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杨金贵 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翰墨纵横展风华 </b></p><p class="ql-block"> 在"雕塑·书法·篆刻"三艺联展的艺术殿堂中,40幅出自原旭东之手的书法作品,宛如星辰镶嵌于艺术天幕。这些作品与雕塑、篆刻相间陈列,以劲挺、厚重、拙朴、灵动等多元风貌,构建起独特的视觉交响。原旭东挥毫落墨间,风雷激荡,大气磅礴,将书法艺术推向新的美学高度。 </p><p class="ql-block">原旭东的书法艺术,堪称传统与创新交织的文化奇观,在当代书坛树立起独特的美学坐标。他以姚奠中先生"书法是文化载体"的理念为根基,将魏碑的雄强骨力与帖学的书卷气韵巧妙融合,形成"重、拙、大"的艺术特质。其笔力沉凝似青铜器铭文,线条拙朴如汉魏摩崖石刻,章法开合若大河奔涌。在运笔过程中,他深谙逆笔藏锋的"迟涩之道",既有《石门铭》的纵横奇宕,又含《经石峪》的雍容大度,使每个字都成为兼具金石质感与生命律动的文化符号。 其书法功力源于"三维一体"的深厚积淀:在国学根基上,他深耕经史子集,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笔底的文化厚度,让书法成为"可阅读的哲学";在技法体系中,四体兼修的童子功赋予他自如驾驭各种书体的能力,尤其在草书创作中,飞白枯笔的运用使线条苍劲有力;在创作场域内,他擅长榜书巨制,以精妙的章法与建筑空间形成气韵共鸣。 </p> <p class="ql-block">在艺术格局上,原旭东构建起"守正创新"的双轨体系。他继承前辈"避免俗弱媚软"的创作原则,将傅山"四宁四毋"理论付诸实践,在结体上突破常规,以独特的空间美学重构书法形态——这种美学不仅体现在笔法中,更在盐池岸边"盬"字的创作中,让书法成为激活地域文明记忆的文化密码;同时,作为国际书象学社访问学者,他将现代构成意识融入草书创作,赋予传统笔墨新的视觉冲击力。他追求"不完美"的美学境界,故意显露麻纸纤维,诠释傅山"宁拙毋巧"的艺术理念。其作品中大小字的巧妙配合,暗合古典美学原理,使静态的纸面产生独特的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原旭东的书法实践,始终贯穿着"文化守夜人"的担当。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他以碑派书法的"重拙大"美学对抗浮躁;在艺术碎片化的当下,他积极搭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桥梁。 </p><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深处,原旭东的书法与雕塑的对话愈发深邃。且看那"墨马"二字,笔画如骏马奔腾,墨色浓淡似马影错落,既有青铜雕塑的古朴厚重,又具灵动飞扬之姿。侧旁小字题识与之呼应,增添文人气韵,丰富视觉层次。整幅作品打破常规,实现碑帖融合,展现出对力量与艺术新境的不懈追求。转目凝视"戏迷","戏"字如脸谱般厚重古朴,线条跌宕有力;"谜"字墨韵淡雅,暗藏戏曲舞台的虚实变幻。上方题识小字如戏文唱词,与大字相得益彰,将碑学的金石气与戏曲艺术的灵动完美融合,构建出韵味悠长的戏曲意境。</p> <p class="ql-block">而最令人驻足深思的,当属为雕塑《问道》所题的"悟道"二字。笔锋游走间似在叩问天地,线条雄浑如雕塑质感,墨色浓淡若岁月沉淀。"悟"字高昂挺拔,似老子坐而论道的尊上之态;"道"字略向下倾、墨色虚实相生,如孔子执礼问学的谦恭之姿。字形结构打破常规,兼具碑学的古朴与帖学的灵动,不仅是书法与雕塑艺术的灵魂交融,更以笔墨为载体,再现了两位圣哲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让观者在笔墨中触摸到对天地、生命的深沉思索。</p> <p class="ql-block">循着这份哲思再赏佳作,"春的消息"以笔为媒,墨为韵,笔画似挣脱寒冬的枝桠,墨色浓淡如春光流转。侧旁小字如春日絮语,与大字交织,传递出春之灵动与生机;"兼怀"二字以雄强笔力,似青铜雕塑般古朴厚重,线条跌宕如岁月镌刻的痕迹,侧旁小字如诗,与之呼应,展现对多元文化、广阔心境的追求;"羽翼"借雄浑笔力,让笔画似羽翼振翅,墨色浓淡间,既有青铜古朴又含飞扬之姿;"无语"则以苍劲线条积蓄沉默的力量,大小字呼应间,诉说着工业冰冷与人性温度的碰撞交融。</p> <p class="ql-block">原旭东在创作中,始终以雕塑家的思维处理笔墨,用积墨法营造出青铜器浮雕般的层次,使笔画转折处带有篆刻刀痕,枯笔处显露宣纸纤维的独特质感。正如他所言:"当毛笔成为刻刀,宣纸化为青铜,书法便成了可触摸的时空。"从具象的艺术符号到抽象的文化哲思,他以笔墨为媒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让书法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书坛兼具传统法度与现代精神的标志性人物。</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方寸刀笔见乾坤 </b></p><p class="ql-block"> 在"雕·书·刻"三艺联展的露天展场,篆刻艺术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邓克明便是这次大展中在方寸天地里纵横驰骋、妙笔生花的唯一耕耘者。他捉刀弄石,在小小的印章之上,勾勒出一个充满古韵与新意、承载文化与精神的奇妙世界。 </p><p class="ql-block"> 邓克明的篆刻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秦汉印的古朴大气,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厚重;明清印的精致细腻,恰似江南的小桥流水,蕴含着无尽的温婉柔情。邓克明深入研习这些传统经典,将其中的精髓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他巧妙运用大篆、小篆、缪篆等各种篆书字体,在方寸印面之间,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和独特迷人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邓克明对"写意篆刻"的探索更是独具匠心。