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陕甘宁之下寺湾篇

贝博纳

<p class="ql-block">  下午两点半,我们从子长县城南下进入延川县境,沿途参观了红二十五军与西北红军的会师地永坪镇和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北京知青下乡插队旧址,于四点多到达延安市。</p><p class="ql-block"> 当晚,我们在延安品尝了陕北著名的一种传统小吃——子长煎饼。其实在子长,满大街都是煎饼店,只是我们没有时间光顾。子长煎饼的原料是荞麦面,加水调成稀糊状,然后在铁鏊上摊烙而成。成形后薄如蝉翼,银白透亮。食用时卷入各种肉类或蔬菜、豆腐等不同馅料,再配上陈醋、蒜汁、辣椒油、芝麻酱等蘸料,一口下去味道超赞。</p> <p class="ql-block">⏸延安清凉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  延安是红色圣地,革命遗址旧居遍布全境。可是像枣园、王家坪、杨家岭、延安革命纪念馆等一些大的景点我们都去过,而且不止一次去过。所以,我们选择参观了大家都没去过的三个景点:清凉山、凤凰山革命旧址和杜公祠。</p> <p class="ql-block">⏸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p> <p class="ql-block">  结束在延安市区的参观,我们前往甘泉县下寺湾。说实话,这次陕甘宁之行,绝大部分地方对我来说都是熟门熟路,唯独下寺湾没到过。</p><p class="ql-block"> 延安距离下寺湾大约六十多公里,进入甘志路,基本是沿北洛河向西行驶。此洛河非河南洛阳之洛河。北洛河也称洛河,为渭河一级支流、黄河二级支流。发源于陕西定边县的草梁山,自西北流向东南,河长六百八十公里,全都位于陕西境内。当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就是沿北洛河南下,从吴起到达下寺湾的。</p> <p class="ql-block">⏸下寺湾革命旧址</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陕北吴起镇。然而,这块落脚地并不稳固。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党中央和毛主席开始了一年多的转战之旅。</p><p class="ql-block"> 10月30日,党中央随陕甘支队离开吴起镇,前往陕甘边苏维埃政府驻地——甘泉县下寺湾,与在那一带的红十五军团会合。甘泉县是延安的南大门,人口不足十万。下寺湾是甘泉县的一个小镇,过去属安塞县(今延安市安塞区),1935年11月划归甘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1月2日,党中央机关及中央领导人抵达下寺湾村。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人和陕甘支队官兵受到了边区政府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夹道欢迎。次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在下寺湾听取了中共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红十五军团政委程子华关于陕甘边区根据地和红军现状的汇报。随即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红军行动方针和中央组织机构设置,以及陕北肃反扩大化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p> <p class="ql-block">  鉴于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已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为统一组织、加强力量、协调各方面关系,会议决定中央对外名义使用西北中央局,由张闻天任书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由秦邦宪任主席,下设财政部、粮食部、土地部、国民经济部、教育部、司法部、工农监察部、劳动部;撤销中共陕甘晋省委,对陕甘根据地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以甘泉下寺湾为界,以南设为陕甘省,以北设为陕北省,并设三边、神府、关中三个特区。</p> <p class="ql-block">⏸下寺湾会议会址</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革命史上,除了刚成立的西北军委外,还曾经存在过两个西北军委,即1932年12月在川陕苏区成立的以张国焘为主席的西北军委,以及1935年2月在陕甘苏区成立的先后以谢子长、刘志丹、聂洪钧为主席的西北军委。应该说,在下寺湾成立的西北军委,实际上就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毛泽东自己也始终认为,下寺湾会议之后,他所担任的职务是中央军委主席。在1945年4月填写中共七大代表登记表时,他在职务一栏里写道:1935年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其实,在召开下寺湾会议的时候,毛泽东还不知道,或者说不明确知道,张国焘在川西卓木雕已经成立了一个“临时中央”,并且任命自己为“军委主席”了。</p> <p class="ql-block">⏸张闻天旧居</p> <p class="ql-block">  会议决定撤销陕甘晋省委领导的西北军事委员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军委)。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同时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由彭德怀兼任司令员、毛泽东兼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委;红十五军团仍由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此时,红一方面军总兵力约一万六千余人。而在一年前,红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的时候,兵力为八万六千余人。</p> <p class="ql-block">⏸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旧居</p> <p class="ql-block">  11月5日,中央领导同志兵分两路离开下寺湾。一路由张闻天、秦邦宪等率党中央机关等非战斗单位北上,去陕甘晋省委所在地瓦窑堡,开展筹粮、扩红、制止肃反、筹备新的党中央首府等工作;另一路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军团南下,前往甘泉县道镇附近的象鼻子湾,与红十五军团会合,安排部署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  针对陕北错误肃反问题,毛泽东在吴起镇会见保安游击队负责人时,已得悉陕北肃反扩大化,当即下令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并派王首道等三人火速前往瓦窑堡,传达中央指示,接管西北保卫局,叫停肃反。中央到了下寺湾后,在听取陕甘晋省委和西北军委领导人的汇报后,毛泽东等当即表示,陕北肃反搞错了,要立即纠正。决定成立以董必武为主任的五人常务委员会,审查陕北错误肃反事件。