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看看】(255)在上图东馆看《再想魯迅——,刘春杰版画作品与鲁迅作品文献展》

老童

<p class="ql-block">在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的阅读推广区,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小型展览《再想鲁迅》。主办单位是上海图书馆和南京书画院。</p><p class="ql-block">展览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南京书画院院长刘春杰创作的“私想鲁迅”系列木刻版画,二是鲁迅作品文献展。</p> <p class="ql-block">展览的前言值得一读。复制在下面。</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太熟悉鲁迅了。我们从语文课上认识他,于历史书中了解他,在人生的某一时刻,耳边还会猛地想起他振聋发聩的一句箴言,并心有戚戚焉。 </p><p class="ql-block">关于他的艺术作品数不胜数,描绘他的版画更是数以万计,鲁迅的一生似乎与木刻版画有着不解之缘,在刘春杰看来,鲁迅也与木刻有着相似的特征--坚硬且黑白分明。在“私想鲁迅”这个系列中,刘春杰带着他的思想进入了鲁迅的世界。 </p><p class="ql-block">在这些作品中,鲁迅的符号外衣层层褪去,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鲁迅。<b>刘春杰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重新构建了一个从神坛上走下来的“人”,他把鲁迅放回到邻居中间,让他回归朴实与平凡,唯有这般,才能接近他。</b> </p><p class="ql-block">“走近老人,不仅仅为了致敬,更想与他谈笑盘桓,一起面对他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还怕自己因无知而迷失方向,屏蔽了信仰, 更怕老人孤独、落寞和痛苦。” </p><p class="ql-block"><b>一个可以被长久铭记的人,多少是因为他总可以和当下发生某种联系。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鲁迅。本次展览,我们邀请您通过木刻与书籍,再次认识鲁迅,走近鲁迅,寻找自己的鲁迅新词汇。</b></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一面由60余块木刻原版拼成的“鲁迅墙”首先冲击着读者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与常见的严肃肖像不同,刘春杰刻刀下的鲁迅呈现出丰富的表情。</p><p class="ql-block">木板上除了肖像还刻了许多字,这些字可以理解为是刘春杰对鲁迅的“私语”,也可以说是个人化的解读视角。</p> <p class="ql-block">刻字:“做名人连笑的权利都没有了,一定不是这个幽默小老头的本意”。</p> <p class="ql-block">除刘春杰的版画作品外,展览还设了“这句话鲁迅真说过”主题文献展区以及新兴木刻运动特色展区。</p> <p class="ql-block">新兴木刻运动特色展区: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鲁迅在童年获得美术启蒙。</p> <p class="ql-block">鲁迅描摹的土偶像图。</p> <p class="ql-block">展览专题书架:“鲁迅童年美术启蒙读物” 。</p> <p class="ql-block">鲁迅曾着力于引进西方版画。</p><p class="ql-block">鲁迅的一生共介绍了近五十位国外的版画家,这些版画家来自于20世纪版画艺术的不同流派,其中德国现实主义和俄苏写实的版画家占绝大多数。鲁迅多次向中国的读者介绍他们的作品和生平,不遗余力地引进和推介西方创作版画,让西方版画成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启蒙。</p> <p class="ql-block">培育中国木刻青年。</p><p class="ql-block">鲁迅在文坛上的声望令许多文艺青年敬仰,随着左翼作家联盟、左翼美术家联盟的相继成立和开展活动,鲁迅也感受到青年们对追求进步文艺的渴望。当时国内的美术学校不设版画这门课,鲁迅得知后非常焦急,于是在1931年8月 17 日至22日,邀请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的弟弟内山嘉吉来授课,举办了暑期木刻讲习班。鲁迅本人亲自担任翻译,并拿出珍藏的木刻原拓作为教材。<b>这次讲习班培养了第一批中国新兴木刻家,洒下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火种。因此,1931年后来被认为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元年,8月17日往往作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纪念日。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鲁迅不会木刻,自谦不懂木刻,但对木刻版画的鉴赏水平却比一般的木刻家更高。许多木刻青年,不论与鲁迅熟识还是素味平生,每有新作,都寄请鲁迅指导或推荐发表,所以鲁迅成了新兴木刻萌芽期青年木刻家版画最大的收藏家。 1934年8月,为了回顾总结这段时期中国版画的历程,鲁迅自费编印出版了中国新兴木刻的第一本选集-《木刻纪程·壹》。</p> <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2日到8日,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尽管鲁迅那时已是病魔缠身,但他不顾家人劝阻,在8日展览最后一天前往展览现场,仔细观看每一件展品,评价这回“自然比前进步了”(注:陈烟桥著《回忆鲁迅的美术活动》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版第139 页,“最后一次的会见-回忆鲁迅先生”)并告诫青年木刻家们:“刻木刻最要紧的是素描基础打得好!…"(注:陈超南、陈历幸著《与中华民族共同着生命的艺术家:陈烟桥传》中西书局2015年版,第120页) 。</p><p class="ql-block">那天,鲁迅谈兴很浓,与青年交谈达3小时之久,这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先驱与木刻青年们的最后一次欢聚,动人的场面被著名摄影师沙飞当场拍下,11天以后,鲁迅逝世。</p> <p class="ql-block">每一代人、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鲁迅。</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再想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