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阅兵,奏响中国最强音

迷恋军港

<p class="ql-block"> 9・3 大阅兵,奏响中国最强音</p><p class="ql-block"> 修焕龙||山东</p><p class="ql-block"> 朋友小聚,谈及阅兵,大家满脸自豪。谈笑间,有人对9月3日这个日期心存疑惑,也有人提及阅兵是笔不小的开支,言语间隐约透露出对大阅兵“值不值”的疑问。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笔者深感,这些问题或许是许多人的困惑,说不清也容易成为一些“公知”和“精日”分子在网络上攻击抹黑的谈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话题亮明态度。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撰写此文未必能把问题讲透彻,但至少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9月3日大阅兵的消息已经发布,令世人翘首期盼。</p><p class="ql-block"> 9月3日,绝非普通的时间刻度,而是中国在五千年历史坐标系中,对历史叙事主权的庄严锚定。它标志着一个曾遭侵略的民族,彻底摆脱了由他人定义历史的被动处境,可以以自豪的姿态为二战胜利写下属于中国的结论。可能有人将9月3日与8月15日的日期差异,简单解读为“把握自身节奏”,其实更深层的逻辑在于,这是对战争终结权的主体性争夺。1945年8 月15日,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中,刻意规避“投降”二字,以模糊措辞淡化侵略罪责,试图在历史认知中保留非战败者的叙事空间。更为可恨的是,日本对其法西斯战争行为仅定义为4年,把偷袭珍珠港作为其法西斯战争的开端,对中国前十年的烧杀抢掠不视为侵略行为,这本身就是在篡改历史。战争由日本发起,是终战还是投降并不由日本说了算。刀枪必须落地,罪恶必须审判。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的军舰甲板上,日本签署了《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公告》明确要求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限定其主权范围,并重申必须实施《开罗宣言》,归还在二战前或二战期间占领的所有领土。当年的9月3日,胜利消息传遍中国,举国欢庆。这份投降书,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历史,更向世界宣告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不朽真理。</p><p class="ql-block"> 我们尊重盟军对二战终结的法定安排,但更坚定中国的胜利不应依赖他国的时间节点来定义。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前后经历了14年,伤亡3500万人,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而在抗日战争的前10年,美一直是日本最大军火供应商,他们一边做着霸权的美梦,一边出口武器发着战争横财。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不得不投入到战争中。在太平洋和亚洲战场上,中国军队毙伤俘日军15‘0余万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人,超过太平洋战争和亚洲其他战场的总和,如此巨大的贡献却被西方忽视。美国投入战争不到4年,最后向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让日本20万条生命葬身火海。美以此自居认为自己就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头羊”,并独占对日占领的主导权,远东委员会形同虚设,东京审判沦为一场亚洲声音缺席而强者主导制裁的扭曲舞台。我们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和道歉,这对中国来说极不公平。</p><p class="ql-block"> 选择9月3日作为纪念日,正是基于这些历史与现实的充分考量。这是对历史的修正,更是为了构建中国自己的叙事体系。往更深层次说,9月3日关乎的是主权宣誓问题。9月2日是盟军的法定节点,9月3日则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我们承认国际秩序,但不能将自身的存在交给别人“背书”。古人说“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只有把握住节奏,才能拥有话语权。在这个“丛林法则”盛行、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地图上的每一条边界背后都藏着历史叙事,时间表上的每一个日期背后都是主权选择。我们选择9月3日,就是在告诉世界,我们尊重规则,但绝非规则的附属品。