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对许地山的散文《落花生》进行详细的课文赏析。</p><p class="ql-block">《落花生》是一篇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哲理深刻的现代散文精品。其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p><p class="ql-block">一、主题思想:朴实无华,内蕴光华</p><p class="ql-block">文章的核心主题是借物喻人,通过花生的特性,阐发一种不慕虚名、默默奉献、务实有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p><p class="ql-block">1. “有用” vs “体面”: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并非贬低后者,而是为了突出花生内在的实用性与外在的谦卑之间的巨大反差。他教导孩子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表是否光鲜亮丽(“讲体面”),而在于是否对社会和他人“有用”。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眼光、追求本质价值的深刻智慧。</p><p class="ql-block">2. 谦逊与内敛:花生“矮矮地长在地上”,“果实埋在地里”,不张扬,不炫耀,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象征着一种深沉、内敛、扎实的品格。真正有内涵和本事的人,往往不事声张,他们的价值需要深入接触和了解才能发现。</p><p class="ql-block">3. 普世的价值:正如“我”所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这赋予了花生一种平民性和普惠性。文章的价值观不是精英主义的,它倡导的是一种对普通人普遍适用的美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无论地位高低,无论是否被聚光灯照耀。</p><p class="ql-block">二、艺术特色:平淡见奇,构思精巧</p><p class="ql-block">1. 叙事结构,自然流畅:文章采用回忆性叙事的结构,以一次家庭聚会——“收获节”为线索,从种花生、收花生到吃花生、议花生,层层推进,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引出人生哲理。整个过程自然亲切,毫无说教之感,让道理在生活场景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2. 对话描写,凸显主旨:文章的主体部分由家庭对话构成。通过姐姐、哥哥、“我”和父亲之间的一问一答,逐步深入地揭示了花生的好处。父亲的发言是点睛之笔,将讨论从“食物的好处”提升到“做人的道理”的哲学高度。这种写法让说理变得生动可感。</p><p class="ql-block">3. 对比手法,鲜明突出: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是全文最精彩的修辞手法。这一对比极其形象地凸显了花生“朴实无华,内在有用”的独特品格,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4. 语言风格,质朴平实:许地山的语言简洁明了,清新自然,毫无雕琢之感。如“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我们争着答应:‘爱!’”等语句,完全是口语化的叙述,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童真趣味,与文章所歌颂的“朴实”风格高度统一。</p><p class="ql-block">三、人物形象:言传身教,家风淳朴</p><p class="ql-block">1. 父亲:一位善於引导的智者。他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提问和对比,启发孩子们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他的话不多,但句句切中要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慈爱而威严、重言传身教的父亲形象。</p><p class="ql-block">2. 母亲:一位勤劳智慧的安排者。是她提议种花生、办收获节,并将花生做成各种食品,创造了这次富有教育意义的家庭活动。她是这个温馨家庭氛围的营造者。</p><p class="ql-block">3. 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参与劳动(种花生),并能积极思考。尤其是“我”,最终能提炼出“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核心观点,显示了家庭教育的成功。</p><p class="ql-block">四、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p><p class="ql-block">《落花生》所倡导的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一个追求颜值、流量和快速成功的时代,文章如同一股清流,提醒人们:</p><p class="ql-block">· 重视内在修养与真才实学,而非过度追求外在的浮华。</p><p class="ql-block">· 赞美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他们就像“落花生”一样,是社会坚实可靠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的言行和引导,对子女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落花生》是一篇“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典范。它通过一件极其平常的生活小事,挖掘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其艺术魅力在于用最朴素的语言和形式,表达了最本真、最珍贵的价值观念。它不仅是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思考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