证实,其主人为迈锡尼文明早期统治阶层成员,时代比传说中阿伽门农早约三百年。 复制品相关:复制品由19世纪考古绘图师埃米尔·吉列龙制作,他曾参与施里曼主持的迈锡尼遗址发掘工作。</p> <p class="ql-block">金面具(Mask)。特征:这个面部特征已模糊,由梯形金片制成,制作时可能使用模具;因鼻子突出需单独捶打塑形,中央被裁成T形空隙,工匠用单片金片另作鼻子形态;四角有孔,可穿绳系于逝者脑后固定。</p> <p class="ql-block">奥林匹亚斯纪念章(约公元225-250年)材质:金,出土地点:埃及阿布基尔,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历史背景:奥林匹亚斯是腓力二世的妻子、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此纪念章是目前已知唯一描绘其形象的艺术品。图案与象征:正面:奥林匹亚斯右手轻撩面纱,姿态可能与天后赫拉相关,寓意女性在婚礼当日的矜持与美丽。背面:一位年轻女性侧坐在海怪身上,推测描绘的是海洋女神忒提斯为儿子阿基琉斯送新铠甲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葬于腓力二世墓的弓匣(复制品,原件为公元前359-前336年文物,藏于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弓匣装饰分上中下三区,上部与中部描绘战士和神话场景,下部为骑兵图案,是腓力二世的重要随葬品,推测用于公元前339年攻打福基斯的战役。</p> <p class="ql-block">投石(Sling Bullet):公元前344年腓力二世军队围攻奥林托斯期间使用,由马其顿托勒密考古博物馆藏。投石在古希腊战争中广泛使用,其名称与“腓力”拼写相关,是研究马其顿军事史的重要实物,与公元前348年攻城战相关。</p> <p class="ql-block">弓弩箭簇(Catapult Arrowhead):公元前4世纪中期马其顿军队使用,由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箭簇带有“腓力”名字的希腊文,可能用于腓力二世指挥的军队,体现其军事扩张中的武器装备,配合弹射装置发射。</p> <p class="ql-block">腓力二世金骨灰盒(复制品,公元前350—前336年)金,发现于腓力二世墓,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此为国王腓力二世墓穴中出土的骨灰盒的复制品。原件是用24K黄金制成的,用于盛放腓力二世遗体火化以后的骨灰。复制品为镀金银材质制作。骨灰盒的正面和侧面都装饰有花纹图案,四条器腿的末端呈狮爪状。腓力二世的骨灰用紫色布料盛放,一同安葬的还有一件黄金橡树叶形花冠。</p> <p class="ql-block">金花冠(公元前350–前325年)材质:金,出土地点: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背景与象征:桃金娘式金花冠,桃金娘是女神阿芙洛狄特的圣植,象征生命恒久不息。用于宗教仪式、祭祀、社交宴会、竞技运动及戏剧庆典等庄重场合,常以金、镀金或天然材质制作。在马其顿地区,金花冠是尊贵身份的标志,多见于男女墓葬中,作为个人荣耀的独特象征。</p> <p class="ql-block">过滤器(年代:公元前350–前325年)材质:银,出土地点: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过滤网已缺失,两侧把手末端饰有天鹅头,常与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墓葬中的酒具一同出土,推测用于过滤添加到葡萄酒中的香料。</p> <p class="ql-block">花萼形杯(公元前350-前325年)出土地点:代尔韦尼莱泰塞墓葬群,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杯内底部有山林之神西勒诺斯的面具,西勒诺斯是狄俄尼索斯(酒神)的养父,推测为贵族宴饮时的奢华酒杯,类似器物在腓力二世墓中亦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花萼形杯(公元前300-前280年)出土地点:塞萨洛尼基斯塔夫波利斯,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杯底有一个银制镀金女性头像,这是一种公元前4世纪在马其顿地区非常流行的酒杯,在许多墓葬都有此类银制同类器物,杯底多有浮雕头像。</p> <p class="ql-block">银盒(公元前350-前325年),出土地点:塞萨洛尼基斯塔夫波利斯,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杯体底部有镀金女性头像,公元前4世纪在马其顿地区流行,杯身纹饰精美,有浮雕图案。</p> <p class="ql-block">荷马头像(公元2世纪中期),材质:彭忒利科斯大理石,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背景信息:荷马身份:古希腊最伟大的史诗诗人,创作(或被认为是集体创作)《荷马史诗》(含《伊利亚特》《奥德赛》),其生平(出身、家世、时代)存在争议,至少7个城市声称是其出生地。雕像性质:古罗马雕塑家对公元前4世纪末或前3世纪初古希腊雕像的仿制,反映古罗马对古希腊艺术的崇拜;此类荷马大理石头像在古罗马时期有40多尊存世,是了解古希腊原作的重要参考。