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荣光——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座谈会(六)

段国庆

<p class="ql-block">修复历史照片的感慨</p><p class="ql-block">——李蕤峰</p><p class="ql-block">2025.08.15.</p><p class="ql-block">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各位来宾,下午好。感谢首先主办方云南纺织厂博物馆、中国国殇网举办的这次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座谈会。</p><p class="ql-block">我在2018年认识段国庆老师,至今已有7年,从哪个时候我便萌生了还原真实的抗日战争,通过几年的史料累积,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尝试以历史照片高清彩色修复的方式,将8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承受的苦难呈现出来。在修复过程中,与多位历史学家进行过多次论证及请教,又通过各种方式购买到很细节的史料做为参考材料进行修复上色,最终在段国庆老师的劝导下,明白第一历史是无法还原的,只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接近于历史本来面部,于是在修复手段上,采取了小部分艺术加工,现在我正在用已经修复好的照片制作成抗战历史短视频《家国魂》配文案,将云南抗战史讲述给大家。</p><p class="ql-block">修复历史照片,AI远远无法完成,每一张照片都是对当时的历史进行修复,每一张脸庞,每一件衣服,甚至照片中呈现出的每一个用具,背景色的修复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证。</p> <p class="ql-block">云南的荣光——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座谈会(六)</p><p class="ql-block">二战史学者,中国国殇网(www.chinagsmy.com)管理员李蕤峰先生发言:</p><p class="ql-block">修复历史照片的感慨</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4年7月8日, 卫立煌将军和哈里.凯恩上尉等一行人走在刚刚铺好铺好桥面的惠通桥,下面是怒江。此时,中国远征军第八军刚刚接手松山阵地,正向滚龙坡发动攻势,卫立煌将军亲到前线视察阵地时拍摄的照片。在图中,卫立煌将军身穿一身藏蓝色军装,为什么是这个色?据甘芳将军次子甘震宇老先生讲述,卫立煌将军经常穿一套藏蓝色军服,按当时国军标准军服,夏季军常服并没有这个颜色,但国军自40年以后,因为染料缺乏,全军都换成了灰蓝色军常服,43年后,夏季军常服又都换成黄色制服。而卫立煌将军的特性,又是追求官兵一致,不搞特殊,总是以一身藏蓝色军服的形象出现在平常时候,除了比较正式的场合会身穿常礼服外,其余时候的穿着都很普通,他身后的军官的着色按夏季军常服、常礼服、私人定制,士兵标准军常服颜色进行作色。同时,当时是雨季,怒江水每年雨季都是灰红色的,所以修复一张照片,需要有非常详细的历史背景,时间,以及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实际上是非常严格的,也是很高端的一个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年8月15日,昆明的一家工厂,这家工厂应该是战争信息部昆明分部管辖,他们正在把日本投降的传单装到空投包里面,在由飞虎队战机向全国各地进行空中投放。中国老百姓看到这些从空中撒下来的传单,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尤其云南,早在1945年1月22日,滇西反攻胜利结束,是全国第一个把鬼子打出国外的省份,抗战胜利的荣光最早降临在云南人民的身上。</p><p class="ql-block">这两年,我一共修复了接近1000张照片,由于早期照片在技术上还在磨合,但我最中意的几组照片,就是在这个时候修复的,尤其华侨捐款的这一组。</p> <p class="ql-block">修这一组照片,使我情不自禁,泪水模糊双眼……</p> <p class="ql-block">这组照片是段国庆老师提供的,本来我是不愿意修复的,因为是民用服装,我根本不知道她们穿的颜色到底是什么颜色,也无从考证。段老师跟我讲讲华人捐钱的历史背景,很让我动容。当年,为了支持中国抗战,海外华人、华侨展现出对中国同胞的关爱非常让人感动,从社会高层到最底层,都纷纷踊跃捐款,而且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这组照片是1938年,纽约街头,由华人组织的募捐仪式,她们不仅自己捐钱,就连小孩都把自己的零用钱捐赠出来,甚至还带动了白人对中国人民的怜悯,纷纷慷慨解囊。