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记:格里特维肯穿着雨靴徒步

西域西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名:西域西川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9543395</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a719eh" target="_blank">南行记:波特角初登第七大陆</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fo1a9vh" target="_blank">南行记:海豹、海狗、海狮傻傻分不清</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avmyov" target="_blank">南行记:我目睹了七种企鹅生活场景</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b5zac2o" target="_blank">南行记:沉醉夏季的乌斯怀亚</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邮轮停靠南乔治亚岛海岸线已第三天,运营方和探险队员已与驻地工作人员联系,在做清关、船只检查和衣物检查等登陆准备工作。南乔治亚登陆活动十分严格,为严防外来物种侵入,探险队要求所有外衣、背包必须严格检查,防水靴鞋底上下冲锋舟前必须洗涮和消毒。登岛后全程不允许坐下休息和蹲下,只允许手杖、三脚架和鞋底触碰大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探访格里特维肯捕鲸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与福克兰群岛不同,南乔治亚岛目前没有永久居民,一般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英国南极调查局工作人员(5~9人)入住格里特维肯(Grytviken)附近的爱德华国王角。</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岛最高峰Paget峰(海拔2934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爱德华国王角(英国南极调查局驻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一天探险队长克劳狄娅在五层影像厅展示了海域阵风图、浪高图,指出虽然周边海域已经处于极地气旋笼罩下,但拥有较高山脉的南乔治亚岛东侧各海湾仍然风平浪静,适合户外活动。今天的活动安排:上午登陆格里特维肯;下午远足,致敬沙克尔顿之路。</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南乔治亚岛全岛面积3755平方公里,ALLardyce山脉构成岛的主体,山峰险峻,海湾众多,57%被冰川覆盖。岛上最高点为Paget峰,海拔2934米。1777年库克船长有关南乔治亚岛的考察报告发表,引发英国的海豹捕猎者蜂拥而来,不到五年时间在南大洋就有超过100艘船只进行捕猎获取海狗皮和象海豹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格里特维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格里特维肯(Grytviken)意为“锅湾”,以海豹捕猎者的炼油锅命名。作为一座湾中湾,被挪威船长卡尔. 安通. 拉尔森选中在1904年11月16日建立了南极海域的第一座捕鲸站。挪威公司Compania Argentina DE Pesca仅使用一艘捕鲸船一年就捕获了183头鲸鱼。最终南乔治岛海岸上建立了6座捕鲸站:格里特维肯、海洋港、利斯港、胡斯维克港、斯特罗姆内斯港、奥拉夫王子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格里特维肯是南乔治亚岛惟一可以参观的捕鲸站(斯特罗姆内斯捕鲸站可以上岸远观,但是不允许靠近工业废墟),主要参观点有博物馆、邮局、捕鲸者教堂、捕鲸者公墓、废弃捕鲸船、捕鲸站切割鲸鱼的装置与器械、炼油锅、储油罐、物资仓库。</b></p> <p class="ql-block">(高峰期的捕鲸站运营状态,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格里特维肯在全盛时期有大约450名工人,还有一个养殖有猪、鸡、牛羊的小农场。捕鲸站在十月至三月的南方夏季全马力,而冬天则保留几名船员过冬,可以迅速修复被暴风雪损毁的船只和处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进入屠宰场的鲸鱼,照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捕鲸船Petrel号,于1928年在挪威奥斯陆建造,配有鱼叉甲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捕鲸站将捕获的鲸鱼、象海豹等动物的脂肪、肉和骨分别提取油脂,这些产品被运往欧美制造商重新加工成人造黄油、燃料,以及一系列肥皂、口红等美容产品。之后用于人类食用的冷冻鲸鱼肉也产生了。动物剩下的部分变成肥料和牲畜饲料。残酷的屠杀延续到“二战”后,随着石油工业和植物油的开采使用,鲸油的使用量下降,以及欧美环保运动的风生水起,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明文规定停止全球商业用途的捕鲸行为。但是日本、挪威等少数国家以科研的名义还在延续捕鲸行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4年~1966年南乔治亚岛估计有175250头鲸鱼死亡,其中:约有41515头蓝鲸、87555头长须鲸、26754头座头鲸、15128头大须鲸和3716头抹香鲸,生产了900万桶油脂。