创作背景:《荷马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8世纪末至前7世纪初,现代学术界多认为是游吟诗人集体口头创作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项链吊坠(公元前300-前280年)材质:金,出土地点:代尔韦尼古代泰莱墓葬群,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呈赫拉克勒斯头像形状,用于陪葬,表明逝者可能为马其顿贵族。在马其顿文化中,赫拉克勒斯被视为民族的英雄祖先。</p> <p class="ql-block">野猪獠牙制作的头盔(公元前13世纪)材质:野猪牙,出土地点:阿提卡大区斯帕塔的墓室。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野猪獠牙分三排缝在皮革帽外侧,顶层獠牙被削成小三角形;顶部石膏纽扣为现代复制品,用于固定头盔。象征意义:制作一顶头盔需猎杀约50头野猪,彰显主人的勇气和力量。文献记载:《荷马史诗》明确记载此类头盔:“头盔的里层交织着坚固皮条,底层为毡制衬里,外层两侧装饰雪白闪亮的野猪獠牙。”</p> <p class="ql-block">昆虫牌饰(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材质:金,出土地点:迈锡尼卫城墓圈A,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方神殿牌饰(Cut-out Plaque)象征元素:上方饰有牛角,是米诺斯和迈锡尼文明中神圣的象征。下方为三方神殿,含三根圆柱;神殿顶部两侧各站立一只展翅小鸟,可能代表神的显灵。</p> <p class="ql-block">器物匣装饰(公元前330-前300年),材质:陶镀金,出土地点: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两组镀金陶像分别代表古希腊战士与敌人,战场场景对峙。希腊战士全副武装(头盔、铠甲、短袍、披风),敌方战士佩戴弗吉亚式帽子,陶像孔用于固定在木箱上。</p> <p class="ql-block">剑柄装饰品(公元前350-前300年)材质:金,出土地点: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剑上金饰,原可能置于剑柄底端,四朵浮雕花朵与四片棕榈叶交替分布,现有两朵花缺失。</p> <p class="ql-block">神像头像(公元2世纪)材质:大理石,出土地点:塞萨洛尼基圣域遗址靠近塞拉皮斯神庙,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特征与推测:长发、全胡须的头像特征通常与宙斯、波塞冬、哈迪斯等神祇相关;发现于塞拉皮斯神庙附近,结合希腊化时代(尤其是托勒密王朝)融合希腊与埃及宗教元素的背景,推测可能为塞拉皮斯神(其肖像常具有宙斯头像特征);带胡须的神像较为常见,确切身份需结合更多考古背景判断。</p> <p class="ql-block">银杯(公元前350–前325年)材质:银,出土地点: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低脚高把银质酒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地区流行,同类银杯在其他马其顿墓葬中亦有发现。</p> <p class="ql-block">1. 矛尖(公元前350–前300年)材质:铁,出土地点: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经形制分析可能属于萨里沙长矛系列,由腓力二世发明,广泛用于骑兵和步兵。矛柄采用山毛榉制作,萨里沙长矛的引入是军事技术重大变革,显著提升了军队战斗力。</p><p class="ql-block">2. 刀(公元前350–前300年),材质:铁、青铜,出土地点:塞萨洛尼基斯塔沃波利斯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耳环(公元前300–前280年)材质:金,出土地点:代尔韦尼古代莱泰墓葬群,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形制特征:主体为圆盘,边缘以串珠装饰,内部有6个火焰形棕榈叶(每叶7分叉),叶片间穿插3朵6瓣玫瑰花;圆盘下悬挂双月牙饰,装饰9个玫瑰花结,月牙背面以环连接两排共15条链子;前排链子吊坠为矛头或箭簇形状,后排为酒罐形。历史意义:属于马其顿贵族阶层妇女的装饰品,是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财富聚集的有力证明。</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式”钱币,印制国王的头像这是这类货币与雅典钱币在形制上最主要的区别。雅典钱币的发行者是城邦,标志性图案是城邦守护神;而“亚历山大式”钱币的发行者是统治者本人,钱币上印有王像,这一做法始于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他的部藩都以亚历山大大帝的继承人自居,将其神化,发行带有他头像的钱币就成了抬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p> <p class="ql-block">银币,(约公元前336-前281年),金,银,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第9组为金标币和四分之一金标币,印有雅典娜头像。第10组为一奥波尔银币,印有宙斯的武器雷电。第11组为半德拉克马和一德拉克马银币,第12组为四德拉克马银币,均印有赫拉克勒斯头像。