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辽构低调的兄长 阁院寺文殊殿

心甜

<p class="ql-block">在太行山东麓,河北省涞源县县城,一条寻常街巷的深处,藏着一座古老的神秘寺院。它长年四门紧闭,拒人千里,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低调得连当地人都常常忽略其之存在。</p> <p class="ql-block">越过院墙,能看到优雅的屋顶和苍劲的古松,散发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古朴气息。</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近乎神迹的存在,一座被誉为“八大辽构”之首的千年古刹,阁院寺。</p> <p class="ql-block">“八大辽构”,是指中外古建学者,通过细致考察和严谨测绘,陆续发现的八座辽代木构建筑。这八座建筑奇迹,以易朽的土木为躯,历千年风雨洗礼,挺立依然,成为华夏文明的珍贵见证。</p> <p class="ql-block">根据营造的先后顺序,它们分别是:河北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天津蓟州独乐寺观音阁和山门、辽宁义县奉国寺大雄殿、河北高碑店开善寺大雄宝殿、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山西应县释迦木塔和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涞源的阁院寺为“汉创建,唐重修”,而其文殊殿则重建于辽应历十六年(966年)。无论按始建年代,还是按重建时间,在辽构八兄弟中都是妥妥的兄长。</p> <p class="ql-block">重建于966年的文殊殿,比二弟独乐寺观音阁年长18岁,距今已有1059年的历史了。966年,大辽已建国50年,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也有28年了,而阁院寺正在这割让的范围内,此时南方的赵匡胤黄袍加身才不过6年。</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处偏僻,文殊殿虽年纪最长,却是最后被发现的那一座。1979年,古建专家莫宗江亲自带队,对阁院寺文殊殿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最终才验明正身,补上八大辽构最后一块拼图。</p> <p class="ql-block">阁院寺自1996年被确定为文保单位后,就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我是今年三月份去的,依然没有对外开放。越是神秘越是诱惑,遂从正在维修的古城墙翻墙而入。看门人善解人意,允我参观二十分钟,虽未能登堂入室,但与古刹相对而视已属幸运。</p> <p class="ql-block">阁院寺在县城西边,其西院墙就是明代涞源古城的老城墙。寺院的主要建筑有三处,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天王殿、文殊殿和藏经楼。</p> <p class="ql-block">最前是天王殿,兼作山门,面阔和进深都为三间,建于明成化年间,清康熙时重修。现在大门紧闭,殿内空空如也,内中陈设都毁于文革时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为藏经楼,也叫“后楼”,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时重修。现在谢绝参观,内中陈设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院子正中的文殊殿是阁院寺的主体建筑,也是阁院寺的灵魂所在。这座八大辽构最年长的大殿,身居僻寺,远隔红尘,静默无言,深藏不露。</p> <p class="ql-block">大殿坐落在半米多高的月台中心,四周矮墙环绕,低调内敛,孤高淡泊。契丹人的寺院大都坐西面东,而阁院寺却坐北朝南,应该这里早有唐代殿宇存在,辽代重建时直接顺承了先前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月台之上,两棵古松一荣一枯,分立左右,荣树枝叶繁茂,枯树躯干虬曲,形成鲜明反差。这两颗古松,似岁月的见证者,在岁岁年年的更替中,衬托出古殿的沉稳与恒久。</p> <p class="ql-block">大殿东西各有一通石碑和一座石经幢。东侧的经幢,刻于唐咸通八年(867年),记载唐代重修事宜,由此可见,文殊殿确实是建于唐代遗址之上。</p><p class="ql-block">石碑是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阁院寺并金粧施材善人”碑。</p> <p class="ql-block">西侧的经幢,刻于辽应历十六年(966年),为辽武定军节度巡官李崇菀为父亲祈福所立,专家就是以此年份确定的大殿重建时间。</p><p class="ql-block">石碑为明嘉靖元年(1522年),“广昌县阁院寺重修安禅碑记”。</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在规制上等级并不高,面阔只有三间,但长度竟有16米,平均5米多的间距在古建中非常罕见,再加上进深也是三间,长宽相等,平面近乎正方形,看起来非常的宽大厚重。</p><p class="ql-block">484平米的文殊殿是国内最大面积的三开间古建。</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的屋顶为单檐歇山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坡度平缓,出檐深远,颇具唐风,</span>上面琉璃鸱吻高高翘起的尾部应该是折断了,多少失了点风采。</p><p class="ql-block">辽代的建筑很像唐朝,比宋代的更像,因为辽的崛起就在唐亡之后,比北宋更接近唐朝,直接承袭了大唐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屋檐下的斗拱更见真功夫,每面七朵,柱头四朵大的、补间三朵小的,错落有致。“五铺作双抄偷心造”,听着似懂非懂,看着却养眼,华拱一跳接一跳向外伸,像大鸟张开的翅膀。</p> <p class="ql-block">四角的斗拱更漂亮,两跳华拱之上加抹角斜拱,既分担了檐角重量,又使整体轻盈如飞。超过2米的出檐划破天际,将大唐飘逸与契丹雄浑交融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唐辽斗拱多为素木,这儿却用了五彩杂间绘,青绿打底,金线勾边,檐下仿佛像落了片彩云。