她们起到了带头作用,据史料记载,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中国捐款的有卖瓜子的小贩,还有妓女,他们一出手就是8000到10000美元,这等同于他们毕生心血。</p> <p class="ql-block">绿衣小孩的眼睛清澈透明。</p> <p class="ql-block">修这组照片的时候,参考了部分旗袍的文献,主色调做了借鉴,同时,段老师跟我说,她们都是美籍华人,生活条件比较好,可以修鲜艳点,现在看,这组照片基本意境是修出了,以后再细节上在加工下,应该能成为精品。</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回眸</p><p class="ql-block">浅浅的笑颜</p><p class="ql-block">浸注看深情</p><p class="ql-block">饱含着赤忱</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西南联大的照片,西南联大的照片修复了13张,有比较模糊难修的,也有清晰度比较高的照片。涵盖了从西迁到达昆明再到聚散离合的几个阶段,这张照片是1938年从长沙步行到昆明的湘滇黔旅行团的照片,原照片很模糊,他们全程1600公里,在中国军队的护送下走到昆明,衣服烂了,中国军队给他们提供军服,所以会有穿着军装的学生在队伍</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是一二一校区,正门口和林徽因设计的铁皮教室照片。修的时候,最纠结的就是联大校门到底是什么色,还好民族大学退休教授蔡老的导师就是原联大学生,他说过校门是黑色铁大门,所以才做出这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在昆明大普吉清华特种研究所拍摄的,现在阜外心脑血管医院。清华7位顶级教授在建校30周年之际的合影,左起:施嘉炀、潘光旦、陈岱孙、梅贻琦、吴有训、冯友兰、叶企孙。他们只是西南联大的一个缩影,在战火纷纷的年代,正是他们引领着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他们是星光,在暗夜里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门。</p> <p class="ql-block">联大学子涌跃投笔从戎。</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联大师生欢送同学参军的照片,他们多数成为飞虎队译电员,有部分参加了驻印军,少部分在41年参加了中国远征军,有部分人把生命永远定格在缅甸,他们名字镌刻在西南联大的碑文上。</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修复的效果比较满意,是学生服务处的照片,照片中的这些学生,很可能是去领取学费贷款金的学生,当时他们面临的环境是国土沦丧,经济基本瘫痪的社会大环境,条件相当恶劣,就在这么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学习,搞科研,支撑起了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很模糊,修复难度相当大,同时,也是很震撼的一张照片。我耐着性子画了两天时间把它修复成现在这个样子,因为这张照片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人的精神脊梁。一二一新校区刚刚被炸成一片废墟,隐约有个声音走在废墟上,对照史料,应该是一位教授在瓦砾里抢救数据,在日本飞机轰炸的这段期间,联大师生创造仅用3天就恢复教学。</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可能是莲花池的防空洞,外面是日本飞机在狂轰滥炸,联大师生和一起避难的民众,军人坚守课堂,这两张照片相当打动我,因为体现了西南联大真正的脊梁,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就在这一刻真正的体现出来,针对这一段,我引用我在家国魂西南联大中的文案形容比较贴切。联大人用最简陋的纸笔,在轰炸间隙写下《多原子分子振动光谱》,在防空洞里推导出华氏定理,这些染着硝烟味的传奇,诠释了刚毅坚卓的终极意义,文明的火种,永远比炸弹落得更快。防空洞里任敌机肆虐,死亡的气息夺不走求知的上进,没有黑板就用弹药箱的木板当黑板。空气弥漫着硝烟,莲花池的防空洞反成了通往崛起之路的天梯。</p> <p class="ql-block">这3张照片是联大再次回归一二一校区的照片,这个时候飞虎队已经进驻昆明,日军对昆明的轰炸越来越少,联大师生终于迎来自西迁到昆明以来的最安稳时刻。其中,第二张照片出现了男生女士同坐的照片,因为联大在刚刚来到昆明的时候,男生女士不可以坐在一起。在查阅部分联大史料,记载联大师生男生穿着是蓝色为主色调,女声穿着的颜色还比较多,说明那个时候的社会是比较开放和包容的,区别就是物质条件比较艰苦。</p> <p class="ql-block">通过西南联大历史照片的修复,深刻的让我体会到,真正的文明从不依赖铜墙铁壁,而是在茅屋下挺直的脊梁,在警报声中未合的课本,更在每一个把刚毅坚卓刻进生命的灵魂里,和一个民族永远向知识致敬的目光。我真心的希望,中国现在的大学能够把西南联大的精神继承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