</p><p class="ql-block"> 二战落幕至今,国际舆论场的博弈从未脱离“历史叙述权”的争夺。长期以来,美国为实现其霸权统治,在不断破坏二战胜利成果。比如,美日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日美安保条约》等,正在不断松开疯狗的绳套。就在前几天,美国务院声称“八十年前的8月6日,美国和日本结束了太平洋地区一场毁灭性的战争,然而八十年来,美国和日本一直肩并肩捍卫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这是多么逆天的言论,也是狼狈为奸的现实注释。其实,中西方对话语权的争夺早已超越单纯的史实对错,并进入了认知战的深层维度。多年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在弱化中国、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神化西方国家的角色。这种对历史真相的篡改,正在瓦解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场阅兵绝非情感宣泄的历史争吵,而是一场基于史实的政治博弈,它以最坚定的方式宣告,中国的胜利史无需依附他人叙事,更不允许被篡改者消解。我们选择9・3大阅兵,就是在守护二战成果,维护国际秩序。当然,维护国际秩序从来不是靠口号,而是靠实力。阅兵就是实力的展示,就是对破坏二战秩序的威慑。 </p><p class="ql-block"> 有人觉得大阅兵“过于热辣”,有人只当热闹来看,可在国际政治的语境中,有些势力只能听懂一种语言,那就是实力。还记得2021年3月18 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中,杨洁篪对美方说的那句话吗?“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是的,9・3 大阅兵也在向世界宣告:从实力的角度出发,中国人真的不吃 “霸权施压”那一套。面对关税的大棒,当日、越等国争先恐后地向美下跪的时候,当欧盟恬不知耻地喊着“爸爸”的时候,我们依然挺直脊梁敢向美国说不。“刀枪入库”是我们的愿望,但“刀枪是否锋利”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善战者并非好战者,有能力战斗,才有资格谈和平。否则,连上桌对话的机会都没有,只能沦为他人随意摆布的菜单。近日,特朗普在白宫上演一出“戏耍7个小矮人”的喜剧,或许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的阅兵不是咄咄逼人,而是让那些想试探中国底线的势力先打打草稿,算一算代价,掂一掂自己的分量。我们把队伍摆齐,把高精尖装备亮相,把抗战老兵请到前排,这不是炫耀,而是把曾经流血牺牲的历史摆在阳光下,告诉后来者,和平从没有由天而降,是有人背着我们走过了刀山火海。方阵的庄严与观众的掌声之间,隔着的是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克制。谁能认真完整地看一次阅兵,谁就能读懂绝顶刀客的威力。</p><p class="ql-block"> 在百年变局与国际秩序重塑的当下,9・3 大阅兵更传递出“克制”的战略智慧。这种智慧,恰恰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大国的独特发展逻辑。当前中国面临东部纷争、南部波澜、海上舰机频繁穿梭的局势,本质上是西方势力对中国发展边界的试探;而舆论场的杂音,则是对中国和平承诺的无端质疑。阅兵在此刻的价值,就是要传递三重战略信号:其一,国与国相处,靠实力赢得尊重,靠克制赢得信任;其二,敌意与误解都会增加国际合作成本,当成本高到难以承受时,自然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中国把话讲完;其三,我们不谋求“把别人按在地下摩擦”,而是愿意打开大门,让想了解中国的人看看我们究竟在为和平与发展忙些什么。当特朗普喊着“美国优先”时,我们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当美挥舞贸易大棒敲诈世界时,我们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当美拿所谓“普世价值”满世界招摇撞骗时,我们在用“共同利益”凝聚共同价值观。如果说政治是现实主义的艺术,那历史就是现实主义的 “底片”。我们对日本终战诏书措辞的斤斤计较,不是抠字眼,而是深知文字会发酵。语言是有力量的,也是有攻击性的,更有塑造认知的能力。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定义历史。</p><p class="ql-block"> 长期以来,西方在思想体系、价值体系、规则体系等国际体系的构建中占据主导地位,国内的经济、法律、教育等领域对学术和思想的评价标准也过多地倚重于西方的这些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少数人的价值失衡和思想困惑。中国需要有自己话语体系和一系列评价标准,国际社会需要推动这些体系向更公正、更包容的方向发展,这离不开各国的共同参与和平等协商。