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设‘临江县’,为建置肇始,隶属‘益州’之‘巴郡’,因与长江为邻而得名,治所在现今城区。<br> “东周”(战国中期)的‘巴蔓子’为‘巴国(建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将军,以许诺三座城池为代价,借“楚军”平息内乱。事平后,他深知身为人臣,私下“割城”是不忠,但不履行承诺则无信,于是“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自刎留城”传颂至今。“东汉”末年的武将‘严颜’镇守‘江州’,战败后被俘,对‘张飞’说:“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从而引出一段“义释”佳话。<br> 他们是“临江”人,唐贞观八年(634年),因其忠信两全的事迹,改‘临州’为‘忠州’,该县仍属之。明洪武年间,州县合一并入‘忠州’;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忠州’改置‘忠县’,隶属‘川东道’(后为东川道)。唐永泰元年(765年),‘杜甫’途经时写道:“忠州三峡内,井邑聚云根。小市常争米,孤城早闭门。” 长江转过“U”湾,便见江心岛。南宋淳祐二年(1242年)为抵御蒙古军队,州治移于岛上。南宋宝祐二年(1254年),‘赵昀’(理宗)的侄子‘赵禥’被封为“忠王”,建官邸于此处,始筑城墙。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赵禥’(度宗)登基,以其潜邸升州为‘咸淳府’,府治未变,领“垫江、豐都”等五县,始名“皇华城”。<br> 古城残墙犹存,它是当时唯一的孤岛型城防体系,终毁于兵燹。清乾隆二十三年(1762年),‘王尔鉴’(忠州知州)写下《皇华城》:“闻说迁州处,皇华尚有城;当年资战守,此日见樵耕;四面江滩合,一洲烟树横;颓垣犹断续,斜日映波明。”考古已发现城门、城墙、衙署、校场、墩台等历史遗迹,出土文物涵盖陶瓷器、铁兵器,以及世界最早的爆炸性铁雷,如今重点修复了陶家嘴城门遗址墙段。<br> 唐元和十三年(818年)至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白居易’谪任“忠州刺史”(中下等地级市),“一只兰船当驿路,百层石磴上州门”,感叹“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他鼓励农桑,合理均赋,省事宽刑,开山修路,植树种花,勤政为民,“种杏裁桃拟待花”。 明崇祯三年(1630年)‘马易从’任“忠州知州”,期间修建了背山面江的“白公祠”,“遗泽被山川万民长忆贤刺史,宏篇映日月百世同仰大诗人。”现在主体大部分是清代至近代(山门)重修。 与洛阳(香山)“白园”齐名,同为纪念“诗王”的祠庙。 他从“更无平地堪行处,虚受朱轮五马恩”,到“每看阙下丹青树,不忘天边锦绣林。”“莲池”为清道光十年(1830年)建。 ‘忠县’堪称中国“汉阙”之乡,“丁房阙(一对)”始建于东汉晚期,是已发现中最高的“双檐汉阙”,后世修缮后高约8米。 因“三峡”工程,它们作为全国重点文物,相继迁至这里。 “无铭阙”(俗称宝塔子)原是墓前阙,始建于东汉,基础粗壮而稳重。它高5.44米,四方阔8米,共有九层,由不同形状的石料相互攀附、叠砌而成,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重檐仿木单出阙。 正面雕有一只似龙非龙,似虎非虎的怪兽,其上有方、栏额、斗拱等匹配成阙身、阙檐、阙盖。阙身上刻有怪兽、力士等纹饰。<br> “忠县汉阙”形制完整、雕刻精美,被誉为“石质汉书”,属现存最早的地表建筑遗存之一,而“乌杨阙”在“三峡博物馆”。<br><br><br>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23点29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