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6):开元寺

红牛

7日早上出来西街吃早餐,8-9点钟西街上的店铺大部份都没有开门,找到一家号称有三百史历的闽南米粉店食早餐。我们就住在开元寺东塔对面的旧馆驿巷内,今天计划上午参观开元寺,下午去关岳庙参拜。 在西街上拍摄的镇国塔(东塔)。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易为砖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高48.27米。 开元寺寺门,门上有“紫云”横额,远处是仁寿塔(西塔)。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相传“黄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 刺桐荫里朱扉静,忽见唐装小玉童。<div>  簪花欲共庭花发,团扇轻摇海气融。</div><div> 石塔影沉千古月,莲台香袅六一风。</div><div> 懵懂不知光阴逝,犹向蟠屏问祖公。</div> 红屏漾佛光,唐裳立嵯峨。<div>  稚子牵裾问,母指莲座螺。</div><div> 仰首金刚怒,低眉菩萨酡。</div><div> 簪花落石砌,千载印纤罗。</div><div> 团扇障香霭,履迹重合沓。</div><div> 忽闻梵铃响,共辨古羯陀。</div> 大雄宝殿又名紫云殿、百柱殿,正面重檐中间有“桑莲法界”横额。屋顶为重檐歇山式,通高20米,九开间进深,由近100根大石柱支撑屋盖。石柱造型多样,殿内前儋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后檐柱正中有二根十六角形青石柱,屋顶构架大致由柱网、斗拱及屋盖三部分构成,重梁叠架。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有木雕24尊飞乐伎,或执管弦丝竹等各种闽南古建筑杰作佛坛正面有泥塑丈八金身的五方佛,(转下一页) (接上一页)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据传为唐玄宗御赐佛像),东侧为东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石生佛,西侧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梵王、帝释护法神等。殿后朝北正中供奉观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外前面筑有宽大的月台,高1米,台座为须弥座式,左右及蹭的束腰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是明代重修时从废圮的印度教寺中移来的。 开元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武则天时期。公元 686 年,富商黄守恭舍宅为寺,初名 “莲花寺”,后历经数次更名,至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朝廷诏令各州建开元寺,遂定名 “泉州开元寺”,成为官方钦定的佛教寺院。唐代的开元寺已颇具规模,据史料记载,当时寺内僧侣逾千人,香火鼎盛,与泉州港的兴起相互呼应,成为中外商人、使节礼佛祈福的重要场所。 跨过山门就到了一个极其空旷的大庭院,叫做拜庭。是山门与大殿之间的庭院,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就。这个大石庭,是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两边分列着八棵 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进来之后先站一会儿,会给人一种很宽心和舒适感觉,心境一下就开阔了。 站在大雄宝殿台阶拍摄拜庭全貌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 686 年),最初名为莲花道场,其诞生颇具传奇色彩。相传,此地原是唐代巨富黄守恭的桑园。一日,黄守恭梦到一位和尚向他募地建寺,黄守恭心想这怎么可能,便提出条件:若桑园中的桑树能开出莲花,就捐地结缘。令人称奇的是,没过几天,满园桑树竟真的开出雪白的莲花。黄守恭大惊,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于是慷慨地献出桑园,在和尚的主持下,建成了莲花寺。这便是开元寺的前身。 东回廊 甘露戒坛:甘露戒坛位于中轴线上,在大雄宝殿后方,始建于宋朝,明朝重建,呈现出重檐尖角样式,坛内供奉着卢舍那佛坐像、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等等佛像,周围放置着菩萨和金刚,坛座上放有 “护三皈” 和 “护五戒” 诸神,坛内气氛庄严,坛顶为斗拱结构,并雕有飞天图案。甘露戒坛是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 檀樾祠始建于唐,千余年来数历重建、重修,迄今保存清代建筑风格。作为泉郡著名的祠堂,它既是开元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内外数百万紫云黄氏(五安)裔孙寻根拜祭的祖祠。