第13组为吕西马科斯发行的四德拉克马银币,印有亚历山大大帝的头像,头上有羊角,寓意他是阿蒙神与宙斯的结合。吕西马科斯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成为色雷斯地区的国王,发行了带有亚历山大大帝形象的钱币,寓意其统治权来自亚历山大大帝。</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式”钱币,核心特征:与雅典钱币的主要区别在于形制——雅典钱币由城邦发行、以守护神为标志图案,而“亚历山大式”钱币由统治者发行并印有王像,此制度始于亚历山大大帝。历史背景:亚历山大去世后,其部藩以继承者自居,通过发行带有他头像的钱币神化其形象,以此抬高自身统治地位。</p> <p class="ql-block">金币。</p> <p class="ql-block">马其顿王朝钱币,腓力二世币制改革:执政期间(公元前359–前336年)对马其顿币制进行改革,发行马其顿金标币以取代波斯大流克金币。图案象征:钱币常以赫拉克勒斯头像为正面图案,源于马其顿传说中“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是王室祖先”的神话;背面多为骑马者形象,有观点认为是腓力二世本人,纪念其奥林匹亚赛会胜利或战争胜利。钱币分类(公元前359–前315年,金/银材质,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藏)第5组:腓力二世金标币和四分之一金标币,图案分别为阿波罗和赫拉克勒斯头像。第6组:德拉克马和二德拉克马银币,正面为赫拉克勒斯头像,背面为骑马者形象。第7组:五分之四德拉克马银币,正面为戴头带的年轻人头像,背面为骑马者形象。第8组:四德拉克马银币,正面为头戴月桂花冠的宙斯头像,背面为骑马者形象。(注:展品年代标注为“ca. 359–315 BC”,材质为金(Gold)和银(Silver)。)</p> <p class="ql-block">扬臂女神陶像(约公元前1250—前1150年),陶制,出土于克里特岛的加齐,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女神头部所戴王冠装饰特殊,由三条分叉条纹、两个舌形元素以及一只鸟构成,可能是一种象征符号。推测神像头部的开口可以用来放置头冠或鲜花。王冠上装饰符号的变化,对应着不同的女神形象。此类型雕像普遍被认为是自然女神,或者是女祭司遗留在神圣场所的纪念标志。雕像所展现的扬臂姿态,可能与女祭司在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动作相呼应。另外,从雕像外表遗留的痕迹可以看出,神像原先应该是通体上色的。</p> <p class="ql-block">扬臂女神陶像(公元前1700-前1450年)出土地点:伊拉克利翁新宫遗址东区“双斧房”附近,收藏机构: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背景:雕像头部塑有一只鸟,是扬臂女神像的早期实例,象征“神使”。出土于宗教祭祀区,与双刃斧共同体现米诺斯宗教信仰,双刃斧被视为“宇宙之山”的象征,也代表米诺斯文明的宗教活动延续与变化。</p> <p class="ql-block">女人像 (公元前5300—前4800年),灰白软石制,发现于埃伊纳岛的阿洛内斯山谷地表,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这件雕像描绘了一个站立的女性,鼻子形似鸟嘴,双臂交叉在胸前,属于希腊大陆新石器时代流行的自然主义雕像。这类小型雕像因其便于携带,推测常用于与生育和女神崇拜仪式有关的场合。</p> <p class="ql-block">小提琴形女人像(公元前3200—前2800年)出土自基克拉泽斯群岛,收藏单位: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造型类似迷你小提琴,是基克拉泽斯文明早期特有的抽象陶塑。长条形的突出部分表示头部和颈部,人物双臂交叉于胸前,肩膀宽阔,面部刻画有三角形眼睛。推测与宗教仪式相关,可能用于祭祀或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1.阿佛洛狄特雕像(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材质:浅橙色陶,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表现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特,雕像中女神双手握一片织物并在膝上展开,身后环绕贝壳。</p><p class="ql-block">2.熟睡的厄洛斯雕像(公元前4世纪),材质:陶,出土地点:培拉东部墓群B96号墓,收藏机构:培拉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塑造年幼、熟睡的爱神厄洛斯形象:头发束起似一团焰火,翅膀施蓝色,左腿和身体前部着黑色,其余大部分绘白色。</p> <p class="ql-block">罐(公元前5800—前5300年)陶制,出土自弗西奥蒂斯州的利亚诺克季,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这件罐可能是饮食用器,适合盛放一人份的食物。器物表面的双色刮擦纹饰,需要在器物尚未烘干时,用刮片刮掉外层,然后再将器物烧制成红黄双色的外观。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成熟的制作工艺。