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旧忆 四国电影

剑深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童年的夏夜,黑白电视机摆在院里,天线转三圈才能勉强调出人影,却足够让一群孩子屏气凝神。那时的外国电影,像四枚味道迥异的糖,藏在记忆的罐子里,一尝还是旧日滋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朝鲜电影是罐里最催泪的那颗。《卖花姑娘》的旋律一响起,母亲手里的针线就慢了,银幕上姑娘捧着花在寒风里走,台下的抽泣声比台词还密。明明结尾总有暖光——失散的亲人相拥,田里的稻穗弯了腰,可眼泪还是忍不住落,像春雨打在窗纸上,又软又沉。哭完了心里却亮堂,仿佛跟着主角熬过了苦,揣着点希望入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越南电影则是另一番模样,满屏都是飞机大炮的轰鸣。《南方来信》里的丛林总在晃动,战士们猫着腰穿行,枪林弹雨里藏着家国的重量。我们这些孩子看不懂太多深意,只记得镜头里的稻田和竹楼,还有战士们举起枪时坚毅的眼神。散场后总爱模仿电影里的模样,用木棍当枪,在巷子里跑着喊“冲啊”,把银幕里的热血,撒在夏日的阳光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罗马尼亚电影带点朦胧的甜。《多瑙河之波》里的男女主角站在船头,风拂过头发,没有太多台词,只是轻轻靠在一起。那时的我们还不懂“浪漫”二字,只觉得画面真好看,多瑙河的水像撒了碎银,连空气都好像软了几分。大人们看的时候会悄悄叹气,我们却只顾着数银幕里的船,盼着故事能一直停在那个温柔的瞬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里的情节总像绕着弯子,人物的对话要琢磨半天,镜头切来切去,有时刚看懂一点,又跳到了新的场景。我们凑在电视机前小声讨论:“她为什么要跑?”“这个叔叔是好人吗?”答案没找到,电影却结束了,留下满脑子的问号,倒也成了乐趣——第二天上学,还能和同学对着这些问号争得面红耳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银幕早没了当年的黑白,电影的选择也多到看不过来,可偶尔想起那些夜晚,还是会念起这四国电影的模样。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片,却像旧相册里的照片,带着烟火气和人情味,藏着一代人最朴素的快乐与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