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壁之间,书魂栖居:一位桂林摄影师的岩宕书房游记

李斌

我的脚步踏在浙江缙云的石阶上,作为来自桂林的摄影师,我本以为自己对喀斯特地貌已司空见惯。然而当我站在岩宕书房前,仍被这超凡脱俗的设计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徐甜甜女士以大地为画卷,以岩壁为框架,创造出这个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空间奇迹。 岩宕书房的前身是一处废弃的采石场,这本是大地的一道伤痕。徐甜甜却以惊人的想象力,将这道伤痕转化为一种独特的美学表达。步入其中,高耸的岩壁自然而然地成为书架的延伸,粗糙的岩石与光滑的书脊形成奇妙对话。作为摄影师,我立刻被这种质感对比所吸引,手中的相机不由自主地开始寻找角度。桂林的溶洞多是自然天成,而这里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形态的共舞,让我这个看惯山水的人也不得不叹服。 光线在岩宕书房中扮演着神奇的角色。徐甜甜巧妙利用原有的岩洞结构,设计出精准的光线通道。上午的阳光斜射入内,在书页上投下斑驳光影;午后光线变得柔和,为阅读区提供均匀照明;到了傍晚,夕阳为岩壁镀上金色,整个空间仿佛在燃烧。我调整着相机参数,试图捕捉这光影的魔术,却发现再好的设备也难以完全复刻肉眼所见的神奇。这让我想起桂林芦笛岩中的光影秀,但那里的光是人为制造的幻觉,而这里的光却是自然与设计的天作之合。 空间布局上,岩宕书房展现了徐甜甜对人文关怀的深刻理解。阅读区依岩势而建,或开阔明亮,或私密幽静,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我最爱那一处嵌入岩壁的阅览角落,坐在那里,仿佛被知识和大山同时拥抱。作为摄影师,我注意到每个角度都经过精心考量,无论从哪个位置取景,都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这种无处不在的设计感,让我按下快门的手指久久不能停歇。 声学体验是岩宕书房的另一惊喜。岩壁天然吸音特性创造了极佳的 acoustics 环境,翻书声、脚步声、低语声都在这里变得柔和而清晰。我闭上眼睛聆听,仿佛能听到岩石与书籍的窃窃私语。这种听觉体验让我想起桂林七星岩中的回音壁,但那里是自然奇观,这里却是自然与人文共创的声学艺术。 岩宕书房最打动我的是它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徐甜甜没有大规模改造场地,而是尊重原有的地质形态,让建筑“生长”于岩壁之间。这种设计哲学与我熟悉的桂林山水观不谋而合——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其谦卑的参与者。我拍摄着岩壁上的细微苔藓,它们与书籍共同呼吸,讲述着生命与知识交织的故事。 当我架起三脚架,等待最佳光线时,不禁思考这个空间背后的文化意义。岩宕书房不仅是一个阅读场所,更是中国人“天人合一”哲学的物质呈现。岩石代表永恒,书籍承载思想,二者结合创造了跨越时空的对话。作为桂林人,我从小就生活在山水与文化交融的环境中,但徐甜甜的设计让我看到了这种交融的另一种可能形式。 黄昏时分,灯光渐亮,岩宕书房呈现出另一种魅力。人工照明精心设计,既不破坏自然氛围,又为夜间阅读提供足够亮度。我拍摄了一组长曝光照片,记录下光轨在岩壁上舞动的美妙瞬间。这些照片后来成为我摄影展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但我知道,它们所能传达的不及实景的十分之一。 离开岩宕书房时,我回头望去,这个嵌在岩壁中的书房仿佛一直就在那里,等待着与有缘人的相遇。徐甜甜的设计不仅给了我视觉上的震撼,更给了我创作灵感上的启发。回到桂林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家乡的山水,思考自然与人文结合的更多可能性。 岩宕书房是一场空间诗学实践,它让我这个与山水为伴的摄影师看到了设计的魔力——不是改变自然,而是唤醒自然本身的美;不是建造纪念碑,而是创造与人共鸣的场所。这篇游记与其说是描述一个建筑,不如说是记录一次心灵洗礼。感谢徐甜甜,感谢岩宕书房,你们让我相信,最好的设计永远是那些让自然与人文共舞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