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儒道佛文化展示区

一鳴俊人

广富林文化遗址很大,据说占地1600亩。在看过西部的主要景点——民俗文化展示区后,就沿着松辰路向东去。 在松辰路准备过一座桥时,看到路边一处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对着大路的是三间门楼,都有十分精致的砖雕,中间一座门楼有匾额“翔高耀藻”。大门关闭着,按导览图显示,这里应该是维新学堂。 随即走到桥上,这里是松辰路上的齐辰桥,桥两边是有浮雕的栏板。 栏板上的浮雕,是国画风景,可能是象征古代广富林的景色。 在桥上向北眺望,只见茂盛的树木在河道两岸,已呈现出深秋的斑斓色彩。<div>这里是一线江与杜家浜的交汇处,可谓河道四通八达的位置。远处一座单孔石拱桥跨于一线江上,那就是观音桥。桥的东面即是儒道佛文化展示区。</div> 继续向东行,不久到了松辰路上一条朝北的岔路口,这里一座很大的亭子坐落于路面上,亭子下是通道。亭子为单檐歇山顶,檐下有匾“芝英云气”。“芝英”出自《宋书·符瑞志下》,指祥瑞之草。<div>此亭名为“平顺亭”。平顺亭下的路面其实就是桥面,桥下面即杜家浜。</div>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帝曾书写“芝英云气”的匾额。(网搜图片)看出平顺亭的匾额不是这个字体。</p> 过了亭子,是皇甫路,右边就是广富林的儒道佛文化展示区。 <p class="ql-block">随即到知也禅寺,山门是面阔三间的木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知也禅寺是一座非常精致且具有唐风特色的禅寺,源于历史遗迹,复建于2009年,旨在纪念唐代知也禅师施医救人的善举,并弘扬其慈悲精神。</p> 山门檐下有匾额“知也禅寺”,释悟端(松江区佛教协会会长)所书,山门内的进寺门框上方也有匾额“智慧道场”。 <p class="ql-block">知也禅寺是上海唯一的一家供养五方文殊菩萨的寺院,整体布局采用唐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木结构斗拱托起平缓的屋顶,屋脊采用黛瓦鸱尾,与绛红色的外壁相得益彰,展现了唐代建筑的典雅和大气。</p> 寺院的山门,一般都有哼哈二将。哼哈二将的形象源于佛教的护法神体系,闭口者为“哼将”(左),张口者是“哈将”(右)。<div>这里的哼哈二将雕塑的风格特色,与魁星殿中的魁星雕塑很近似,可能是一个创作团队。</div> 走过山门回头看,真是有匾额“回头是岸”。 进了山门到一个大院子,东面有钟楼。 钟楼里挂着的铜钟。 西面对称位置是同样外观与结构的鼓楼。旁边有祖师殿。 鼓楼中红木支架上放置一面鼓,外罩粗大的红木架有一副楹联“暮鼓似鸣雷十地早登归觉路,梵音如流水八方同照坐禅心”。 两边的钟鼓楼后面,是知也禅寺中的一座主要的也是很特别的大殿——五方文殊殿。眺望此殿宇,面阔五间,朱墙黛瓦,屋脊上金色的鸱尾很醒目。 五方文殊殿,在以前走过的佛教寺院中还未见过。檐下的匾为释妙灵所书。此殿的门是三道拱券门。 殿内供奉五方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具有一切如来之智慧。中央为文殊本尊,持剑文殊。依主尊环绕四尊分别为东台聪明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北台无垢文殊。 五方文殊殿的前后院子及两侧通道。通道右边是寺院的附属建筑,有五观堂斋堂、方丈、内观阁等。 五方文殊殿后面是大雄宝殿,此殿面阔五间。 大雄宝殿三道对开的木门,上方有匾额“大雄宝殿”及“奎光烛泖”、“净域长龄”。殿前有一对石经幢,台阶旁边却是一只石狮子,不知什么讲究。 正门两侧柱联“仰观日月经史常叹人生苦短,俯察山河纬地却喜佛法无边”。不能进殿,门口看看。据说寺院的大殿室内全部铺设木地板,给人们整个空间温暖、轻松的感觉。 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及诸佛。 大雄宝殿后面,西有观音殿。 东是地藏殿。此殿后面是一座“富林塔”。 寺院的最后部位及东侧通道上,正在摆布一些桌凳。 旁边就是斋堂,可供游人香客吃素面。 斋堂内。 一碗素面,浇头倒也丰富。 东侧走廊,这些立柱全部整根木料打造 知也禅寺的东面,有富林塔。这是塔院的木栅栏及入口木门楼。 <p class="ql-block">富林塔为四方三层仿唐风格的宝塔,整体风格庄重大气,塔身采用砖石建造。</p> <p class="ql-block">塔前有一方水池,称为富林池,塔影倒映其中,是广富林的一个景点拍摄地。如能登塔则更可眺望广富林全景。