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着“三个和尚”

蓝海豚

<p class="ql-block"> 太阳照着三个“小和尚”</p><p class="ql-block"> 文/鹿 鸣</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上的阳光像只调皮的橘猫,总爱从窗棂溜进来,在黑板上踩出明暗交错的“梅花印”。那天我正鼓着腮帮子跟气球较劲,两腮酸得像塞了俩柠檬,突然听见老师的声音混着气球膨胀的“咻咻”声钻进耳朵:“……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p><p class="ql-block"> “嘭!”</p><p class="ql-block"> 气球在我手里炸成一朵透明的云,与此同时,我的耳朵居然把“桑干河上”听成了“三个和尚”!这还了得?我们乡下孩子谁没听过那首童谣:“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太阳干嘛要盯着三个和尚?</p><p class="ql-block"> “老师!是因为三个太懒吗?”我脱口问道,话一出口就后悔了,我知道,自己就像上次小胖说“凡是闪闪发亮的都是灯”,被老师指着他的秃瓢问“这是灯吗?”时一样蠢。</p><p class="ql-block"> 教室里顿时炸开锅,笑声像撒了把跳跳糖。老师的气色变得比调色盘还精彩:青得像桑干河的冰,红得像铁匠炉的火,最后定格成一种“我拿你们没办法”的无奈。他扶了扶眼镜,一字一顿地说:“是三个‘小和尚’——还在我们班。”</p><p class="ql-block">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后排两颗光头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一颗是铁匠家的大锤,胳膊粗得像桑干河的柳树桩;另一颗是轧花社吴婶的小儿子谭成,细眉细眼,像没睡醒的猫。两人此刻,都在呼呼大睡。至于第三颗……我摸了摸自己刚剃的青茬脑袋,脸“唰”地烧成了晚霞。</p><p class="ql-block"> 要说我这一头浓密黑发,可是我的“骄傲勋章”。以前我最爱在女同学面前甩头发,觉得自己像电视剧里的侠客。可惜前日为抢乒乓球台,跟钢厂那帮小子打了一架,脑袋被敲出个包,不得不剃了光头。现在倒好,成了“和尚三人组”的一员!连小妹都笑我:“哥,你现在像庙里的铜钟,敲一下能响半天!”</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我们这三个光头,虽是老师眼里的“调皮精”,却也是他心里的“宝贝蛋”。大锤的《竹林小记》写得像武侠小说,谭成的《白杨树》写得像童话,我的《启蒙老师》写得像电影剧本。老师总说我们:“没那个韶山冲收谷子的娃文采好,但也是块‘可雕的玉’!”有一回,他还举着我们的作文本对全班说:“看,这三个‘小和尚’,以后准能修成‘正果’!”</p><p class="ql-block"> 下课铃一响,老师把我们仨“拎”到办公室。三颗光头在夕阳下排成队,活像三个会发光的小灯泡。</p><p class="ql-block"> “知道为啥说你们是‘三个和尚’吗?”老师问,见我们摇头,他笑眯眯地说,“和尚不是没头发,是得‘修行’。你们仨有灵气,但像没驯好的小马驹——得静心,得专注!就像桑干河的水,得慢慢流,才能汇成大河”</p><p class="ql-block"> 说着,他从抽屉里掏出三本旧书,书角都卷成了“小浪花”:“下周五前读完,每人写篇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那个周末,我们破天荒没去河边摸鱼,而是蹲在老槐树下当“书虫”。阳光透过树叶,在书页上跳格子。我们时而低头猛读,时而为书中人物吵得面红耳赤——大锤为个角色拍着大腿喊“他该打!”,谭成推了推用作业本卷的“眼镜”说“你不懂浪漫!”,我则捂着肚子笑他们“像俩吵架的老太太”。最搞笑的是,读到激动处,大锤居然抄起铁锹,说要“模仿书中人物挖河改道”,吓得吴婶举着扫帚追了我们半条街。</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我们各奔东西:大锤成了做手机外护壳的上市公司老总,人模狗样的。谭成在省城电视台,开了一个读书讲坛,逢人就说“知识就是力量”;我却成了一名银行小职员,尽管自己手头常窘迫,但我结识的朋友,多半是有钱的“成功人士”。在与他们喝茶时,我总会饶有兴致的提起“你们这些人啊,能没把‘桑干河上’当成‘三个河上’就不错了!”,众人听了,最多是会心一笑。</p><p class="ql-block"> 每年回乡,我们必去看语文老师。他头发全白了,却还记得那个下午:“其实那节课,我早就瞅见你在玩气球了,估计你听不全我的话。就想借这机会,点醒你们仨”</p><p class="ql-block"> 原来,最妙的“误会”,都是别人用心撒的“糖”!</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我,坐在办公室,无事时,仍会走神,想起,当年那照过“三个和尚”的太阳——我们的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他赠送的那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我一直珍藏着。阳光好的日子,我就翻开它,仿佛又回到了当年那个下午:三个“小和尚”凑在竹林下,阳光跳在书页上,也跳在我们懵懂的青春里。风一吹,书页哗啦啦响,像极了当年我们为书中人物争吵的声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