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开元古刹渡迷津,莲座垂云护法真。 <div>  双塔巍然擎净域,一碑肃穆忆贤仁。 </div><div> 禅心浸月菩提境,慧海涵天般若身。 </div><div> 千载钟声穿石壁,沧桑阅尽梵音纯。</div> 藏经阁:藏经阁位于甘露戒坛后侧,原为法堂,始建于元朝,民国时期使用水泥翻修重建为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上层用于收藏经文书卷,下层为僧人诵经拜佛之地,藏经阁内藏有宋、元、明版纸本经书、贝叶经、金刚经、血经等珍贵佛家经典。 赤壁穹窿嵌月窗,刺桐阴里邂唐装。<div>  云鬓斜插泉州艳,团扇轻遮午照长。</div><div> 琉璃漾,佩环凉,斑驳金影绣罗裳。</div><div> 回身忽作惊鸿散,惟见菩提花雨香。</div> 准提寺,俗称“小开元”,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秋。该寺仿照开元寺中轴线建筑群形制建造,现存天王殿、紫云大殿、戒坛及两廊等结构,规模较小,原供奉准提佛,现为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所在地 。该寺属于开元寺东翼建筑群组成部分,其东西塔院格局展现了宋代佛寺形制变革特征。寺内保留有体现宋元海洋贸易文化交融的石柱雕刻,现址承载文化遗产管理功能并与开元寺共同构成历史建筑群 。 紫云双塔耸云霄,<div>  碧水潺湲绕寺腰。</div><div> 古刹钟声传远近,</div><div> 佛光普照乐逍遥。</div><div> -----《咏开元寺》明·黄凤翔</div> 远处是西塔 本生院 古刹开元映日辉,<div>  佛光普照众生归。</div> 甘露戒坛外的僧人 弘一法师(李叔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出生于天津巨富家庭,其父亲为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官吏部主事,后辞官继承祖业,经营盐业与银钱业成为天津巨富。他早年入学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师从蔡元培,后留学日本。1918年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几年都在闽南讲经弘法,1942年10月,临终前自书“悲欣交集”四字,归葬于清源山 西塔 开元古寺深,唐衫红粉新。<div>  幼女执纨扇,学母理云鬓。</div><div> 阳光筛榕叶,落衣成碎金。</div><div> 笑响振檐铃,忽而忘古今。</div> 东塔名为“镇国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东侧。该塔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公元874年),初为九层木塔,东塔在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东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涥祐十年(公元1238年-公元1250年)。1997年,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从此获得“石塔之王”的美称。 山门正对面有一堵高大照壁墙影门,这座影壁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 年),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古寺的兴衰荣辱。紫云屏高约 5 米,宽约 15 米 ,采用泉州特有的花岗岩材质雕琢而成。屏身上的雕刻线条流畅,图案精美,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屏上刻有明代书法家陈于王所题的 “紫云屏” 三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笔锋刚劲洒脱 ,为这座影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8日早上,再次上民宿天台拍下开元寺东、西塔。开元寺双塔东为“镇国塔”,高48.27米,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西为“仁寿塔”,高45.06米,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东、西两塔是中国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对石塔。这是东塔(镇国塔)。开元寺双塔是中国从木塔向砖石塔转向的开端和尝试,突破了将石头当木头用的建造过程,既保留了石头的坚固性,又承接了木头的美观、受力体系,是一次伟大的创造。 这是西塔(仁寿塔),西塔上,雕有一座“胡子观音”,是福建仅有的三座男性观音佛相之一。而四层的“猴行者雕像”,则据说是孙悟空的原型。 8时多,再次进入开元寺,天王殿俗称山门,坐北朝南,为开元寺的主入口,现存主体建筑修建于1925年,呈现三间三进呈方形的“悬出式”建筑形式。