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裹挟着五千年的泥沙奔涌至兰州段时,总会在著名的兰州铁桥下激起特别的漩涡。2012年的兰州,一百位书法名家在此挥毫泼墨,用兼毫狼毫勾勒出一条蜿蜒百米的墨色巨龙——这不是普通的书法展览,而是一场穿越甲骨钟鼎、横跨简牍宣纸的文明对话。在这幅即将载入史册的百米长卷中,秦朋笔下的隶书犹如中流砥柱,以方正如印的结体与沉郁顿挫的笔势,在众多书体间开辟出令人驻足的审美场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长卷:流动的书法基因库</p><p class="ql-block"> 展开这幅凝聚着当代书坛顶尖智慧的长卷,仿佛打开一部微缩的中国书法史。甲骨文的契刻刀痕尚带远古寒意,转瞬便是金文浇铸时的青铜光泽;小篆如秦代官吏正襟危坐,隶书似汉代工匠凿刻碑碣;行草书家纵笔如剑客舞剑,楷书圣手运腕若老僧参禅。这种时空压缩的艺术呈现,恰似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书法版演绎——每个书家都在百米绢帛上建造自己的风格城堡,却又通过墨色的浓淡枯润、线条的疾徐顿挫,形成奇妙的和声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某位书家用战国楚简笔意书写《楚辞》章句时,那些曾经沉睡在荆州楚墓中的竹片文字,便借着现代书法家的笔锋重新呼吸。这种跨越时空的笔墨接力,让长卷不仅是艺术展示,更成为一场大型文化解码现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秦朋:隶书江湖的"破壁者"</p><p class="ql-block"> 在这幅星光璀璨的长卷中,秦朋的隶书作品犹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看似静止却暗藏张力。这位两度斩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南阳书家,其隶书既保持着汉代《礼器碑》的庙堂气象,又融入现代构成意识。观其用笔,逆锋起笔处如老农耕地,藏而不露;行笔过程中锋稳健似运河行舟,绵里藏针;收笔时或戛然而止如断金切玉,或轻提慢挑若蜻蜓点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朋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隶书空间的革命性解构。传统隶书讲究"雁不双飞",他却故意让波磔笔画如雁阵掠空;常人写隶求扁平方正,他偏将字形拉长却不失稳重,犹如将秦代将军俑的比例重新调配。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创作智慧,在其代表作《论语》册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字都像经过精密计算的建筑模块,组合起来却形成流动的气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的"双优百家"身份。当多数书法家困守单一领域时,秦朋却在毛笔与硬笔两个战场同时开疆拓土。他创作的方正字库《礼器碑》风格字体,将古典碑刻转化为数字时代的标准字型,这种跨越媒介的艺术实践,恰似王羲之当年将尺牍书信升华为千古法帖的当代版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墨迹背后的文化隐喻</p><p class="ql-block"> 细观长卷中各位书家的落款钤印,会发现有趣的地域文化密码:北方书家的作品往往墨色浓重如黄土高坡,南方书家的笔触轻盈似江南烟雨。这种差异在秦朋身上却达成奇妙平衡——生于南阳盆地(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附近)的他,既能写出北碑的雄强骨力,又暗含南帖的灵动气韵。就像黄河与长江最终都在入海口交融,秦朋的书法恰似文化地理的微观呈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数字技术解构传统书写的今天,这场百米长卷创作活动本身就具有行为艺术特质。当参展书家们放弃展厅式的个人表演,选择在百米绢本上共同编织文化锦缎时,他们实际上在进行一场集体修行。秦朋曾调侃:"现在写书法就像熬制老汤,火候太猛会糊,文火慢炖才能出味。"这种创作哲学,或许正是传统艺术在当代存续的密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长卷前凝视那些或苍劲或秀润的墨迹,忽然明白书法为何能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图谱。每个笔画都是先民观察自然的心得(横如千里阵云,竖似万岁枯藤),每次运笔都是对生命节奏的把握(疾若惊蛇入草,缓如屋漏痕)。秦朋等书家们正在做的,就是用毛笔续写这部无字的史书——他们的笔锋划过之处,沉睡的文化记忆纷纷苏醒,在墨香中重组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表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当年百位名家共同创作完成的百米长卷静静陈列在弘宇大厦五楼展厅,字里行间,似乎仍有书家们运笔时的呼吸起伏。而在豫西南的某个书房里,秦朋或许正对着汉简拓片凝神,准备下一次与古人跨越千年的笔谈——这场持续了三千年的书法长跑,从来就不曾有过终点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