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那通电话,与看不见的深渊

刘英小学教育集团水东校区

<p class="ql-block">  暑假还未正式拉开帷幕,一则噩耗却像块巨石,砸进了所有老师的心湖:某县城两名学生溺水身亡。</p><p class="ql-block"> 会议室里,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领导的部署,老师们的讨论,最终都化作了一项紧迫的任务——给班上每一位孩子的家长,打一通电话。</p><p class="ql-block"> 我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挨个拨通那些熟悉的号码。电话这头,我把所有能想到的安全提醒,都掰开了揉碎了说,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让孩子私自去水边玩耍。</p><p class="ql-block"> 然而,电话那头传来的回复,却惊人地一致:“老师,放心吧,我们家孩子白天都一个人在家,开着空调,玩着手机,哪儿都不去的。”</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话语,在听筒里织成了一张看似坚固的安全网。可如果说,池塘河流是看得见的险滩,那么,孩子们正沉浸其中的那片数字海洋,又何尝不是一个更汹涌、更无形的深渊?</p><p class="ql-block"> 我透过电话线似乎看到:空调的冷风嘶嘶作响,窗帘拉得严严实实,房间里昏暗一片。只有一块小小的屏幕,像一块磁石,牢牢吸住了孩子的全部目光。他们的手指在屏幕上机械地滑动,双眼无神,嘴角有时会因某个视频而扯出一丝转瞬即逝的微笑,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麻木的沉浸。外界的一切,阳光、鸟鸣、时间的流逝,都与他们无关。他们悬浮着,在一个由数据和算法构筑的孤独宇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前沿的神经科学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短视频、游戏等高强度、即时反馈的刺激,正在重塑青少年大脑的“奖赏回路”。每一次点赞、每一次通关,都会触发多巴胺的短暂飙升,带来廉价而迅速的快感。久而久之,大脑对这种“短平快”的刺激产生了依赖。相比之下,现实世界中需要耐心、需要努力、需要等待才能获得的回报,比如完成一项复杂的作业,或者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就显得那么枯燥乏味,难以忍受。这不就是一种心智层面的“溺水”吗?他们的注意力、自控力乃至共情能力,都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数字海洋中,被一点点稀释、溶解。</p> <p class="ql-block">  我曾接触过一个案例。一个初中男孩,平时温和内向,却因为父母没收了他的手机,爆发出惊人的攻击性,甚至砸坏了家里的电视。他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反复说:“我们只是想让他歇歇眼睛。”他们不明白,那不是一部手机,那是孩子多巴胺奖赏回路的唯一“开关”。切断它,就如同让一个瘾君子突然戒断,其内心的风暴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  这种心智模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了现实世界风险感知的钝化。当一个孩子习惯了在虚拟世界里“死而复生”,当他看到的极限挑战视频都配着激昂的背景音乐和炫酷的特效,现实中那条冰冷的、不可逆的生死边界,在他眼中会变得何其模糊?他可能不是不“怕”,而是根本“意识”不到真正的危险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于是,当现实中一个伙伴的邀约,一句“我知道一个好玩的地方”,就足以成为一个触发点。那不是简单的冲动,而是一种逃离——逃离现实的乏味,去追寻那份在虚拟世界里被反复训练的、对新奇刺激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韩松落说:“所有的故事也必将影响真实,汇入人们精神的DNA,成为人们真实的参考。”</p><p class="ql-block"> 那些溺亡的悲剧,不应该仅仅成为新闻里的一行字,它应该成为我们每个家庭安全教育的“真实参考”。它在拷问我们:除了提供物质的庇护,我们是否真正构建了孩子内心的安全港湾?除了禁止他们走向池塘,我们是否教会了他们如何在信息的海啸中辨别方向、安全航行?</p><p class="ql-block"> 那一声声“我们都要上班”的无奈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现实困境。但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警醒。真正的安全,从来不是靠“锁”来实现的。它源于高质量的陪伴,源于坦诚的沟通,源于我们愿意放下手机,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一起去认识这个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包括它的美好,也包括它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电话已经挂断,但我的心,却久久无法平静。</p><p class="ql-block"> 窗外阳光炙热,蝉鸣喧嚣,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日午后。可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一扇扇紧闭的窗户背后,无数孩子正悬浮在冰冷的数据海洋里。而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那片深渊,也正兴味盎然地,凝望着他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吕小妃</p><p class="ql-block">编辑:林艺迪</p><p class="ql-block">一审:朱夏露</p><p class="ql-block">二审:郑洁</p><p class="ql-block">三审:雷卫忠</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