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人生旅途中,会走过无数条老街,也会听到不少关于老街的故事。但有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人,耗尽自己生命最后的精力,用文字去描绘每一条老街,他就是杨道敏老师。</h1> <h1> 2025年6月9日,杨道敏老师与我交流,他表示想创作《龙港吴桥头老街》。我们针对吴桥头老街的资料进行了探讨。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我对他说,要是需要收集更多资料或者拍摄照片,直接跟我说,我会义不容辞地帮忙。</h1><h1> 7月3日,杨老师给我发来了几张照片。我一眼就认出,那是吴桥老街的照片。我顿时愣住了,一个与癌症顽强斗争了七年的人,怎么能在炎炎夏日从苍南前往龙港拍照、进行现场采访呢?我心急火燎地问:“杨老师,我立刻过去陪您吧?”</h1><h1> 杨老师用那虚弱的声音说道:“不用了,你嫂子陪着我呢,你看完照片帮我确认下就行。”无奈之中,我只能给他指出哪张照片是吴桥老街的天灯巷、商店和药店。我心中不禁感叹,这么有名的文史专家,怎么这般固执呢!</h1><h1> 8月25日上午9点整,杨老师把刚发布的“龙港吴桥头老街”链接发给了我。我认真拜读后,第一时间给他点了赞,可他却没有给出任何回应。我当时还以为他又去上海接受化疗了……</h1><h1> 今天清晨,朋友给我发来一条让我心如刀绞的消息:“先夫杨道敏于2025年8月28日0点26分,因病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3岁”……</h1><h1> 一瞬间,我的思绪仿佛被无情的冰霜紧紧冻结。这让我想起了7月31日和他的那次对话。那天,杨老师用微弱的声音问我:“知不知道张家堡有个在温州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做主治医生的年轻人叫什么?”我想了半天,说道:“不认识。”然后我又问:“杨老师,是有要紧的事吗?要是需要,我立刻就去张家堡。”他说:“没什么要紧事。”</h1><h1> 原来那时杨老师的病情已经严重恶化,没办法去上海的医院,只能在温州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现在想想,我真是后悔得肠子都青了。</h1> <h1> 我与杨老师认识不久。2022年4月28日,杨老师主动加了我微信。他说道:“你最近写了好些精彩的文章,我都认真拜读过了。”他起初以为我是学校的教师,当我告诉他我是一名乡村防疫郎和刚刚接触文史时,他还夸赞我,让我备受鼓舞。</h1><h1> 一位专注于苍南文史研究的专家,居然主动添加我这个刚刚对乡土历史萌生喜爱之情的爱好者为微信好友,这是何等的荣耀啊!其实我在青年时期就拜读过他的诸多文章,他是我极为崇拜的偶像。</h1><h1> 2023年2月6日,我来到怡和城市家园看望杨老师。初次相见,我们便有一种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们年纪相仿,也许是因为我们都姓杨,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对文史的共同热爱。我们从杨奔谈到了散文、诗词,从杨悌谈到了书法、历史,再从张家堡谈到了姓氏文化。</h1><h1> 杨道敏老师也毫无避讳地聊起了他的健康状况。他说自己患上肠癌已经有5年了,虽然做过手术,但如今还是得每半个月去上海做一次化疗。长期的化疗让他的免疫力变得很低,极其容易感染……尽管初次见面我们有说不完的话,但考虑到杨老师的身体情况,我们只能提前结束会面。</h1><h1> 后来,我又多次去拜访杨老师,请教了关于《杨奔诗文选》《张家堡志话》等方面的问题。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资料都告诉了我,还细心地分析了我写作中存在的缺点。同时,他还介绍卢礼阳等先生给我认识,这让我得以快速提升写作水平。</h1><h1> 2024年12月13日那天,他向我提及平等老街的相关内容,我们围绕张家堡老街的历史展开了交流。期间,他还特意询问了我江南垟名医杨志铭先生的联系方式。后来,他和夫人去了张家堡,拜访了老先生,将平等老街的历史完整且详尽地呈现了出来。可如今,他和杨志铭医师却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h1> <h1> 尊敬的杨道敏老师,你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苍南的文史事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双脚丈量了苍南龙港的每一条老街,用自己的心血书写下了那些关于老街的历史篇章。</h1><h1> 人生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拥有一位知己,一位能指引自己前行的人生导师,一盏值得自己永远敬仰的指路明灯。</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