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午,我们途经大唐故都西安,在此只能停留大半天时间,因为已经买好晚8点返回南京的火车票了。<div> 在火车站附近,看到了一座很奇特的宫殿式建筑,当时也没想是什么,便随手拍了下来。现在要作美篇了,才想起来给它验明正身。恰巧屋檐下有块竖匾,上面写着“丹凤门”三个大字。根据这个线索,查到这是大明宫的南门。大明宫,曾是大唐盛世辉煌的皇宫啊!</div> <p class="ql-block"> 已是中午,亟待解决肚子饿问题。静秀提议吃西安特有的biángbiáng面,我们就近找了家饭店,正好有。</p><p class="ql-block"> biáng字在电脑上打不出来,只能以拼音代替。饭店的招牌上倒是有此字,结构非常复杂,我在网上还查到了口诀呢:</p><p class="ql-block"> 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 </p><p class="ql-block">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 </p><p class="ql-block"> 左一扭,右一扭;</p><p class="ql-block"> 东一长,西一长。</p><p class="ql-block"> 中间夹个马大王。</p><p class="ql-block"> 心字底,月字旁,</p><p class="ql-block"> 留个勾勾挂麻糖,</p><p class="ql-block"> 坐个车车逛咸阳。</p><p class="ql-block"> 对照招牌上的字,再细细想想,能明白吧!</p> <div> 坐在店里看着老板操作。他首先取出事先做好的一条面块,两手一边抻拉,一边用力掼在案子上,发出biangbiang-biangbiang有节奏的响声。面块很快便被拉成了面条,越拉越长,越拉越细,越拉越薄。</div><div> 我问老板:为什么叫“biángbiáng面”呢?老板说:“掼面发出的声音“biángbiángbiáng”嘛!”</div> <p class="ql-block"> 吃完biángbiáng面,我们在周围兜兜转转,感觉到底是大唐故都,唐文化元素渗透到方方面面,连个卖菜的地方,都弥漫着古色古香古韵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这是对面街头的建筑,规模宏大,很有气派,而且既现代又古典。</p> <p class="ql-block"> 路边广场,还是迎接蛇年春节的布置。将近半年过去了,仍然是崭新的面貌,感觉年味儿尚存,余韵悠长。</p> 这一个个圆筒形的建筑是什么?不会是类似华表的造型吧。上面的浮雕有花卉,有人物,肯定有寓意,只是我们不懂罢了。 这四角梯形建筑又是什么东东呢?仔细观看,凹陷处的浮雕都是佛教人物,基本上都是盘腿打坐,偶尔也有站立的。 这张图能看到两面,站立者多些,也都是佛门里的人物。 这是一处牌楼,石头匾额上的四个字为“慈恩祖庭”。是现代版的大唐遗迹吧。从牌楼的门空里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大雁塔。开始我不理解“慈恩祖庭”为何意,后想到大雁塔即在大慈恩寺内,大慈恩寺会不会就是“慈恩祖庭”?<div><div> 从这里进去,便是大唐不夜城的步行街。</div></div> 先见到的是水池里刻着又像行书又像草书的半球形,想辨认什么内容,可惜没那个本事。 <p class="ql-block"> 这半球上的字依然认不得。望字兴叹哪!</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白醉酒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李白生逢大唐盛世,有幸遇到贺知章这样爱才惜才的宰相,又有唐玄宗这样具有音乐素养且爱好诗歌的皇帝对他的宽容,才能够演绎出“国舅脱靴、贵妃研墨”如此荒诞的故事。风流潇洒、狂傲不羁,“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仙李太白呀,正“举杯邀明月”呢!</p> <p class="ql-block"> 这位是谁呢?瘦骨嶙峋,长衫稀松,愁眉紧锁,还一手挥毫。该不是饱经战乱之痛、以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苦吟诗圣杜甫吧!</p> 这是一块张着嘴巴的大鱼头石,上面镌刻着草书,是不是杜甫的某首诗?可惜我一字不识。 这又是哪一位长衫君子?面色严峻,右手紧握,要说什么? 这位老翁手里捧着盖碗,但那架势不像是喝茶,倒像是表演才艺。从衣着打扮来看,似乎是短衣帮的普通劳动者。 <p class="ql-block"> 这两尊黑色的塑像,一位静坐沉思,一位好似要干仗的架势。