</p> <p class="ql-block">护身符(公元前4800—前3200年),深绿色滑石制作,出土于色萨利大区的季米尼,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这是一块经过抛光处理的深绿色滑石块,形似一个蜷缩起来的人,或者子宫里的胎儿。石块边缘的V形切口和五条刻痕,勾勒出弯曲的肢体。推测可能用于葬礼习俗,也可能用于祈求顺利分娩。护身符上打了两个洞,可作吊坠使用。</p> <p class="ql-block">屈臂女人像(公元前2600-前2000年),材质:白色大理石制,出土地点:土耳其布尔古尔地区和恰塔霍裕克,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背景:赫拉克利翁文明早期人物雕像常见造型,双手交叉于胸前,分多种类型。展品属“斯派多斯类型”,头部前倾呈叩拜姿态,颈长而宽,身形窄弯,是赫拉克利翁人物雕像中流传较广的类型。</p> <p class="ql-block">带流碗 (公元前2800—前2300年),这是基克拉泽斯地区相当常见的一种带流碗,适合混合、稀释和倾倒液体。碗的内壁有使用痕迹,表明它并非专门的陪葬用品。白色大理石制,出土于纳克索斯岛和阿莫尔戈斯岛,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烤盘”形器(公元前2600-前2300年)材质:棕色云雷陶含石英质,出土地点:希腊罗得岛,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背景:早期基克拉泽斯文明标志性器物,用途存在多种假说(如盘子、食盐贸易量器、天体观测仪、祭祀用品或镜子等),待进一步考证。器物表面刻有相互连接的线条,形成螺旋形网络,象征波涛汹涌的海浪;下部多装饰长船图案,船头附近有鱼的象征纹样,印证当时爱琴海地区流行桨船。</p> <p class="ql-block">  章鱼牌饰,材质:黄金,背景:牌饰刻画了运动中的章鱼,作为装饰物缝在纺织品上;所有牌饰尺寸、造型一致,推测使用模具制作后再精细雕刻。海洋生物图案在米诺斯和迈锡尼艺术中均非常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油灯形罐(公元前3200-前2800年)材质:白色大理石制,出土地点:希腊色萨利岛,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藏。背景:外形类似希腊东正教的油灯(希腊语“Kandila”),但罐内未完全挖空,推测可能非生活实用器。</p> <p class="ql-block">1. 小双耳瓶(公元前2500-前2300年),材质:磷灰石,出土地点:莫克洛斯墓葬,收藏机构: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2. 带足碗(公元前2600-前2100年),材质:大理石,出土地点:莫克洛斯墓葬,收藏机构: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背景:莫克洛斯墓地出土的石器数量众多、质量上乘,是克里特岛石制手工业蓬勃发展的证明。此碗采用大理石制作,碗身条纹呈水平状态;尽管类似碗形在陶器中出现,但使用硬石材质制作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3. 针饰(年代:公元前2600-前2100年)材质:金,出土地点:莫克洛斯墓葬,收藏机构: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双刃斧(约公元前1700-前1900年),双刃斧是米诺斯文明时期使用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它可以以多种形式和材质呈现,如金属制品、陶器、壁画和大型石雕。这件文物尺寸仅约25厘米,表明可能非实用器,推测其可能与祭祀相关。出土于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克里特岛考古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卡马雷西双耳瓶(公元前1700-前1600年)出土地点:克里特岛克诺索斯宫10区神殿,收藏机构: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卡马雷西风格陶盘</p> <p class="ql-block">山羊针饰,用途:通常称为“棒形纽扣”,用于固定衣物。设计:顶端饰有一只站立的公羊,羊角长而卷曲;造型来源于中亚、印度及伊朗边境地区常见的野生盘羊。</p> <p class="ql-block">1.杯,这件杯的杯身较大,为了保持重心、增强稳定性,底座可能加入了少量铅。工匠利用14个铆钉将杯身和底座固定,并巧妙地将铆钉隐藏在连接处的两块金属板中。</p><p class="ql-block">2.带盖容器,没有使用焊接工艺,而是通过一块金片经过中部拉伸、周边翻折形成器身,底部中心处有明显的圆形痕迹,器身大小和弧度经过精心计算,整体造型简洁。</p> <p class="ql-block">提水罐(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材质:青铜(Bronze),出土地点: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4号墓(Mycenae, Acropolis, Grave Circle A, Grave IV),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Athens,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文物特征:由三块青铜板制成,分别用于颈部和上肩部、器身主体部分、器腹下部及圆盘形底座,通过铆钉固定。