即便如此,南乔治亚岛陆地捕鲸站的捕鲸数量仅占南大洋捕鲸总量的10%。</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次环三岛行邮轮游客超过一百多人,探险队将游客分为红蓝黄绿四组,两两一批次轮流有序登上冲锋舟。今天上午我们作为第二梯队上岸的,恰好好朝雾消散。冲锋舟靠近栈桥,就见到一只象海豹匍匐在在Petrel号捕鲸船旁边,捕鲸站共停泊三艘废弃的捕鲸船。捕鲸站核心区域为一个盛放、切割鲸鱼的三层大平台,四周为鲸鱼剥皮平台、分离器工场及柴油发电机,肉类与骨类分开熬制的炉灶(柯约特熬制法:将鲸鱼肉拖上钢制斜坡,使用蒸汽锯切成小块,再放入旋转的高压锅中,提炼油脂),还有食品加工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捕鲸人宿舍,目前仅保留一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工场”两侧分别有办公室(改为博物馆)、邮局、商店、电影院(现已拆除)和鹱形目鸟类研究室、物资仓库以及水力发电站、冷冻仓库,靠近山体布置有体积庞大的储油罐区,分别存储鲸鱼油、海豹油以及船只燃料、机油等;内侧则是捕鲸者教堂和员工宿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上岸后首先还是在废弃船只、加工场金属支架、仓库旁观察毛皮海狗、象海豹、企鹅的生活状态。牲畜小农场以及后面绿油油山坡上躺着懒洋洋的几群象海豹,不时有一两只挪动着肥硕身躯、张着大嘴“牛吼”。小溪边还有南乔治亚岛特有的食肉性鸭子:黄嘴针尾鸭。这里的动物长期与工作人员和观光客和平相处,不怕生,但是我们严格遵守距离动物5米的规定,在登陆时不准坐着、跪着和蹲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原小农场范围的象海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金图企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换毛的王企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食肉性鸭子:黄嘴针尾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对于人文遗迹,我的参观顺序是邮局、教堂和沙克尔顿墓地,墓园原为捕鲸者公墓,由于南极地区明星人物沙克尔顿去世后选择埋骨这里,因此成为参观者必打卡的点。公墓位于捕鲸站的东南侧。墓旁立着一块花岗岩墓碑(正面刻着沙克尔顿喜爱的九角星,背面刻着诗人布朗宁的诗句“我认为一个人应该极尽所能努力奋斗,以追求他人生注定的值得争取的目标”)。公墓周围有一道白色栅栏,用于阻挡换毛中的象海豹刮擦墓碑,但是个头偏小的多只毛皮海狗还是进入墓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捕鲸者公墓返回码头时,路过物资仓库,刚好大门打开,工作人员邀请我进去参观。地面堆放着捕鲸船使用的开叉炮弹,捕鲸船开叉炮弹是一种专门用于捕鲸的武器,其弹头为尖帽构造,后面附着4个倒钩钢爪,射中鲸鱼后,钢爪会立即张开,炮弹还附有浮标,捕鲸船会一直等到鲸鱼鲜血流尽后再行打捞。这种炮弹能够有效地捕获鲸鱼,但同时也因其残忍性而受到环保组织的广泛批评。仓库边堆放着捆绑鲸鱼或者下铁锚的粗铁链,锈迹斑斑。上午在捕鲸站参观时在邮局购买了三张南乔治亚岛明信片,自己盖戳,但无暇参观博物馆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叉炮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格里特维肯是第一座也是运营时间最久的捕鲸站,在1904~1965年是捕鲸业在南大西洋的中心,它运行了62年,一直到1966年12月才关闭。部分原因是除了捕杀、加工各类鲸鱼,同时还加工象海豹油,象海豹油占其产油脂产量的20%。</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捕鲸站停产后,在2003~2005年英国南极调查局组织了一次环境清理,一些建筑已被拆除。所以今日所见并非捕鲸站原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午回船,探险队在六层甲板上安排烧烤BBQ,含酒精的饮料自费。今天南乔治亚岛受到极地气旋外围环流影响,天空出现了奇幻的荚状高积云(飞碟云),云体中间厚边缘薄,轮廓分明,形如豆荚。荚状高积云是因为大气中局部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汇合而成所致。徒步全程以及第二天船只停泊在坎伯兰湾避风时都见到了这种奇妙的飞碟云。后来返回乌斯怀亚以及抵达南设的兰群岛又各见到一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格里特维肯徒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前文说的沙克尔顿之路为南乔治亚岛Peggotty Camp营地至斯特罗姆内斯,步行距离50公里。而作为体验项目,本次探险队安排了从格里特维肯码头到麦维肯湾附近的两个冰川融水湖的远足,并没有安排沙克尔顿之路(原因后文补叙)。探险队长说徒步距离约4公里(往返则为8公里)。报名徒步人员分为三组:Fast Walk ,Slow Walk,Very Slow Walk。报名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组别。我一时不能理解其中的差异,稳妥起见选了中间状态。</b></p> <p class="ql-block">(徒步轨迹,快到冰川融水湖才打开app记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午餐后根据分组情况登上冲锋舟,再度莅临格里特维肯。