在宇达青铜文化园露天展场的宏阔展板上,他的白文印大胆留红,大块的空白与密集的线条形成强烈的张力,构建起属于当代的金石美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p><p class="ql-block"> 邓克明对刀法的掌控日趋娴熟,作品兼具技巧与神韵。以此次展出的"大风起兮"为例,从刀法上看,线条苍茫古朴,仿佛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摩挲,冲刀、切刀运用得行云流水、恰到好处,使笔画边缘呈现出自然崩裂的形态,增添了浓郁的金石韵味。在章法布局上,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彼此映衬,却又各自独立、各具风采,让每个字都在红色印面的统摄下,营造出雄浑豪迈的气势,尽显汉风魏骨的篆刻神韵。</p> <p class="ql-block">他刀下的"大千世界",线条斑驳苍劲,仿佛是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记,在冲切兼用之间,刀痕如同古藤盘曲、老柏皴裂,蕴含着拙朴而强大的张力。留白之处则如太虚之境,包容万象,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那朱红的印色,恰似燃烧的文化薪火,在方寸之间铺展开天地的浩渺与辽阔,将"大千世界"的宏阔与深邃,凝练成篆刻的独特语言。让人在观赏之时,仿佛面对鸿蒙初开的宇宙,在斑驳的线条里,触摸到艺术与哲思交融的温度,尽显篆刻"方寸藏寰宇"的奇妙趣味。</p> <p class="ql-block">"学林仰止"这一作品,印面布局打破常规,"学"字上部线条交错纵横,如同复杂的大脑网络,线条似枯藤盘曲、老木横枝,带着岁月摩挲的斑驳质感,仿佛在诉说着对学林高德的追慕之情。文字造型奇崛独特,笔画的粗细变化、断连处理,都蕴含着创作者对"仰止"之意的深刻理解。尤其是"止"字的中画,更是寓意深远,表达了仰之不止的崇敬之情。他将学术殿堂的尊崇与艺术的野性张力巧妙融合,在方寸之间构建起一个既具有古典篆刻韵味,又饱含现代艺术哲思的独特天地。观赏此印,仿佛在仰瞻学林巨擘,感怀文脉传承的厚重与温热,尽显篆刻艺术借石言志、以刀传情的精妙之处。 </p><p class="ql-block">还有那以圆形为器的篆刻作品,朱红线条如灵动脉络,在墨色的天地间肆意铺展。字体随形就势,笔画或断或连、或粗或细,既有天然的古意,又蕴含着匠心巧思。字与字相互呼应、穿插,在圆融的格局中构建出独特的秩序,将"和谐之音"的意境,通过篆刻语言,演绎得刚柔并济、疏密相宜,充满了韵律之美。</p> <p class="ql-block">为《伯牙抚琴》雕塑而刻的"绝响",更是别具一格。邓克明先生将线条巧妙地设计为吊架的葫芦,仿佛是永远唱不尽的音符,在印面奏响奇妙的韵律。文字造型打破常规,以奇崛之态呈现,笔画的残破处理,增添了古朴沧桑感。"绝响"二字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化作了艺术的载体,传递出一种余韵悠长的意境,在方寸之间营造出广阔的艺术天地,彰显了邓克明对传统与创新的精妙把握,是篆刻艺术中独具风姿的精彩创作。</p> <p class="ql-block">邓克明的篆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的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宝石,为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开辟出一片宁静而美好的艺术天地。他用手中的刻刀,在方寸之间,创造出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篆刻艺术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内涵。他的艺术探索和创新精神,也将激励着更多的人走进篆刻艺术的殿堂,去追寻那属于自己的艺术之光。</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场"雕·书·刻"三艺联展中,你会发现,艺术不再是玻璃展柜里遥不可及的珍品,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温度。青铜雕塑褪去了博物馆里的高冷气质,在阳光下舒展身姿,与蓝天白云对话;书法的墨香不再困于宣纸之上,化作文创产品上灵动的纹样,悄悄装点着我们的日常;篆刻的印记也打破传统边界,在数字世界里续写新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这场展览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之门。它告诉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是只能供在神坛上瞻仰的古董,而是可以重新焕发生机的鲜活存在。当我们把雕塑的厚重、书法的飘逸、篆刻的精巧融入创新的土壤,传统文化就像一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破土而出,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正如运城盐池从"盬"字起源到"退盐还湖"的生态转型,传统艺术也在当代找到了与土地对话的新方式。</p> <p class="ql-block">展览虽然会落幕,但它带来的启示却余韵悠长。它让我们看到,文化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复制,而是充满想象力的再创造。从展厅到城市街头,从展品到生活好物,传统文化正在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滋养我们心灵的养分。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精彩的文化实践,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陪伴我们一路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