</p> 富林塔东面,是三元宫。山门为三道木结构门楼,中门有匾额“三元宫”,侧门分别有“如意”、“吉祥”的门匾。门之间的墙上有砖雕麒麟装饰。 三元宫门楼的背面。中门上方有匾额“纲维三界”。 三元宫主要供奉天官、地官和水官,也称三官大帝,是历史悠久的民间宗教信仰之一,属于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三元宫是广富林最早出现的祭拜场所,供奉尧、舜、禹,为保佑广富林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乡民一般称为“三官堂”。 不熟悉的三元宫,也有好些殿。进了山门后,见前面就有一座似亭子状的建筑,两侧还有两座稍小规格的亭子。 这是一座八角形的亭子,前面敞开后面有壁。檐下有匾额“灵官殿”,一副柱联“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亭中是一座武将造型的铜雕,这就是“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常塑在山门之内,镇守道观。<div>王灵官的形象威武凶猛,红脸膛,额上还有一只眼,三目圆睁,锯齿镣牙,虬须怒张,披甲执鞭,确有震妖降魔气魄。<div>灵官殿就是进山门后的第一座殿。</div></div> 走过王灵官殿,这里的右边即东面是钟楼,重檐四方形楼阁。两侧角柱有柱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者,朝吟夕诵唤回尘寰梦迷人”。 与钟楼的对称西边位置,同样的规制外观即是鼓楼。柱联为“厚德凝钟声赫赫,春阳曜鼓势滔滔”。<div><br></div> 钟鼓楼过后就是元辰殿,这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晚唐风格建筑。元辰殿供奉斗姆元君及六十甲子神(即太岁)。 斗姆元君是统领北斗本命星君的尊神,能医治天地之间的乖戾之气,保持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强健活力。凡是符合生息繁衍、物请舒张之理的愿望,都可以向斗姥元君祷告。 六十甲子神,古称“岁神”,又称“太岁”。六十甲子神各有岁神,每岁轮值,为值年太岁,掌理人间祸福。为自己的本命神烧香、叩拜,可保佑健康平安、逢凶化吉。 三元宫的中轴线上,元辰殿后面是长生殿。此殿面阔三间,朱墙黛瓦,屋脊是明显的唐代风格,只是鸱吻同为黑色。主殿两侧各有一间连在一起,另有硬山顶屋顶。 在道教神系中,有一位主掌人寿命的天神,这位先神就是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使人健康长寿。 《长生殿》还是清初剧作家洪昇创作的传奇(戏剧),前半部分写李、杨定情,长生殿盟誓,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玉环命殒黄沙的经过。<div>两个“长生殿”,两种传统文化形式。</div> 长生殿与元辰殿之间的西侧是财神殿。 范蠡为道教中的文财神,又被称为智慧财神、聚财灵君。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曾三次经营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以其进退得宜,不执着于名利的态度,及出神入化的经营手法而被世人奉为文财神。 财神殿对面,即元辰殿的东侧,是慈航殿。 民间称观音娘娘,前身为慈航道人。观音原本称为“观世音”,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遂称观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封号为“慈航普渡圆通自在天尊”。 三元宫中最后的一座殿宇是三官宝殿。殿内供奉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殿内正中位置,是天官——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 左边位置的神龛中,是地官——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 右边位置是水官——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三元宫内,两侧都有长廊与各座殿宇相连接。 三元宫内祭拜进香者不多,却也有在这雅静的走廊中漫步,而留下难忘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