毛泽东给审查组的人说:杀人不像割韭菜,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如果杀错了,杀了革命的同志,那就是犯罪行为。</p><p class="ql-block"> 11月7日,刘志丹等十八名陕甘根据地和红军领导人,终于走出牢门,重见了太阳。26日,中央组织部在瓦窑堡召开了平反大会。大会由张闻天主持,宣布刘志丹、高岗、习仲勋、杨琪、杨森等人无罪,立即释放,分配工作。在刘志丹等人被释放之后,数百名蒙冤被捕的幸存者相继从牢房里走出来。至此,陕甘根据地执行王明“左”倾路线下的错误肃反终于结束。党中央、毛泽东力挽狂澜,及时挽救了陕甘根据地和红军。许多经历过肃反的同志,每当回忆起那段腥风血雨的阴暗日子,仍然心有余悸。从牢房里有幸获得余生的习仲勋,在追忆往昔时感慨道:如果党中央、毛主席晚来四天,我们这批人就被活埋了。</p> <p class="ql-block">  下寺湾革命旧址毗邻甘志公路,刚刚修葺一新,是1935年11月2日至5日党中央机关短暂驻地。旧址原为村民白云德家,分前后两院,前院为三明两暗的石窑洞,过道中间两侧各有一间住的是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东侧为中央政治局会议会址,西侧为张闻天旧居。后院有两孔石窑洞,右边一孔为毛泽东旧居。</p> <p class="ql-block">  党中央到达下寺湾时,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正在前线部署攻打张村驿。当得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到达甘泉县道镇象鼻子湾军团司令部时,这位窑工出身的红军高级将领,心情非常激动,立即翻山越岭一百三十多里,快马加鞭赶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徐海东和毛泽东是初次见面,略显拘谨。他向毛泽东汇报了红二十五军长征到陕北,与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以及取得劳山、榆林桥战役胜利的情况。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陕甘红军和红二十五军开辟根据地的历史功绩,并询问前方战况。徐海东详细汇报了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计划。谈话结束后,徐海东返回前线,毛泽东特意送给他们一部电台。</p> <p class="ql-block">  徐海东回到前线,立即向全体官兵传达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已到达军团部的消息,红七十八师的官兵们士气高昂,纷纷表示:打下张村驿,迎接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张村驿是富县的一个镇,位于甘泉县南面。当时是几个地方民团的据点,虽然兵力不多,但都由当地土顽武装组成,储藏了大量粮食和物质,凭借高墙壁垒,不时出动骚扰,对红军行动妨碍极大。在中央红军还未到下寺湾时,红十五军团就决定由徐海东率红七十八师南下,拿下这个据点,肃清顽匪,解决部队物质供应问题,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11月6日,红七十八师发起总攻,战士们奋勇爬上两丈多高的围墙,进入镇内,经过激烈的战斗,全歼守敌,成功占领了重镇张村驿。</p> <p class="ql-block">⏸甘泉县道镇象鼻子湾村</p> <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后,红十五军团主力北返,到达象鼻子湾与红一军团胜利会师。会师那天,象鼻子湾的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但每个红军官兵心里都是热乎乎的,如同久别相逢的亲人一般。</p><p class="ql-block"> 两军会师之后,部队整编为红一方面军。中央先后派出一批军政干部到十五军团工作,加强十五军团的各级领导。十五军团则全力帮助红一军团解决物质上的困难。他们从每个连队抽出三挺机枪和其它枪支弹药,还有衣服、药品等送给红一军团。并将劳山、榆林桥战斗中入伍的新兵全部充实给了红一军团。11月20日至26日,红一方面军发动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一个奠基礼。</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1月26日,我们考察直罗镇战役时,曾路经象鼻子湾。象鼻子湾是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在村口的小树林里立着两块碑。右侧碑上写着“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会师地遗址 陕西省人民政府2018年7月3日公布 甘泉县人民政府2019年3月25日立”。左侧碑上注明:毛泽东雪地讲话旧址简介。从简易的石碑上可以看出,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的会师地是在甘泉县象鼻子湾村,而不是吴起镇。也是在这里,毛泽东冒着大雪,为即将打响的直罗镇战役作动员。毛泽东告诉大家,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宣告结束。现在革命已处于高潮,而不是低潮,大家要加强团结,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任务。</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村口一农家中,看到当年毛泽东住过的土窑洞,窑洞已经坍塌。当时那户人家的男主人还对我们说,也没人把窑修一修,那可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雪地讲话油画</p> <p class="ql-block">  在甘泉还流传着一个真实故事。中央红军刚到陕北,经费十分紧张。此时,陕北已进入寒冬,数千红军面临饥寒问题。一些战士还穿着夏天的单衣单裤,难以抵御黄土高原刺骨的西北风。于是,毛泽东就给徐海东写信,要求借两千五百元钱,以解燃眉之急。徐海东找来供给部长查国桢,查国桢为难地说:军团长,我们现在全部家底只有七千元。徐海东果断地说:中央红军刚到,困难比我们多。我们要勒紧裤带,多为中央红军解决困难。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军团留下两千元,其余五千元全部送给中央。解囊相助,雪中送炭,让中央红军后勤部的同志当场热泪盈眶。</p> <p class="ql-block">⏸1935年,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部分领导干部合影。左起:王首道、罗瑞卿、杨尚昆、程子华、聂荣臻、陈光、徐海东、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大将徐海东</p> <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后,毛主席对这件事还念念不忘。他在一次干部大会上深情地说:中央红军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是徐海东同志借的五千元钱,帮了革命的大忙。徐海东的高尚品格深得毛主席的赞赏,称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p><p class="ql-block"> 徐海东因病缺席了整个解放战争,但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仍被授予开国大将,而且排名第二,仅次于粟裕,足见他在党内的特殊贡献和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