为提升使用便利性,罐的下方设计有水平把手。</p> <p class="ql-block">杯(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材质:红褐色陶(Reddish-brown clay),出土地点: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Mycenae, Acropolis, Grave Circle A, Grave VI),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Athens,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文物特征:属于希腊大陆彩陶类型,是希腊青铜文化晚期一期的代表性作品。广泛分布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尤其在半岛南部流行,反映早期希腊不同区域间的频繁互动交流。</p> <p class="ql-block">双耳罐(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材质:带有杂质的抛光陶,出土地点: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Mycenae, Acropolis, Grave Circle A, Grave VI),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Athens,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Museum)文物特征:可能来自克里特岛,或为迈锡尼受米诺斯工艺品启发仿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罐(公元前16世纪下半叶),材质:粗粒陶,出土地点:迈锡尼卫城墓圈A的6号墓,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造型仿金属器皿,器颈底部有类似金属器皿的铆钉图案。把手装饰网状纹,罐身中部绘有旋涡纹,最下方为常青藤纹。</p> <p class="ql-block">青铜头盔与金覆口(年代:公元前550–前525年)出土地点:马其顿地区,背景:头盔为马其顿式青铜头盔,金覆口从头部延伸至面部,可能用于保护面部或作为身份象征,波提埃亚的首领年代:公元前740–前600年(推测)关联文物:黄金与青铜头盔,反映古风时代波提埃亚地区首领的权力象征,可能与军事或祭祀活动相关。(注:因文字竖排且部分被遮挡,上述内容为可见信息整理,完整解读需参考完整展品说明。)</p> <p class="ql-block">迈锡尼的王与兵,社会结构:最高权力由国王掌握,社会分为宫廷贵族、地方权贵和下层阶级(农民、工匠、奴隶等)。战士享有特权地位,武器精良,军事组织先进。历史背景:公元前15世纪,迈锡尼通过逐步控制克里特岛,终结米诺斯文明的强势地位,其统治时期标志着古希腊青铜文明的巅峰。展品信息(1-3),年代:公元前1400—前1375年,材质:青铜、金,出土地点:克里特岛库克拉基地块35号墓,收藏机构:干尼亚考古博物馆,展品为矛头。</p> <p class="ql-block">波特尼娅印章石(公元前15世纪末),材质:红玛瑙,出土地点:迈锡尼遗址卡尔卡尼地区515号墓,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印章石上雕刻“女主人”波特尼娅的形象,两侧各有一只后腿站立的狮子。波特尼娅头顶有代表神圣的蛇框,蛇框中间刻有双刃斧。推测为珠仪式中女祭司佩戴的项链的一部分。说明:图片右侧部分文字因遮挡未完整显示,以上内容基于清晰可见的文字整理。</p> <p class="ql-block">厄洛斯雕像(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材质:陶,出土地点:培拉的众神之母与阿佛洛狄忒神庙,收藏机构:培拉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表现爱神厄洛斯倚靠在赫耳墨斯石柱旁,左侧部分翅膀及双手缺失。</p> <p class="ql-block">三脚架(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地点:色雷斯多里斯期20号墓,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圆殿模型(建造时间:约公元前465年)材质:石膏,收藏机构: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政治用途:五百人议事会按部落分为十个主席团,轮值顺序由抽签决定,轮值期间主席团成员共同生活以应对紧急情况,圆殿是其办公地点(直径17米,紧邻老议事厅)。公共管理:确定雅典城邦度量衡标准,监督市场度量衡使用。宗教功能:与公众生活相关的祭祀场所。</p> <p class="ql-block">黑绘陶瓶(公元前500—前475年),材质:陶,出土地点:雅典凯拉美科斯地铁站工地古墓群530号墓,收藏机构:雅典古代文物监委会,文物特征:画面内容:瓶身描绘雅典娜站在阿基琉斯和埃阿斯之间,两位英雄手持头盔和长矛面向女神;雅典娜身体朝右,举起右手对阿基琉斯做“强调”手势,可能在提醒或警告危险。文化背景:场景与《荷马史诗》记载的特洛伊战争相关,但现存文献未提及此具体情节。