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代智慧今朝热,阳明心学引众寻。当国学热在新时代中国掀起层层涟漪,我们总在寻找一种与古代圣哲对话的妥帖方式——不是把古籍束之高阁当文物供奉,也不是摘几句名言装点门面,而是让那些沉淀了几百年的智慧,能像老茶一样,在现代生活的沸水里泡出真滋味。我手头这本《传习录》,便是这样的存在。纸页泛着棉丝特有的温润,字里行间藏着圣贤的哲思,既不像网红书单里的速成读本那样急功近利,也不似学术著作那般拒人千里,倒像开封老店里的花生糕,闻着是岁月的香,嚼着是实在的劲,翻开来,就把文化的余温,悄悄浸入了心里。</p> <p class="ql-block">这本《传习录》于我而言,从不是书架上用来撑门面的“国学符号”,更像窗台上那盆兰草——不必刻意造势,只消偶尔拂拭、静心品读,校园里的烟火气里,便多了几分清润。站在黑板前讲《论语》《诗经》时,再不是单纯复述注释,而是能从“知行合一”里拎出几分真意,把课本里的铅字,变成学生能摸得着的生活道理。“知行合一”这四个字,读来总让我想起初秋雨后的田埂。泥土裹着些潮气,脚踩上去是实的,目光望出去是亮的,没有半分虚浮。刚踏上讲台的时候,我总想着把书里的道理一股脑灌给学生,以为把知识点讲透就是尽职。可日子久了才发现,光说不练的语文,就像没发好的馒头——看着饱满,咬下去却硬邦邦的。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我被这话点醒了。后教“春”,我带学生去操场找新芽;讲“游记”,让他们写家门口的太清豈;论“诚信”,就从借橡皮要还的小事聊起。渐渐的,课本上的字活了,学生眼里有了光,不再是对着文字死记硬背,而是能用习得的道理,去碰生活里的事——这才是国学里“知行”的真义,不玄乎,不空洞,就藏在实实在在的日子里。</p> <p class="ql-block">“心即理”的说法,更像老木匠锯木头的手艺——一推一拉间,去掉的是虚浮的毛刺,露出的是本质的纹路。前些年的好课,总有一些花哨的设计:多媒体放动画、分组做游戏,以为热闹就是好课。不知道多少次,我课后询问学生时,他们都说不知这节课排练了多少遍,根本没了兴致。</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课堂不是教师的戏台,而是要顺着学生成长的规律走。我们每一位教师备课时,我们不应先想“我要教什么”,而是先琢磨“课标安排了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讲“乡愁”,就应结合学生老家的故事聊起;寻找战胜“挫折”的方法,就应先让学生说做事失利的委屈。慢慢的,语文教学的课堂清静了下来,真正的语文课,少了些刻意的热闹,多了些真诚的对话,把课本里的理,和生活里的心连在了一起。原来“心即理”从不是高深的哲学,而是教我们待人做事要“走心”,教书如此,做人亦如此。</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警醒的,是“致良知”三个字。它像檐角的风铃,风一吹就叮当响,提醒着别忘了初心。这些年,教育里总绕不开分数、排名,多少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会不自觉地把“升学率”当成目标,把“育人”的初心搁在一边。可每次翻开《传习录》,看到“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心里就会一震——学生眼里的好奇、犯错后的愧疚、帮助同学时的真诚,不就是最该护着的“精灵”么?语文课不只是教识字断句,更要养心性、育良知。就像种庄稼,不光要施肥浇水,还得顺着节气,护着那点破土而出的劲儿。如果班里的孩子吵架,你没急着批评,而是给他们讲王阳明“省察克治”的道理,让他们试着“反观自身”。后来那两个孩子主动和好,还写了纸条给你:“老师,原来原谅别人,自己心里也会舒服。”那一刻你明白,国学里的“良知”,不是说教,而是像春雨一样,悄悄润进心里,长出善的芽。</p> <p class="ql-block">学生顶嘴、讨论冷场、提问卡壳,都是常有的事。《传习录》里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学生顶嘴,就借机听学生的心声;讨论冷场,就换个更贴近他们的话题;提问卡壳,就放缓节奏给些引导。日子久了,那些曾经的“难事”,都成了磨心性、长本事的“磨刀石”。好事多磨,经历多了,站上讲台,心里踏实了——不是因为不会犯错,而是知道,每一次“磨练”,都是向“好老师”又前近一步。</p> <p class="ql-block">手捧《传习录》,窗外的国学热还在继续,有人忙着办国学班,有人赶着读经典,可于我而言,这本小小的册子早已不是“随波逐流”的读物,而是融入日常的“心灵指南”。它无声沉默,但国学从不是故纸堆里的古董,也不是用来炫耀的标签,而是能照进现实、滋养生活的智慧——“知行合一”启示我们把知识扎根生活,“心即理”启示我们打开学生的心,“致良知”启示我们守教书的本,“事上磨练”让我们长真本事。站在黑板前的每一天,我们都应在试着把这些揉进语文课的字里行间。看着学生从“怕学习”到“爱分享”,从“学知识”到“会做人”,我忽然懂得:国学的传承,从不是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像宜兴的紫砂壶泡茶——慢慢来,细细品,把老祖宗的智慧,化作当下的行动,让每一个接触它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内心光明的力量。这或许就是《传习录》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也是国学在当代最动人的温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