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重新审视新闻宣传工作 </p><p class="ql-block"> ——《南京照相馆》观影有感 文/悟斋德厚 </p><p class="ql-block">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砥砺复兴志。秉真昭今,以镜为媒薪火传道义。 </p><p class="ql-block">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电影《南京照相馆》以独特的视角,将那段沉重的历史缓缓展开,每一帧画面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着我们的心灵。适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京照相馆》正在热映,观影之后我心情确有些沉重,并对新闻宣传工作又有了些更为深刻的思考。 </p><p class="ql-block"> “一张照片胜过千言万语 。”在《南京照相馆》里,照片不仅仅是影像的留存,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影片中,吉祥照相馆的老金起初总念叨“开照相馆,就图个安稳,把人拍得精神些”,可当日军拿着一沓沓暴行底片逼他冲洗时,他盯着底片里同胞倒在血泊里的模样,指尖攥得发白——后来他趁着夜色偷偷复刻底片,对着徒弟哑着嗓子说“这些片子要是没了,往后谁信咱受过的苦?” </p><p class="ql-block">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新闻宣传工作中图片的力量。老金手里的底片,就像新闻镜头下的瞬间:它不用喊口号,不用铺陈道理,只是把最真实的画面钉在那儿,便成了戳破谎言的锥子、攒聚人心的火。就像当年战地记者拍的“战火中的女孩”,不用配多少文字,那个光着身子在炸弹后奔跑的孩子,一眼就让世界看见了战争的疼。我们新闻人扛着相机跑现场时,该记着老金护底片的样子——抓瞬间,更要护真实,这才是图片能穿透岁月的底气。 </p><p class="ql-block">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电影里毓秀原是唱旦角的,日军占了城,戏箱被烧了,她躲进照相馆帮着整理底片时叹“戏文里的苦,哪有眼下真”。可就是她,后来拿着藏了底片的胭脂盒混过哨卡,对着盘查的日军强装镇定哼起戏调——她不是记者,却在做着记录与传递的事。 </p><p class="ql-block">如今社交媒体铺开了,人人手里都有“照相馆”。就像电影里邮差阿昌帮着送底片时说的“我天天跑街,谁也不会盯我”,现在普通人举着手机拍条街坊新闻、发段现场视频,有时更“贴地”。但阿昌送底片前会先跟老金对一遍“片子没拿错?”这多像现在的传播:人人能发声,可“对一遍”的核实、“别拿错”的审慎不能少。我们新闻人既要认下这“全民记录”的新局,也得像老金教阿昌那样,多递些“辨真假”的法子,让大家手里的“镜头”既热乎又靠谱。 </p><p class="ql-block">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电影里老金发现日军要销毁底片时,连夜叫上毓秀和阿昌分三路送:“兵分几路,总有一路能出去!”他知道耽误不得——日军第二天就要封城,多拖一个时辰,真相就多一分埋进土里的险。这多像新闻里的“时效”:当年汶川地震时,记者扛着机器往震区冲,不是图抢“第一声”,是怕晚了一步,那些等着救援的呼救、那些抗灾的劲儿,就少了个被看见的窗口。 </p><p class="ql-block">而“度”呢?电影里有段戏:老金给日军拍“安民照”,镜头对着日军递粮的样子,可他悄悄把旁边缩着身子、眼里发慌的孩子也框了进去——没拍砍杀,可那孩子的眼神,比血更显暴行的冷。这多值得琢磨:新闻宣传不是把“狠的”堆出来才叫有力,就像老金框进孩子的镜头,抓准那个“藏着话”的细节,比直白的渲染更能让人记牢。现在做新闻也一样:讲灾情不用堆惨状,拍个救援队员给灾民递水的手;说发展不用列数据,记段老乡聊“今年收成能多卖俩钱”的笑——这“藏”在细节里的度,往往比声大更入心。 </p><p class="ql-block"> 看完《南京照相馆》,老金最后望着远处火光说的那句“片子送出去了,就不算白熬”总在耳边转。我们新闻人守着的,不就是这“不白熬”的事?把真实攥紧了,把传播做活了,把分寸捏准了,让手里的“笔”和“镜头”也能像老金的底片那样——过多少年再看,依旧能让人说句“当年的事,亏得有它记着”,这便是新闻宣传最该有的样子了。 </p><p class="ql-block">不忘国耻,当存赤子心以鉴往。新闻传播,须执春秋笔以昭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