</p> <p class="ql-block">几何纹双耳杯(公元前850—前700年),材质:陶,出土地点:底比斯,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器身上描绘拳击比赛场景:参赛对手面对面站立,手臂弯曲,拳套覆盖的双手置于胸前,准备搏击;赛场周围有观看的男性观众,手持骨制、象牙或皮革制成的“玛努斯”(拳击手套)。关联《荷马史诗》记载,拳击比赛是古希腊丧葬宴会上的重要竞技活动之一;人物在比赛中被击倒后需举手示意,仅露出大拇指,以此保护运动员关节、避免手指受伤。</p> <p class="ql-block">展品名称:古希腊语铭文底座(年代:公元前510—前500年)材质:大理石,出土地点:雅典卫城北坡,收藏机构:雅典铭文博物馆藏,背景信息: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基础上创造希腊字母,增添元音字母,成为世界上最早含元音的字母表,现代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均源于此。展品为小型雕塑底座,刻有古希腊语铭文,记载陶工佩孔(Peikon)用十分之一收入定制雕塑,以履行对女神雅典娜(工匠和艺术家的守护神)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几何纹双耳瓶(约公元前720年),材质:陶,出土地点:雅典凯拉米克斯地区的陶工区,收藏机构:雅典市立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器身上描绘人们在葬礼上举行战车比赛的场景,有轭驾的战车和站立的驭手,反映古希腊贵族阶层的丧葬礼仪活动。考古观点认为,此类双耳瓶仅用于葬礼,可能作为送葬队伍西行时的随葬品,是贵族身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红绘提水罐(年代:约公元前430年)材质:陶土,出土地点:阿提卡大区马尔科普洛的墓葬,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画面与象征:罐身描绘女性家庭音乐聚会场景,常见于公元前5世纪中晚期阿提卡陶瓶绘画,通常赋予婚嫁美好寓意。人物争议:手持腰带坐着的女性或为新娘(女伴簇拥),另有观点认为其为新娘母亲,对面裹头巾的女性才是新娘。</p> <p class="ql-block">墓碑石雕(年代:约公元前400年)材质:大理石,出土地点:雅典阿吉奥斯-康斯坦丁诺斯教堂附近,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浮雕内容与象征:画面描绘两位男性握手场景:左侧年轻人(旁伴一只狗)伸手与对面年长男性握手,象征已故儿子与父亲的深情告别。父亲手腕挂涂油瓶,寓意儿子已无法再参加运动。古典墓碑浮雕特点:人物形象理想化,通过寓意和象征表达哀思,避免直接描绘死亡的残酷。</p> <p class="ql-block">红绘带盖圆盒(公元前470—前460年),材质:陶,出土地点:艾伊纳岛,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盒身描绘波塞冬劫持海洋女神安菲特里忒为妻的神话场景:波塞冬手持三叉戟伸手抓安菲特里忒,另一侧为安菲特里忒的三位同伴;另有长人身鱼尾男子向老妇人打手势,推测为安菲特里忒的父亲告知其母消息。</p> <p class="ql-block">赫耳墨斯头像(公元前2世纪初),材质:大理石,出土地点:1860年发现于塞拉西亚附近,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赫耳墨斯是信使之神,传达宙斯的神谕,不仅是生者的助手,更是死者的向导,引导亡灵前往冥府;也协助商人和旅行者,常被视为道路之神的化身。雕像源自赫耳墨斯石柱(方形石柱,顶端刻有赫耳墨斯头像),这类石柱通常设置在道路、城门旁,作为边界或路标;在体育场馆和公共建筑前也常用以辟邪。</p> <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雕像(公元前350—前325年),材质:彭忒利科斯大理石,出土地点:1885年发现于雅典,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神话背景:赫拉克勒斯是宙斯与凡人之子,通过完成十二项功业展现超凡力量与才智,精通拳击、摔跤、赛跑等技艺,最终升为神,其雕像多立于古代体育场等处。造型细节:雕像头部覆盖狮子皮,狮皮以“赫拉克勒斯结”的形式系于胸前(附“赫拉克勒斯结”纹样图示)。</p> <p class="ql-block">抽签器(年代:公元前162年—前161年)材质:大理石,出土地点:雅典哈德良体育馆遗址,收藏机构:雅典碑铭博物馆,说明:古代雅典防范腐败、维护民主的重要机制。审判当天,刻有陪审员姓名的身份牌随机插入抽签器插槽,一侧管道投放黑白球:白球代表第一排身份牌选中,黑球代表落选,以此确定当日法庭陪审员和法官,避免贿赂或腐败。插槽数量较少,推测用于确定主席团轮值顺序或部落官员人选。</p> <p class="ql-block">有罪选票和无罪选票(年代:公元前4世纪晚期和希腊化时代)材质:青铜,出土地点:雅典古市场公民法庭遗址区域,收藏机构: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 功能与使用:空心选票代表有罪,实心选票代表无罪。选票一面刻有“公共选票”铭文,另一面刻有字母(代表持有者所属部落或法庭位置)。陪审员投票时手握两票,隐藏选择后将一票投入官方票箱,另一票投入第二个容器。