专家测试,斗拱上的彩绘最早为金代,为我国最早期的青绿彩绘,只不过明清时进行过重描。</p> <p class="ql-block">斗拱的用材也非常硕大,据说是属于五开间以上的用材尺寸,磅礴大气,雄浑依旧。</p><p class="ql-block">技艺可畏,岁月可追。我虽看不懂斗拱的复杂结构,但这些跨越千年的木头里,蕴含的那股坚韧与孤勇,还是让心中的感动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低头看,正门下的踏石为汉白玉材质,周边雕刻着莲瓣纹饰。据说这踏石与文殊殿同龄,千年之间无数人踏过,已泛起岁月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抬眼望,蓝底金字大匾高悬,“大智文殊”端庄大气。这块匾无需过多留意,1995年的新品。而匾下的木格窗棂才是惊艳所在,只需看上一眼,便会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牌匾之下为当心间的横披窗,五块工艺极为精美的木雕格窗镶嵌其中。五扇格窗并不是统一的图案,而是中央繁复两侧趋简,刻意凸显出中心那块的特殊地位。</p> <p class="ql-block">当我听看门人说,这块木格窗棂是与文殊殿同龄,来自遥远的1059年前时,一种震撼直达心灵。</p><p class="ql-block">它是目前国内唯二存世的辽代原构木质花窗,是中国现存最早、且保存最完好的小木构实例。</p> <p class="ql-block">这扇古老的木格窗雕刻的并不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信仰的象征、佛教的法器,不仅具有法力,还能净化心灵。</p><p class="ql-block">格窗的上半部分,横向间隔排列着七个金刚铃、四个金刚杵、四个宝瓶,这些都属于密宗八宝。金刚杵和宝瓶在中间一排,能明显看出来。下面的七个小孔里,原来都挂有小铃铛,想象一下,金刚铃的形象就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格窗的下半部分,四交八斜为组合法器,并排四个法坛,交织在一起。法坛内有十字杵,四周环绕金刚诀,还装饰着曼陀罗花。上面雕刻的梵文为文殊菩萨心咒,据说精通梵文的专家,通过这些字符便能判断主尊为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第二块辽代原装窗棂在西开间门扇旁。这是一块保存完好的辽代菱花格子窗,采用“三交六斜”榫卯工艺,相互咬合形成无数菱形空格。木条中间镂空雕刻金刚杵、净瓶、莲花,以及一些神秘符号。</p> <p class="ql-block">仔细端详,窗棂饱经沧桑,已变为深褐色,却纹理清晰、坚挺稳固,依然承担着挡风遮雨的实际功能,简直堪称活着的古窗化石。</p><p class="ql-block">这古老的窗棂仿佛是一位穿越千年的使者,诉说着大辽遥远的信息、传导着历史不息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窗上的神秘符号,经专家破译,为梵文的一种古老字体。以梵文古字装饰门窗,彰显佛寺神圣,在国内古代建筑中这是唯一的实例。</p><p class="ql-block">更绝的是其中一个梵文字符,似流畅的奔跑人形,竟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徽标惊人相似,这真是跨越千年的灵感共鸣啊!</p> <p class="ql-block">再看看其他的格窗,中心间横披窗千年窗棂的左右两侧,为650年前元代补造,再外侧为450年前明万历时补造,而门扇则为100年前民国时补造。</p><p class="ql-block">这些窗棂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不同朝代的文化和审美。</p> <p class="ql-block">左右两开间的横披窗也各有特色。左开间中间为元代,两边为明代,再外边为金代。右开间中间为元代,两边为明代,再外边右为金代,左为清代。</p><p class="ql-block">门窗作为小木作构件,古建中极难保存,像文殊殿这样,拥有辽、金、元、明、清及民国窗棂的千年古建,目前还没发现第二座,所以文殊殿也被业界誉为“中国古窗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锁,不得入内,只好门缝窥视。</p><p class="ql-block">文殊骑狮像为近代添置,没有文物价值。空旷的殿内只有四根柱子,前面两根还是清代加装的,也就是说原设计只用两根柱子,就支撑起484平米的空间,这是流行于辽宋时期的“减柱造”工艺。</p><p class="ql-block">文殊殿是唯一,三开间还采用“减柱造”的古建。</p> <p class="ql-block">向上看,梁架上的彩绘富丽堂皇。这些彩绘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虽历经岁月的侵蚀,虽门窗封闭光线暗淡,却依然散发出迷人的光彩,仿佛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天国世界,让人目眩神迷。</p> <p class="ql-block">向下看,墙壁下方露出部分壁画,好似冰山一角。明代曾在殿内周遭塑十八罗汉,遂用泥将三面墙上的壁画覆盖。文革时拆毁佛像及下面的须弥台座,台后未覆泥的壁画才显露出来。</p><p class="ql-block">如今对于揭开壁画的安全性还在评估,估计一时半会还看不到。</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东南还有一口大铁钟,也是镇寺之宝。钟身满铸铭文,汉梵两种一千多字。铭文记载,此钟铸于辽天庆四年(1114年),是为皇帝和公主祈福而造,这也是中国现存唯一有明确记年的辽代大钟。</p> <p class="ql-block">铭文还曰,“维大辽蔚州飞狐县”,说明当年涞源属辽国蔚州管辖,曾叫飞狐县,因此大铁钟也被称为“飞狐大钟”。</p><p class="ql-block">听看门人讲,旧时钟响,可声达十里,“阁院钟声”为古涞源十二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大铁钟高1.6米,口径1.5米,看着圆不伦敦个头不大,但壁极厚,重约2吨,要是当时知道它比一辆满载的奥迪A6还重,可不敢站在它下面。</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不用翻墙,是从前门走出去的,身后锁门的声音在寂静的胡同里显得特别响。</p><p class="ql-block">夕阳渐渐沉入远山,古松的影子被拉得很长,阁院寺在暮色中渐渐隐去轮廓,与飞狐古县和千年时光和谐地融合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