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日午间,我在走廊邀一小青年同去调研,一向爽快的他不料面露难色,支吾着说:“部长……怕是不行,要过节呢。”我一愣,尚未反应过来,旁边几个年轻人早已笑作一团:“今天是七夕,小伙子‘政治任务’重呢!”只见他不好意思地晃了晃手机,耳根微微发红。一时恍然大悟。低头看了眼手机日历:七月初七,一年一度七夕又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至中年,记性跟着年纪率先打了折。每日醒来,星期几倒还清楚,至于农历几何,若不看手机或听人提醒,大抵浑然不知。不过这般也有好处——想得少,快乐便多;但也有坏处,比如很多以农历为节点的节日往往记不住,所有的浪漫便与己无缘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奇怪的是,家里那位今年竟心静如水,一直没唠叨礼物的事。不知是对我彻底“死了心”,还是同我一般,早将年轻时的风花雪月,淡淡地掷进了似水流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节”,像翻开一本斑驳的旧书,看见的都是密密麻麻的古老文言,忍不住想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的节,从来不只是寻常日子。它们从古老的农耕文明里生长出来,源于对日月星辰的仰望,对春播秋收的虔诚,对祖先与英烈的追念。清明沐雨、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守岁……每个节日背后,都有一层深意、一段故事、一份寄托。节,是我们先民安顿身心、铭刻时序的仪式,是平凡岁月里开出的精神之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七夕,尤其是特别的一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小时候,七夕还不大被称作“中国情人节”。那时父亲在乡下教书,夏夜纳凉,常指着星空为我和妹妹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银河浩渺,鹊桥相会,忠贞不渝的等待与一年一见的相约,很早就深深打动了一颗稚嫩的心。我常常望着星空出神:若我遇到那样一位姑娘,是否也能如此坚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今,我仍不敢轻易回答关于永恒的话题。虽欣赏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洒脱,却更笃信爱情终需落地生根,是每日餐桌上的三餐四季,是病榻旁的一杯温水,是年深月久后还能笑着陪你哼一曲的默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我依然敬重七夕,敬重“牛郎织女”,传说的故事带着感伤,却歌颂着日久岁深的坚守。我敬重它背后那份东方式的、含蓄而深沉的爱情观,敬重人们对爱情的不折不挠坚韧不拔,它不喧哗,不声张,却在时间的长河里彰显了忍耐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知道这样的传说在什么时间,又以何种方式与情人节挂上了勾,但是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的善良与期盼在每一个节气里都显露无疑。说到底,节,其实是一声大大方方地提醒。它提醒忙着赶路的我们停一停,看看身边的风景;提醒陷进琐事的我们静一静,品品生活的滋味。就像七夕,它悄悄告诉相爱的人要互相珍惜,也启示我们:最真的情,就藏在一句暖心的话、一个懂你的眼神,和一年一度秋初夜里,并肩看星月的静谧之中。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过节形式更重要的,是明白为何而过;比外在仪式更珍贵的,是内心那份不变的守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