</p> <p class="ql-block">法庭代币和工资代币(Court Token and Wage Token)年代:希腊化时代(或更晚),材质:铅出土地点:雅典古市场遗址区域,收藏机构: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功能:城邦支付公民每日工资的凭证,用于陪审员、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等公民职务的报酬。一天履职后可兑换现金,金额相当于非专业劳动者一天的工资。</p> <p class="ql-block">雅典娜头像(年代:公元2世纪)材质:大理石,发现时间与地点:1931年发现于雅典,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背景与意义:雅典娜是雅典城邦的守护神,雅典以她的名字命名。此尊雕像为古罗马雕塑家对古希腊雕像的仿制,古罗马通过复制古希腊雕塑与绘画,成为了解古希腊原作的重要来源。原作推测由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公元前5世纪)创作,他是最伟大的古希腊雕塑家之一,负责设计和监督帕特农神庙的装饰雕塑,其中用黄金和象牙雕刻的雅典娜神像为其著名作品。</p> <p class="ql-block">放逐地米斯托克利的陶片(年代:公元前472年)材质:陶 出土地点:雅典古广场,收藏机构: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背景: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政坛领袖,公元前493年首次当选执政官,致力于将雅典打造成希腊海军强国。因政敌反对,公元前480年前后的10年间多次成为被放逐候选人,雅典出土大量带有其名字的陶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针饰,可能由技艺高超的金匠用辛多斯附近河流出产的黄金制成,出土时位于墓主人肩部,用于固定衣物。</p> <p class="ql-block">放逐客蒙的陶片(年代:公元前461年)材质:陶,出土地点:雅典古广场,收藏机构: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背景:客蒙自公元前478年起多次出任所属部落将军,在雅典海军多场战役中表现出色。公元前462年斯巴达奴隶暴动。</p> <p class="ql-block">针饰(年代:公元前640–前630年)材质:银,出土地点:色雷斯多里斯期48号墓,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属于一位三十岁左右去世的妇女,用于在前胸部固定衣物。此类针饰最初流行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开始在马其顿地区出现,标志着当地金属加工业的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弓形针饰(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材质:银,出土地点:色雷斯多里斯期20号墓,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历史可追溯至古风时代早期,延续至古典时代晚期。最初用于固定肩部衣物,后转为固定裙子。</p> <p class="ql-block">戒指。</p> <p class="ql-block">辛多斯的贵族妇女,历史背景:公元前6世纪起,为便于与当地人贸易(尤其是多瑙河沿岸黄金交易),色雷斯人在今马其顿辛多斯一带建立殖民地,积累财富。考古发现:该区域发掘出上百座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墓葬,出土随葬品见证了辛多斯的繁荣,反映当时马其顿的社会等级结构。照片为金戒指。</p> <p class="ql-block">德摩斯梯尼头像(年代:公元2世纪)材质:大理石,发现时间与地点:1849年发现于雅典国家花园,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历史背景与意义:德摩斯梯尼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演说家之一,坚定支持雅典自由,反对马其顿统治者腓力二世,最终为此付出生命代价。演说在雅典政治和法律生活中至关重要,演说家通过法庭答辩、政治申诉及公开演讲传达观点。雅典人为纪念他,于公元前280/279年打造铜像,此大理石头像应依据该铜像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螺旋带链饰(Spiral-bands)材质:金,说明:金带两端有钩子,可能与头饰或头巾相连并悬于胸前,此类金带仅在马其顿地区墓葬中发现,非常罕见。</p> <p class="ql-block">⑦ 红绘双耳杯(约公元前460年),材质:陶,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画面内容:器身描绘两组与体育相关的场景:第一组:手持刮汗器的青年扭头看向同伴,同伴将手指放入护指中,准备投掷标枪;第二组:一名青年递出腕上的涂油瓶,同伴正在脱衣,身后标枪表明其准备参赛或训练。辅助元素:两组人物旁均站立身披长袍者(推测为教练),背景绘有凉鞋、涂油瓶和刮汗器。</p> <p class="ql-block">铁桌、铁椅模型(年代:公元前6世纪晚期)出土地点:色雷斯多里斯期20号墓,收藏机构:塞萨洛尼基考古博物馆,说明:宴会或酒会使用的桌椅模型,象征墓主人对生前享乐生活的延续。