天王殿内设有密迹金刚与梵王,与其他寺庙雕塑的四大金刚有所不同,被称为“哼哈二将”,殿内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为梭柱,殿内棂门栏额之上悬挂着“勑大开元万寿禅寺”匾额。两侧柱子上有是南宋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可能假期远去,今天特别少游客,昨天没有去游览西塔那边,因为开元寺重点建筑在东塔这边,大部分游客都在游览东塔。仁寿塔(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木塔;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易为砖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岩石塔,高45.06米。西塔(仁寿塔)坐落在开元寺的最西边,靠近新华路,离围墙不远,周边没有其他建筑物 西塔旁有一石壁,即照壁,被称为“麒麟壁”。原为泉州府城隍庙前的照壁,建于清代的乾隆年间,1974年移置开元寺。麒麟壁采用彩色交趾陶和砖雕结合的工艺,造型精美,内涵丰富,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关于这面壁,存在两种解读:一种说法认为,麒麟这一神兽的形象代表着福禄寿的齐全;另一种说法则将其解读为“犭贪”,意在警示人们贪心不足,因此古代的官员们常来此祭拜,以此表达他们清廉自持、戒贪向善的决心。 西塔为 “仁寿塔”,象征着西方净土 。建于南宋时期,高 45.06 米,底层面积 270 平方米,其手法和造型与镇国塔相同,每层交叉雕刻着金刚力士、诸天神将、高僧、菩萨和皈依佛教的帝王太子等人物,反映了众生均有佛性的平等理念,须弥座束腰处雕刻了 40 组花卉鸟兽图案,第四层上面雕刻有男性观音菩萨、唐僧和孙悟空等佛教雕像,体现了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西塔四层的猴行者和火龙太子,有学者认为,是古印度大型叙事诗《罗摩衍那》故事的核心人物罗摩太子和灵猴哈奴曼。有专家提出,灵猴哈奴曼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也有人认为,火龙太子是《西游记》中唐三藏的坐骑白龙马。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灵猴哈奴曼是孙悟空的原型。毕竟,泉州西塔上的猴行者比《西游记》成书还要早300年,而与西塔建造同朝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也出现过中国式的猴行者 猴行者 明代崇祯十年(1637),大参曾樱、总兵郑芝龙重建开元寺大雄宝殿,殿柱悉易以石。大雄宝殿原设计立柱百根,但为了扩大祭拜空间以及安放巨大的佛像,采用减柱法减去14根,余86根,故又俗称“百柱殿”。重建时将木柱悉数改为石柱,每根直径0.65米,高5.20米。殿内石柱和柱础石形式多样,有四方形、六棱形,有海棠柱、蟠龙柱,柱围达2米,秀巧精致。有建筑专家说,这就是中国建筑史上著名的偷梁换柱,全国独一无二。 今天的大雄宝殿,清、静。这广场就是开元寺的拜庭。看见边树下排列着16座唐、宋、元、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还有两座南宋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正前方就是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是开元寺主体建筑。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现存大殿是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所建。最引人注目的是宝殿上的巨匾大字“桑莲法界”。 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12月)泉州湾发生8级地震,“山石海水皆动”,田地皆裂,冒出黑砂及硫磺气体,泉州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倒塌,灾难波及数省。面对如此强大的地震,镇国寺塔却仅有10条椽石损坏,可见其设计和施工工艺堪称卓绝,世所罕见。开元寺双塔历经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屹然挺立、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了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和象征。 又来到东塔,今天游客少,认真细看。 东塔“镇国塔”,代表着东方娑婆世界 。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祜十年(1238-1250)易为花岗岩石塔,五层五檐,八角形,楼阁式仿木结构,高48.27米。每层开四门,设四龛,位置逐层互换以减轻压力。外有回廊,护以石栏,可环塔而行。每层地面各辟一方洞,有铁梯可上下,塔心作八角形实心柱,架横梁与塔身相连结。塔身外壁每层分别浮雕16尊佛、菩萨、罗汉、高僧、天王、神将等佛教人物,全塔共80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东塔“镇国塔”,塔基作须弥座式,8个转角处各雕一尊力士,束腰处刻40幅图象,内有37幅佛传故事。