他左手拿的是錾子,右手拿的是锤子,石匠吗?也好理解,石栏上的浮雕或许就是这位工匠师傅一錾一锤精雕细刻出来的呢!</p><p class="ql-block"> 穿唐装的小姑娘坐在一边在看手机,一幅古典美艳与现代时尚有机结合的有趣画面!</p> 这组铜塑不知是什么典故。只见老爷爷眉开眼笑,拿着糕点招呼行跪拜礼的孩童。一旁站着的是孩子母亲吗? <p class="ql-block"> 两个光脊梁的汉子在摔跤呢,背上与胳膊上的肌肉暴起,那种拼命的样子,像是殊死搏斗。一边的裁判在为他们鼓劲儿。那个年代,不知有没有“加油”这样的说辞?</p> 街头乐队:打快板的,吹箫(或是竖笛)的,还有一位吹的是什么呀?排箫?不对,排箫有长短次序,而这位乐师吹的是长短一样齐的管乐器。这仨人好像是西域大胡子,戴的帽子也很特别。 这是街头艺人在表演皮影戏。茅导乐不可支的样子,也准备加入吗?<div> 我只是在电视上见过皮影戏,从未去过现场。另外,我还以为皮影戏是大唐王朝的专利,结果到百度百科里查了一下,情况竟是这样的:</div><div>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div> 这组铜塑反映的是街头游医问诊的情形,一边的幡旗上写着“悬壶济世,妙手回春”。望闻问切,这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医者仁心,一边搭脉,一边认真地倾听病人诉说病情。病人拍着自己的胸口,面色沉重,仿佛在说:“我这里不舒服。”<div> 瞧茅导也一副认真的样子,想帮助诊断吗?</div> 我们来到了大慈恩寺。它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已有1350余年历史。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玄奘法师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大慈恩寺由此成为唯识宗祖庭。<div> 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国内外佛教界的重视。<div> 大慈恩寺坐北朝南,有着一般佛寺都具有的大雄宝殿,后面矗立着高高的大雁塔。</div></div> 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实际上就是座藏经楼。当年,玄奘法师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底层四面皆有石门。<br>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div> 茅导腿脚利索,进了大雁塔,蹭蹭往上爬了好几层。我只能站在底层,望塔兴叹了。</div> <p class="ql-block"> 上不了塔,就在外面拍摄下与塔同框的照片也行,总归能证明来过此地了。海伟的心态超好!</p> 静秀拍照挺有范儿的,而且精气神儿也挺足的。 <p class="ql-block"> 小妹妹的神态还算自然。可能是我家父系的基因有不足之处,遗传到我们身上,姊妹几个都是小矮个儿,如能像静秀那样的高海拔该多好哇!</p> 香炉东边的是钟楼,灰墙灰瓦,朴实无华,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更显其本色风貌。 大钟是铜铸的,悬挂在高高的屋梁上。这钟是原物吗?可能是后世的仿制品吧! 与钟楼相对的西边有鼓楼,里面的木架上放着一面大鼓。<div><div> 突然想到“晨钟暮鼓”的成语。该成语源自佛教,寺院早晚鸣钟击鼓的仪轨:清晨先鸣钟后击鼓,傍晚反之。</div><div> 如此看来,唐诗人张继《枫桥夜泊》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就值得推敲了。</div><div>为了慎重起见,我到网上查了,解释“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div><div> 张继的诗没错,只是夜半钟声的境遇有点儿凄凄惨惨戚戚,张继是在逃难途中,“江枫渔火对愁眠”呢!</div></div> 在大慈恩寺里,还有个小院儿。外墙上写的“法门领袖”是指玄奘法师吧,里面的建筑为玄奘三藏院。想起来了,玄奘法师又叫唐三藏。我们没进到院子里去,因为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看大雁塔。 寺的东西两边都有禅房,我们没有光顾。院里树荫下,又见着一位身着唐装的小姑娘,也是捧着手机看。在佛门净地,看佛教历史,还是查阅大慈恩寺与大雁塔的由来?<div> 佛教是东汉时期由天竺(古印度)传入我国的,唐朝是个空前发展时期。玄奘法师西天取经,把汉传佛教带向辉煌,大慈恩寺作为“唯识宗”的祖庭,更是功不可没。