中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展中国家也期待中国的呼声。唯有如此,曾经的历史才能被普遍接受,未来的历史才尽显公平。 </p><p class="ql-block"> 9・3 大阅兵,就是把中国的历史语言架到全世界的聚光灯下,用最明确的方式对二战历史说出中国结论。当然,话语权的争夺不止于战场,更存在于教科书的表述、影视作品的演绎、数字资料的传播中,这是意识形态的战斗。9・3 大阅兵通过屏幕,将胜利的模样植入年轻一代的记忆,让孩子们从方阵的步伐中读懂“尊严需实力守护”;从老兵的讲述中理解“和平非凭空而来”。这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民族精神基因的大胆实践,也是争夺思想高地的有效途径。</p><p class="ql-block"> 有人将阅兵视为“昂贵的仪式”,却忽略了一个更本质的命题,仪式的成本可以计量,但历史遗忘的代价,足以摧毁民族的精神根基。一个民族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从不是靠自发的传承,而是靠仪式化的记忆延续。老兵胸前的勋章,承载着战争年代的热血;缓缓行进的旗帜,连接着牺牲者与继承者的红色传承;绿色威武的铁甲洪流,每一声轰鸣都是科技实力的见证。我们用9月3日这一天,把过去与今天“缝补”在一起,一头是烈士的名字,一头是教室里孩子的眼睛。有人在看台上默念牺牲的亲人,有人在受阅队伍里把腰杆挺得更直,还有人在海外为祖国的强大拍手欢呼,这些情感与信念不是排练出来的,而是靠大阅兵这样的重大活动凝聚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世界从未真正和平过,我们只是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百年变局之下,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贸易摩擦如火如荼。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清晰传递一件事,中国要和平,不要战争。中国宪法明确规定“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国防政策始终恪守防御本质,9・3大阅兵正是这种承诺的可视化背书。我们展示的力量,既是“有能力拔刀相向”的底线威慑,更是“有底气收刀入鞘”的和平自信。对于心存疑虑者,我们愿意以耐心传递历史真相;对于蓄意挑衅者,我们也绝不放弃用实力捍卫正义。“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印巴冲突中一体化作战体系的胜利只是让敌对势力短暂警醒,而9・3大阅兵展示的高精尖武器,能让全世界和平的周期拉得更长。</p><p class="ql-block"> 9月3日,是历史的锚点,更是中国参与国际秩序建构的起点。在零和思维仍存、对抗风险犹存的当下,中国通过阅兵传递的,是一种超越传统大国发展理念。我们不将实力转化为霸权,而是转化为“共赢竞合”的话语权;不将历史记忆转化为仇恨,而是转化为“守护和平”的责任感;不将国际纷争转化为对抗,而是转化为“连接与合作”的契机。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上的冷静应对,对外部霸权威慑的理性处置,都印证着这种理念,克制不是软弱,而是坚守原则下的清醒权衡;实力不是目的,而是守护普通人平凡幸福的手段。当阅兵的礼炮声歇、烟雾散去,城市回归日常时,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进校园,工人们在车间里专注作业,货轮在港口有序靠岸,广场上的老大爷们悠闲地打着太极,这才是 9・3大阅兵真正要守护的和平本质。强大的实力,最终是为了守护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安宁;庄严的纪念,最终是让历史的教训转化为未来的和平动能。</p><p class="ql-block"> 9・3大阅兵的意义,早已超越纪念胜利的范畴,成为一份面向世界的主权宣言,它宣告中国对历史的态度,不回避牺牲,不让侵略者淡化罪责,更不允许他人篡改历史;宣告中国对当下的担当,以实力守护主权,以克制赢得信任,以开放推动合作;宣告中国对未来的耐心,愿意用时间证明和平发展的诚意,也愿意用实力捍卫发展的权利。我们选择做国际秩序的建设者,不做搅局者;中国给世界的方案,不是“赢者通吃”,而是“你我都有饭吃”。80年前,我们拿着最简陋的装备,把侵略战争打到了终点;80年后的今天,我们会用最先进的科技,把和平的防线守得更稳。这就是中国人的底气和自信、自强。</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及简介</p> <p class="ql-block">美篇作者:陈红姐</p> <p class="ql-block">  陈红姐,网名迷恋军港,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海军》《舟山日报》《湄洲日报》《莆田晚报》《厦门日报》《华文月刊》《青年文学家》《海峡体育》《福建老年报》《军嫂》《家庭》《海军文艺》等杂志和报刊上发表过随笔、散文和小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