辛多斯墓葬中的椅子模型印证了古希腊文献中马其顿人“靠椅”(Kline)的记载,代表宴会家具“一套”,反映其习惯性斜躺进食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吊坠,形如尖头花瓶,球形主体为“瓶身”,螺旋圆柱为“瓶颈”,上有小管与链饰相连;尖头“瓶底”设计有一朵倒置的花萼。复杂设计与工艺展现了古希腊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独特审美。</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蛇头链式项链,项链两端有蛇头形装饰,非常罕见,仅发现于马其顿古风时代极少数富有的女性墓葬中。</p> <p class="ql-block">十部落英雄纪念雕像模型(建造时间: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材质:石膏,收藏机构:雅典古阿哥拉博物馆,历史背景与意义:公元前508/507年,政治家克利斯提尼改革后,全体雅典公民被分到十个新部落,部落以十位雅典传奇英雄的名字命名,这些英雄被视为部落的守护者。雕像位于老议事会厅对面,基座正面的白色涂料木板常用作官方公告栏,用于发布公民大会的会期、议案、通告和决定等城邦事务。</p> <p class="ql-block">刮汗器(公元前2世纪晚期—前1世纪早期)材质:青铜,出土地点:希腊塞萨利州的普拉基亚埃,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刮汗器(公元前5—前4世纪),材质:青铜,出土地点:希腊维奥蒂亚,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用途:运动员必备装备,用于刮掉身上的汗水、沙子、汗水和油脂;同时也是常用的梳妆和卫生工具,妇女在沐浴场所亦会使用。</p> <p class="ql-block">金箔片。</p> <p class="ql-block">青铜三足鼎(公元前8世纪)材质:青铜,出土地点:奥林匹亚考古遗址中靠近体育场西北侧,收藏机构: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文物特征:三足鼎在古风时代被视为崇高而珍贵的贡品,通常设计有三个支脚,边缘配置两个把手,把手以人形或兽形小雕像装饰;此鼎把手采用牛头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战车比赛胜利者纪念碑基座(公元前400—前350年),材质:彭忒利科斯大理石,出土地点:阿提卡大区,收藏机构:雅典古市集博物馆,文物背景与特征:纪念碑原竖立在泛雅典娜大道上,纪念名为“克拉特斯”的人在战车比赛中获胜。基座正面雕刻四马二轮战车场景:驾车者转头望向身旁刚登上战车的战士,战士左脚悬于车轮后,生动再现比赛激烈瞬间。战车比赛是古希腊体育赛会中最激动人心的项目,参赛者需从飞驰的战车上跃下、沿车奔跑后再跳回车上。</p> <p class="ql-block">持矛者还愿浮雕(公元前4世纪初)材质:大理石,出土地点:伯罗奔尼撒大区的阿尔戈斯,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浮雕特征:画面内容:刻画手持长矛、牵马而立的男子形象,左腿呈放松姿态,身形比例协调。艺术风格:具有古希腊雕塑家波利克里托斯的风格特点,强调和谐平衡的比例关系,赋予形象理想美感。</p> <p class="ql-block">“训练场场景”墓碑石雕(公元前400—前375年),材质:彭忒利科斯大理石,出土地点:比雷埃夫斯的泽亚港,收藏机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石雕特征:画面右侧为正在训练的运动员,抬腿试图稳住一个球,衣服整齐叠放在身后石柱上。画面左侧是其随从,手持刮汗器和涂油瓶。</p> <p class="ql-block">铁饼(公元前490—前380年),材质:青铜,出土地点:奥林匹亚赫拉神庙遗址,收藏机构: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制作演变:最初为石制,后改用青铜和红铜制作;竞技用铁饼直径17–32厘米,重量4–5千克,超过此重量的铁饼通常用于供奉。用途判断:此铁饼两面凸起、无装饰,重量远超竞技用标准,属于供奉用铁饼。</p> <p class="ql-block">压力山大潘神雕像。希腊化时代早期作品,大理石材质。来自陪拉,发现于迪奥尼索斯之屋以西,陪拉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文具盒或药盒。</p> <p class="ql-block">建筑柱式,核心意义:柱式是古希腊对世界建筑的重要贡献,立柱是古希腊建筑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神庙(如市场廊厅、议事厅)及市政建筑。古希腊三大柱式:1. 科林斯柱式,出现时间:公元前5世纪,柱头:钟形彩柱头,装饰成层叠的茛苕叶,柱身:一般为24条凹槽,柱础:有。高径比:一般为10:1,代表建筑:宙斯神庙。2. 爱奥尼柱式 出现时间:公元前6世纪,柱头:两边出涡卷,柱身:一般为24条凹槽,柱础:有,高径比:一般为8:1,代表建筑:厄瑞克忒翁神庙。3. 多立克柱式,出现时间:公元前7世纪末,柱头:由方形顶板和圆盘形托板组成,柱身:一般为20条凹槽,柱础:无,高径比:一般为6:1,代表建筑:帕特农神庙。</p> <p class="ql-block">发展与影响:古罗马在古希腊三种柱式基础上增加了塔司干和复合柱式,形成西方古典建筑的五种柱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