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他最为我们熟知的故事应该是“窃符救赵”。《史记·魏公子列传》用很大的篇幅讲述了他尊贤养士、重情守义、智夺兵符、抗秦救赵的壮举。太史公全篇对他都用公子相称,字里行间透露出赞许之意。</p><p class="ql-block">话说赵国得救之后,赵孝成王准备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以表重谢。公子志得意满尚有一些骄意,此时,门客中有个人说了这样一段话:“<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span>“有些事情不能忘记,也有些不可不忘掉。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门客还站在魏国和赵国不同的立场分析了这件事情。一经点醒,公子立刻自责,想想自己之前那个自傲的情绪,感觉无地自容了。于是公子越发地低调谦虚,一再退让,使赵王封赏五城的事终于不得开口。</p> <p class="ql-block">“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这句话不仅点醒了公子,而且跨越两千年仍然受用。这份智慧,远非一时一事的谋略,而是一种足以烛照后世、贯通古今的处世哲学,至今仍在深刻地启示着我们如何安顿内心、从容前行。</p><p class="ql-block">对于别人给予自己的恩德,要时刻铭记在心,常怀感恩之心。我想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吧,“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反过来说,自己帮助了别人,做了好事,不要挂在嘴边,不要记在心上,更不要指望别人回报。</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善事(施恩)都是“诚之于心”,是君子之道。君子之所以帮助别人,首先从初心来看,可能是发于恻隐之心,或为仁为义,为良知所遣,或为其他人情事故。倘若是带目的性的去做善事,那就是伪善,如果是为了功利去做,那岂不是沽名钓誉?再有,能做成一件善事,表明自己有这个能力,那不得感恩命运?感恩上天的眷顾,受困的人不是我。别人有需要,有能力去施以援手,这是自己的福报;三是做完这件事情心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或做善事于自己的内心是坦荡、舒服、愉悦的,所以叫助人为乐。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很美好,何必期望有所回报呢?</p><p class="ql-block">玻璃大王曹德旺在接受别人采访时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帮助别人不求回报,别人帮助自己一定不能忘。正是靠践行这种人格修养,他不仅获得了中华慈善奖,而且他的企业越来越强。</p><p class="ql-block">反之,把自以为给别人的恩一直挂在嘴上,会令人反感。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一位退休的老领导在酒席间对一个后生说,我跟你父亲关系很好,对你的工作有提点和帮助之恩如何如何,谁谁谁谁都曾受我之恩。本来别人还念着你的好,这么一说反觉索然无味,尴尬无比。如果把给别人的恩记在心上,就更糟糕了。占据大脑内存,徒然给自己增加压力,心胸会越来越狭窄。对别人没有回报耿耿于怀,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好事反而成坏事,多不合算。</p><p class="ql-block">蔡志忠回应网上评价他捐画稿给少林寺一事时说,“你只管做自己的因。”这算是从佛学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俗世也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之说。</p><p class="ql-block">总之,铭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忘记自己对别人的好。用一颗“诚”心,去做认为对的事,然后放下对结果的执着,但求内心光明磊落,从容自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