</div> 正好遇到一队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来此参观。树荫下,老师给这些孩子介绍盛唐历史及大恩寺与大雁塔的由来。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大多数学生聚精会神听讲,也有极个别人“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div> 同一个班级,为什么有的同学成绩拔尖,有的同学老挂红灯?原因就在这里呢: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div> 出了大慈恩寺,我们来到了玄奘广场。<div> 蓝蓝的天空之下,大雁塔巍然挺立,玄奘法师站在高高的台上,一手抚胸,一手执禅杖,慈善的面孔,笑看众生。<br><div> 又有身着唐装的姑娘在此炫美。不管她们,茅导虔诚地作合十印,对玄奘法师表示尊崇与敬意。</div></div> 静秀也心怀崇敬地作合十印,全然不受仿大唐丽人的影响。 在大雁塔下、玄奘法师旁,与仿大唐美女同框,也乐在其中。 又是着唐装的,一家几口呢!时尚吗?美吗?唐装色彩鲜艳,穿在身上确实十分俏丽。年轻人这样可以,大妈、老妇恐怕就不行了,那要成老妖精吶! <p class="ql-block"> 下一个目标是钟楼与鼓楼。钟楼与鼓楼隔空相望,我们先到的钟楼。</p><p class="ql-block">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中国现存钟楼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p><p class="ql-block"> 据传,朱元璋为保大明王朝的千秋基业,相中了长安这块风水宝地,并动了迁都的念头,于是,提前修建了钟楼与鼓楼。计划赶不上变化呀,后来他儿子明成祖朱棣将都城迁到北京去了。</p><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从外观上看,钟楼十分美丽,红色的廊柱耀眼夺目,绿色的琉璃瓦顶熠熠闪光,一层层叠加上去,很有视觉冲击力。进入到钟楼里面,需要往上爬,可惜我没能力登高,只好在底层四周转转。没有见到钟,可能是挂在高处吧。</p> <p class="ql-block"> 鼓楼也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在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古代建筑,在中国鼓楼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是同类建筑之冠。</p><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到鼓楼跟前,就从钟楼这边远远望去, 能看到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白白的半月形,那就是大鼓。较之于钟楼,鼓楼十分古朴素雅,基本上是灰色调,更显得古色古香,恬然淡定。</p> 钟楼附近的街道。好繁忙的交通,一色的小车,川流不息。这种现象倒是各大城市都有,算不算中国特色?中国人口众多,车自然就多啰! <p class="ql-block"> 大唐故都半日游到此结束,我们得往火车站方向去了。</p><p class="ql-block"> 回眸这座原称长安、现叫西安的大唐故都,着实不简单。在3100多年的建城史中,就有1100多年的国都史,是中国六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古丝绸之路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作为大唐帝国都城的长安,其最兴盛时期,诗人王维曾写诗赞道:</p><p class="ql-block"> “九天阊阖开宫殿,</p><p class="ql-block"> 万国衣冠拜冕旒。”</p><p class="ql-block">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西安市为“世界历史名城”,与世界著名的罗马、雅典、开罗等古城齐名。</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辉煌只属于过去,虽然如今提起,还令人津津乐道,不能忘怀,但最重要的是创造今日及未来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我们期待更加辉煌的大唐故都!</p> <p class="ql-block"> 说明:部分内容援引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