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巧果

心语

<p class="ql-block">作者:林玲</p> <p class="ql-block">七夕的巧果有四十多年没吃过了,但味道封存在记忆里,永远不会淡忘,因为那里珍藏着妈妈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巧果,是我家乡七夕那天家家户户必做的一道美味小食品。亲戚邻居相互串送品尝,谁家的甜?谁家的香?谁家的花样多?谁家的品相好?品尝过的自有定论,母亲的手艺称得上翘楚,巧媳妇是当任不让。</p> <p class="ql-block">制作巧果的传统习俗是怎么由来的?我未考证过。但制作工艺从母亲那儿学到一些皮毛,自己成家后也做过几次,但总不如妈妈的味道纯厚。几经讨教,用料的配比,揉面程度,用火温度。母亲是倾囊相授,然而,还是自叹不如。也许是功夫不到,也许是没有柴火锅的味道,总之学艺不精,缺失了妈妈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明天是七夕了,今天突发奇想,不用发面,为孙子做一次改良版的巧果,试试水。</p><p class="ql-block">首先,添加一两油,放了二两白糖,加了六颗农村散养的鸡蛋,为了提升口感,这次没有加水,加入适量的麦子面,揉成面团,醒面20分钟。将面团柔软分成2块,擀成薄饼,切成宽窄相宜的竖条,然后切成均匀的方片,用手拨散,放在盖帘上,将电饼铛预热,下入巧果,烙到两面金黄出锅,看着不错,吃着也可以。但和妈妈的手艺相比差之七八呀!</p> <p class="ql-block">从记事起,每逢七夕,妈妈都会做巧果,那是又香又甜,又酥又脆,保管好了,放上一年半载都不会变味,用现在的话讲,保质期一年。</p><p class="ql-block">但小时候嘴馋,不超过一个月就吃净了我所分的那部分巧果。其实,我还是挺有忍耐力的。有的孩子三天五天就吃净了,有的不到一个星期。</p><p class="ql-block">多数小孩自己的吃净了,就惦记着窗户两边用针线穿起的巧果,用眼睛瞅着,嘴巴里回味着,偶尔也能偷偷的吃上一个两个的。不知道有什么讲究,好像那两串巧果要等到除夕夜,煮饺子时才能吃。具体怎么吃已经不记得了,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后来长大点就没再见过窗户挂过巧果。</p><p class="ql-block">当然,现在多数人家也不做巧果了,就是结婚的喜饼,也都是去加工作坊做,自己亲自动手做的少之又少,像那些花样的果斩也都不知去向了。</p> <p class="ql-block">按照过去的工艺,应该提前打面酵,面酵发了以后,按十斤面粉,二十个鸡蛋,二斤半油,三斤白糖,这是母亲的配方。后来,有的人家加果子露,还有加糖精的增加甜香度,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配比方法,工艺差不多,制作流程也应该一样,但成品良莠不齐,口感相差千里。</p><p class="ql-block">烙的巧果,花样很多。方片状的据多,但大小有别。大的见寸,小的不足五毫厘。还有刻划好果子斩,把面团放进去,各种各样的花和动物的形象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栩栩如生。每一家的果子斩不一样,那天都是去各家倒借出来用。</p> <p class="ql-block">七夕那天,除了烙巧果,还烙大饼,就是现在的喜饼,乳山的喜饼很有名气的。巧果的面不用再发了,喜饼的面和好了,要发了以后,多揉几遍,擀成饼状再发好了以后,才能上锅去烙,那是软糯香甜,老少皆宜,倍受推崇。妈妈做的喜饼,十里八乡谁家结婚呀生孩子呀的都来人聘请她去做,作为回礼,每家都会赠送喜饼和糕点。所以,我们小时候的零食比其他人家多。</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今天的劳动成果,分了1/4给侄女家的孩子。虽然不及母亲的手艺,但孙子说:“奶奶你做的巧果太美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