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神经康复领域,废用综合征被称为“长期卧床的隐形杀手”——它不是脑卒中原发病,却因长期制动悄然吞噬患者的功能储备。</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废用综合征? 废用综合征(disuse-syndrome):是指由于机体不活动或活动减少,导致患者出现以生理功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的征候群,从而产生继发障碍。 </p><p class="ql-block">高危人群:长期卧床患者、术后康复期人群、久坐办公族、老年人等。</p> <p class="ql-block">常见废用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p><p class="ql-block"> 1. 废用性肌无力及肌萎缩: 由于肌肉不活动或活动减少所引起的肌容积缩小、肌力和耐力下降叫废用性肌萎缩。长期卧床最早最显著的废用异常就是肌肉系统,表现为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防治措施:保持肌力、防止肌萎缩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运动,如每天至少以最大肌力的20%~30%使肌肉收缩数秒钟,或每日以最大肌力的50%收缩1秒钟都可以保持肌力。除此之外,神经肌肉电刺激也能预防或减轻肌无力和肌萎缩。 抗重力的下肢肌肉比上肢肌肉更易无力及萎缩。完全不运动的肢体,肌力每天下降1%~3%,每周下降10%~20%。如完全不动3~5周肌力下降50%。</p><p class="ql-block"> 2. 关节挛缩: 这是由于关节、软组织、肌肉缺乏活动或被动运动范围受限而导致的。最常见的因素有:疼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痉挛、长时间关节静止不动、未能及时康复。 </p><p class="ql-block"> 防治措施:①定时变换体位。②保持良肢位摆放。③主、被动关节活动训练。④矫形器的使用。⑤抑制痉挛治疗(如Bobath技术、PNF技术)。</p><p class="ql-block"> 3. 废用性骨质疏松: 是由于骨骼缺乏负重、重力及肌肉活动等刺激,使骨质反应增强。此外,由于长期不活动状态影响内分泌系统,使尿中钙的排泄增加,羟脯氨酸排泄增加,粪便中钙的排泄增加。骨质疏松在骨膜下最明显,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相反,后者发生于骨膜外侧。</p><p class="ql-block"> 防治措施:①负重站立。②力量、耐久和协调性的训练。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等。</p><p class="ql-block"> 4. 体位性低血压: 从卧位到坐位或立位,由于重力的作用,全身血流量的70%处于心脏水平以下,静脉回流量减少,出现由于血压降低引起的脑缺血系列症状(如眩晕、耳鸣、恶心、眼发黑、意识丧失等),称之为直立性(位置性)低血压征。血压的标准差为收缩压下降4.0kpa(30mmHg)以上。直立性低血压一般在长期卧床的患者及自主神经有障碍的患者中发生率高。在重症脑卒中患者的急性期之中,直立性低血压尤为显著。 </p><p class="ql-block"> 防治措施:①定时变换体位。②平卧时,头高于足30~50cm,随着病情稳定,逐步提高上身。③适当主动或被动活动四肢,抑制过度的交感神经兴奋,有效改善血液循环,通过血管运动神经调节,增强反射敏感性。④睡眠时,上身略高于下身,使交感神经兴奋,有利于肾素产生,并改善血液循环及增强血管收缩。⑤作深呼吸运动,促进反射性血管收缩,但颅压增高者禁用。⑥对健侧肢体、躯千、头部做抗阻力运动,增加心搏出量,刺激循环反射,推动内胜及下肢血液回流。⑦按摩四肢,冷水摩擦皮肤。⑧下肢、腹部用弹性绷带,增加血液回流量。最重要的是尽可能避免长期卧床,尽早开始坐位训练。</p><p class="ql-block"> 5. 呼吸功能改变: 卧床或制动数周后,全身肌力减退,胸廓外部阻力加大,弹性阻力增加,不利于胸部扩大。肺活量下降。卧床使纤毛功能下降,分泌物排出困难。由于咳嗽无力。分泌物沉积于下部支气管,易形成上呼吸道感染。</p><p class="ql-block"> 防治措施:①早期活动;②常变换体位;③深呼吸训练;④增强肺活量;⑤扣击和震动肺部;⑥协助咳嗽。</p> <p class="ql-block"> 6. 泌尿生殖系统改变: 长期制动患者的肾血流增加,排尿也增加,随尿排出的钾、钠、氮均增加。血中多余的钙经肾排出,产生高钙尿症,易引发结石。脑卒中患者导尿次数多,是尿路感染的常见途径。 防治措施:适量饮水,尽可能直立位排尿,避免膀胱感染。有排尿障碍使用导尿者应采用间歇导尿。</p><p class="ql-block"> 7. 皮肤改变:制动可使皮肤及其附件产生萎缩和压疮。皮下组织和皮肤的坚固性下降。皮肤卫生不良导致细菌与真菌感染和甲沟炎与嵌甲。大面积压疮严重减少血清白蛋白。使渗透压下降,引起下肢皮肤水肿。 防治措施:定时变换体位,适当肢体被动活动,局部按摩,保持皮肤清洁。此外,可以使用气垫床减轻皮肤压力。肢体局部水肿可抬高患肢,使用弹性绷带、气压治疗仪等。</p><p class="ql-block"> 8. 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主要是血流速度减缓、血管壁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特别是长期静卧制动,下肢深静脉血栓易形成,从而易诱发肺部及脑部栓塞,造成严重后果。 防治措施:早期为了防止血栓形成,勤活动肢体,抬高下肢位置,用弹性绷带、气压治疗仪等促进静脉血回流,也可用按摩协助静脉血回流。若形成血栓,禁止按摩、气压治疗仪等治疗。严重者则可使用抗凝剂如华法令、肝素以及阿司匹林。必要时手术治疗。</p><p class="ql-block"> 9. 神经、情绪及认知的改变: 长期卧床以后,由于感觉输入减少,可以产生感觉异常和痛阈下降。与社会隔离,感觉输入减少,加之原发病的痛苦,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稳,或出现感情淡漠、易怒,严重者有异样的触觉、幻听、幻视。认知能力下降,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思维等均有障碍。 </p><p class="ql-block"> 防治措施:鼓励病人与医务人员、其他病人及家庭成员多接触,调整心理及参与社会活动,可进行娱乐性治疗。</p> <p class="ql-block"> 巩义新华中医院提醒病友,如有不适,及时就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