午后捕鲸站内海豹、企鹅数量明显比上午少多了,似乎与人类一样选择了午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徒步沿着教堂旁边的小溪上行,小溪里可以看到针尾鸭。虽有缓坡,单程仅4公里,也是比较惬意的。但是身上穿着厚厚的防风冲锋衣冲锋裤、双脚着高筒防水靴、沿途还不能坐下休息的户外徒步倒也是首次体验。翻过格里特维肯的马鞍状山坡,先是湿地,慢慢地变成草地,左手为海岛主体山脉,右手为杜丝峰,而回顾则为南乔治亚岛停留几天均可见到的Paget雪山。海拔升高,双脚就像踩在川滇青藏山的流石滩。我与Slow Walk队渐渐拉开了距离,到了第二个上坡段,逐渐跟上Fast Walk 队,他们已经接近冰川融水湖的湖畔山坡。此处下坡段较为陡峭,一些人远眺并拍照湖泊后,选择了返程。但我感觉下午天气极好,南大洋海岛的夏天倒似祖国西部高原璀璨的秋天,雪山巍巍,天空通透,于是在没有手杖情况下继续前行。快步下滑至湖畔,然后又走了一段湿地(湖水后退形成),跨过不太宽入湖水沟。冰川湖一大一小,小湖的海拔高点,它们之间由一个跌瀑衔接。湖畔建有一个应急小屋,即为徒步终点。若遇上雨雪冰雹天气应该可以进去避雨。此刻为下午15:50,旁边仅有五六名队员,且以白人为主。</b></p> <p class="ql-block">蒲公英,不是海岛原生植物,由挪威捕鲸者无意中带入。通过南乔治亚岛与南桑威奇群岛海洋保护区的多年努力,据说已将南乔治亚岛原先入侵的驯鹿与老鼠清理干净。但个别外来草籽已在岛上繁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返程时断断续续的有队员迎面走来,还是有一部分游客坚持走完全程。徒步返程时雪山、草甸为顺光,风景指数更高。1小时候拖着沉重的双脚返回到捕鲸站后面第一个鞍部时,探险队员兼口译杨逍骞向我招手,我离开徒步者踩出的小径,往北走一小段,这里有几块崔嵬怪石,可以全景俯瞰格里特维肯。原来Very Slow Walk组以登上教堂西侧的山坡俯拍捕鲸站为主。这个位置确实漂亮,俯瞰两道海湾、爱德华国王角与格里特维肯,面对岛上最高的雪山,加上海湾外几条由远而近、仙气飘飘的荚状云,捕鲸站地面明暗相衬,光线温柔,极为惊艳!不虚此行,不虚此行。20分钟后下到教堂旁的旱沟,一不小心滑了一跤。雨靴徒步的后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馆前,柔和光线为毛皮海狗抹上萌萌的表情,似乎有一种依依不舍的表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下午与远足活动同时进行还有皮划艇,二十多名参加的队员在教练带领下,在蓝天白云、高山堤坝怀抱里来来回回游弋,为此次南乔治亚岛探险活动划上一个精彩的符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探险队员Pia Harboure提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探险队员Pia Harboure提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晚餐后到甲板溜达,观赏海面浮冰与山岛冰川,太阳已隐入层积云,期待明天凌晨更激动的日出。格里特维肯徒步往返登山徒步约8公里,累计上升、下降220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8年英国政府将之前声称拥有主权的南极、亚南极部分地区合并为统一的海外领地并明名为福克兰群岛附属领地。其中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被联合国视为英国和阿根廷共和国之间的争议领土,但目前被英国实际管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补叙:沙克尔顿南乔治亚岛穿越之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15年2月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团队的“坚忍“号受困于南极威德尔海后,沙克尔顿挑选了4名同伴乘坐救生艇从南设的兰群岛的大象岛出发,经过16天1300公里的奇迹般的航行,在1916年5月10日黄昏在南乔治亚岛的Cave Cove湾登陆,休整5天后进入哈肯王湾。5月19日黎明,留下2名体弱的队员后,沙克尔顿、沃斯利和汤姆·克林三人翻越岛上海拔为650米的垭口,从Fortuna Gllacier冰川下降到Fortuna海湾西侧,沿着海岸线绕到东侧,再翻越山坳,滑下一处9米高的冰瀑,经过30多小时的跋涉终于抵达斯特罗姆内斯捕鲸站(见下图红色虚线)。8月30日,经过4次尝试,沙克尔顿成功解救了被困在大象岛上的所有22名同伴。从1914年8月1日“坚忍“号启航到1916年8月30日沙克尔顿救出所有困于大象岛的船员,这场被永载史册的航行与绝境再生的故事,共历时两年零一个月。这是一次失败的航行,但却成为人类历史上英勇和顽强斗志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图中红虚线即为沙克尔顿之路,此图手机拍自邮轮上的书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沙克尔顿在南乔治亚岛的穿越旅程后来成为一条朝圣之路。1964年英国军方首次重走沙克尔顿穿越南乔治亚的远征,他们有了更好的装备与给养,仍然耗费了36小时。许多方面表明,全球变暖、冰川消融导致沙克尔顿之路徒步穿越比1916年更艰难了。1922年沙克尔顿重回格里特维肯,1月5日他在船上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遗孀决定将其安葬在格里特维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