故事多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然后用绘画雕刻的手法表现出来,更显得生动、精致、珍贵。塔刹铁铸,挺秀高拔,顶托鎏金铜葫芦。有8条铁链从刹之上斜系于8个角脊,每个角脊下悬挂一个小铜钟。 东西双塔集建筑艺术、绘画、雕刻、宗教文化于一体而闻名海内外,双塔上的浮雕雕刻精湛、内涵丰富,在中国其他古石塔上并不常见。东西塔须弥座的图雕也不尽相同,东塔须弥座的图雕以佛教故事为主。西塔须弥座据传雕刻了泉州民间整套舞龙舞狮的动作,并辅之以各种花卉飞禽。此外,双塔须弥座转角位置上,还各有8尊负塔侏儒。这是佛教造型艺术和世俗生活交融的突出成就,也是当时中外贸易往来和文化融合的力证。 双塔上共雕有人物浮雕160尊(东西塔各80尊),东塔须弥座有图雕54方,西塔须弥座有图雕56方。其人物雕像传承了宋代以写实见长的风格,人物性格刻画生动,形象端庄优美,不仅表现了闽南石雕工艺的精湛,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但双塔的浮雕又各有不同,从佛教的角度讲,东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 东西塔浮雕中,出现了不少有趣的雕像,几乎都是佛教中和电视剧《封神演义》《西游记》中的角色。东塔一层的浮雕上,出现了天众、龙众等“天龙八部”中的人物。东塔的浮雕中,则出现了西天取经的玄奘和《封神演义》中的哼哈二将。 弘一法师纪念馆-----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祖籍在山西洪洞。“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就是这位大师填词作品,画家、音乐家、书法家、诗人、艺术教育家等等,头衔太多了,真正的大师。去品品大师语录吧——“坐享檀施岂易,自负己德何如,老实念佛”,自觉才能觉人啊;“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种心胸和修为,不知道我等要修行多久。 开元寺院内有很多苍翠的古树,树影婆娑,仿佛在诉说着千年来的风雨沧桑。 本生院 主要用于展示 佛教 经典故事,特别是通过建筑和雕刻艺术呈现 《佛本生经》 中的故事。该院落是研究佛教文化历史及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也是了解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窗口。院内的建筑和雕刻融合了印度佛教艺术风格,展现了释迦牟尼前生转世的行善故事。其主建筑平时不对外开放,但可通过院内布局和艺术作品感受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div>  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div><div> 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div><div> 收复台澎今有届,乘风破浪待群英。</div><div> -----《咏泉州》 郭沫若</div> 西回廊 在大雄宝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这也是匾额「桑莲法界」的由来。老桑树被雷劈成了三株还奇迹般的活着,三树同根就是这么来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古树虬枝,郁郁葱葱。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石碑,上写“此树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是开元寺镇寺之宝,是中国乃至世界唯一的一棵桑莲树,又称“桑莲古迹”。 开元寺不仅仅是一座寺庙,更是泉州海丝文化的重要见证。寺内的文物古迹,如唐代古桑、宝箧印经塔,都静静地诉说着泉州与世界的交流,正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每一件文物,都像在低声诉说着悠远的故事。“以前,开元寺就是黄守恭的桑园,后来才变成了寺庙。”想想千年前,这里还是桑园,如今却成了香火鼎盛的寺庙,岁月的流逝,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古刹开元映日辉,佛光普照众生归。 <div>  千年古木参天立,百岁松柏绕翠微。 </div><div> 宝殿巍峨香火盛,经楼高耸法音回。 </div><div> 此间清净无尘染,心境澄明悟道机。</div> “桑莲法界”泉州开元寺之精髓。大雄宝殿上有一大型横匾“桑莲法界”,这是明代开元寺僧人的墨宝,但留字不留名,体现了不求名利、与世无争的观点。匾中第三字“灋”字是法律的“法”,含义是“法如清水”、“一碗水端平”。桑莲法界顾名思义即“桑开白莲,佛法无边”。-----开元双塔立云巅,经雨经风越千年。 护法宏愿铭肺腑,镇国仁寿永绵延。 <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0月7-8日</p><p class="ql-block">地点:福建泉州</p><p class="ql-block">图文:红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