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邵飘萍的足迹:故居、旧居与烈士碑探访

黄远生研究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15日清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黄远生研究会的黄珍瑜同志,在6点15分准时起床。今天,他的计划是前往婺洲公园,祭拜邵飘萍烈士碑。</p> <p class="ql-block">邵飘萍,这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886年10月11日出生的他,在民国时期以笔为剑,成为著名报人、新闻理论家,“新闻全才”“乱世飘萍”是人们对他的赞誉 ,而“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更是他一生的座右铭,体现着他以笔为枪、为民立言的新闻理念。</p> <p class="ql-block">1918年,邵飘萍怀揣着新闻理想,创办了《京报》,并提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的办报宗旨,时刻强调新闻工作者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他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高悬于编辑部正墙,激励自己和同仁,这也成为了新闻界的精神标杆。《京报》在他的带领下,报道了诸多重大事件,像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等,让民众得以了解社会真相。</p> <p class="ql-block">然而,他的正义之举触动了反动势力的利益。1926年,因无情揭露奉系军阀统治的黑暗,邵飘萍被张作霖以“宣传赤化”的罪名逮捕,最终惨遭杀害,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0岁。他的牺牲是新闻界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激励着无数后来人。毛泽东也曾深受其新闻思想的影响,对他给予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黄珍瑜到达婺洲公园,远远就望见了邵飘萍烈士碑。这座烈士碑意义非凡,它由26家报业相关单位共同筹建。其中有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人民日报社这样的重要官方机构,也有广播电影电视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协会等行业组织,还有经济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各大报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等学术研究机构。从这些筹建单位就能看出,邵飘萍在新闻领域的影响力之大,他的精神得到了整个新闻行业的敬仰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站在邵飘萍烈士碑前,黄珍瑜神情庄重,缓缓地向烈士碑三鞠躬。他的心中满是对这位先驱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此时,微风轻拂,仿佛在诉说着邵飘萍当年的英勇事迹。</p> <p class="ql-block">除了这矗立在婺洲公园的烈士碑,邵飘萍还有故居和旧居,同样承载着他的过往。在北京西城区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32号的京报馆旧址,也是邵飘萍故居,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一进大门,影壁上“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格外醒目,那是邵飘萍亲手所题,也是他一生的写照。这里曾经是《京报》的办公地,见证了邵飘萍为新闻事业奋斗的日日夜夜。故居展区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的4个展厅和后院的3个展厅,分别设置了《京报与京报馆》《百年红色报刊》《邵飘萍生平事迹》3个主题展,向人们展示着邵飘萍的新闻成就、《京报》的发展历程以及百年红色报刊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而在邵飘萍的出生地——东阳市南市街道紫溪村,还保留着邵氏宗祠、御史厅、邵逸轩故居、祠南13间头,紫荆桥、紫荆井等古建旧迹 。他出生在紫溪村“御史第”内的老房子,这座建于清晚期的建筑,虽然结构简单,却孕育了一位伟大的报人。如今,西侧的邵氏公祠里办学堂,即飘萍小学,内设飘萍纪念馆,向家乡的学子们讲述着邵飘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黄珍瑜在祭拜完烈士碑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他想着,邵飘萍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却通过故居、旧居和烈士碑留存下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工作者,坚守新闻理想,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