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华第一关一一雁门关

耳顺者

<p class="ql-block">作者 李良锷</p><p class="ql-block">编辑 杨治平</p> <p class="ql-block">  在晋北的恒山山脉西段——勾注山之巅,雁门关巍然矗立,雄踞于沟通内地与塞外、中原与漠北、农耕与游牧的雁门古道之上。</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上,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隘。雁门关海拔800多米,峡谷幽长,两山对峙,其形如门,故曰雁门关。关城依山就势,地势险要,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故被誉为“中华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峰峦叠嶂,山崖陡峭,关墙雉堞密集,烽堠遥相呼应,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复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这里经过了多次战火洗礼,留下了许多铁血忠魂故事。</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咽喉全晋,势控中原。”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上,无数商队从此穿梭;“昭君和亲”从这里出塞;蔡文姬从这里归汉;晋商从这里走向世界。所以雁门关作为历代政治版图中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业枢纽,不断传唱着中华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历史佳话。所以,有人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并非夸张。历经时代的更迭雁门关已经成为民族融合文化、家国文化、边塞文化、关隘文化、商贸文化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如今,战国时期的赵长城、北朝时期的齐长城、明长城,以及围城、关城、瓮城、隘城、兵堡、烽火台、校场、古关道等建筑遗存,构成了一个宠大、完备、壮观的中国古代边塞军事防御体系。雁门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AAAAA级的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14日下午五点多钟,我们一行五人,驱车来到了雁门关的“后腰铺驿站”(雁门关北门)。由于路上辗转盘旋了16道弯,花费了很多时间。当我们赶到此处时,景区已停止售票了。我们十分着急又无奈。正在为难之时,一位手持“民宿”牌子的中年人主动找到我们,表示愿意且能够带我们进山,送我们至雁门关。我们千里迢迢,慕名而来,为的是观赏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听说能带我们进景区,当然是求之不得了。于是将自家车停在停车场,换乘他的车,很顺利地通过了景区售票中心。小车进入“边贸街”便停了下来。原来已到达雁门山的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  “边贸街”位于雁门寨与瓮城门之间。明清两代,这里是边关贸易最繁华的地方。大街用青石板铺路,街道两旁均为砖木结构的瓦房,青砖砌墙,灰瓦覆顶,古式门窗,保留了明清边关建筑的风貌。现成为展示边寨贸易与餐饮、民宿及销售旅游纪念品的商业街。</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不及游览店铺,也不想因进馆子吃饭而耽误了上山时间,便急匆匆地徒步上山了。踏着石阶,我们艰难地、一步步地快速登上了石块铺就的平台。抬头一看,第一道城门横亘在眼前。此门为明代建筑,高约11米,门洞上方额匾上书有“埊利”二字。“埊”这个字不认识,有人介绍说:“这个字字典里都查不到。这是武则天创造的一个字,就是‘地’,她为了突出地大物博的意思,别出新裁地把‘地’写成‘埊’。其实这道城门就叫‘地利门’。”</p><p class="ql-block"> 进入“地利门”后,里面有一片很大的空间,四周有城墙围住,称为“瓮城”。内面还有一座城门,门额上书“雁门关”,两侧镶嵌有砖镌联语一副:</p><p class="ql-block"> 三边冲要无双地,</p><p class="ql-block"> 九寨尊崇第一关。</p><p class="ql-block"> 这副联是明末清初的书画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先生所题。</p><p class="ql-block"> 地利门西侧是古代守关将士操练习射之所,称为校场。同时,还有一处高台,称之为“点将台”,乃古代王者点将出征之处。战时点将是王者择将出征不可或缺的神圣仪式。</p><p class="ql-block"> 登上城楼,旌旗招展。放眼远眺,一座更高大的城楼矗立在峻岭之颠。</p> <p class="ql-block">  时间是何等的宝贵!现在已过六点,我们不能久留此处。因为我们要在日落之前,将景区所有城楼都要观光一遍。我们立即出发,只是越往上攀登,行走越加艰难。我们只能更加奋力前行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了雁门关的明月楼。这座楼是单檐歇山顶城楼,有三孔门洞,开阔大气。两侧塑像高大,威风凛凛。该楼得名于“明月”寓意,寄托戍边将士思乡之情。城门正中上方嵌有“雁门寨”面额。楼身为砖木结构,面阔5间,雄伟壮观,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一行五人来到“中华第一关”雁门关关楼。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雁门关”三个大字,字体笔力千钧,气势磅礴,它气吞山河之势增辉雄关。</p><p class="ql-block"> 这时,红日西坠,背光处,城墙、城楼已显得暗淡无光了。</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关楼始建干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关城依山而建,周长约一公里。墙高10米,采用石座砖身结构。门洞正中门额上蓝底金字,书有“雁门关楼”四字。城楼上正中书有“中华第一关”的匾额。这座关城的城门和城楼,特别古朴壮观。右侧有砖阶可登上城楼。城墙边置有一面大鼓。鼓槌就放在鼓座上,游客可以击鼓。鼓声宏亮,在古代战事中它是传递信号的工具。站在城墙上,俯瞰关下,山峦叠嶂,沟壑纵深,十分险峻;远眺北方如诗曰:“危峰千丈界南北,岩岩堆云雁得过。”它扼关山拒漠原御关内,形势十分险要。</p> <p class="ql-block">  下午六点半钟,我们终于来到了“天险门”前。天险门是雁门关关城的主城门,高约12米,门洞上方额匾上的字是由武则天题写的。她把“天”字写成了草字头,中间是“田”,下面是“戈”,这是她自创的“天”字。毛主席来到雁门关,指着城门说:“中国没有多少人认得这个字。”城上建有雁楼,楼内空畅,主要供士兵巡察、瞭望、休息之用,也是古代军事指挥的重要据点。雁楼十分壮观。门洞内的青石板上清晰的车辙,记载了600多年的历史印记,向人们诉说着它多彩而辉煌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我登上城楼,顿感神清气爽,似乎忘了年龄,忘了劳累,忘了饥饿。就像年轻人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城楼上走下来,穿过城门,见到左侧有一高台,台上建了一座“镇边祠”。这是明朝正德元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的守关大将李牧而建。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寺”,变成了庙。祠宇修建面积达1500平方米。据说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并更名为“镇边祠”。据说,祠内展示了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的事迹。可惜此时,展馆早已闭馆,我们只能“望馆兴叹”了,谁叫我们来迟了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退回关内,在城门右侧有一座古建筑。走近一看,山门上书有“雁门关驿站”字样。我想,这里面一定有故事,便先行一步迈入驿站内。</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驿站”位于镇边祠南侧,驿站内沿山体开凿了许多孔窑洞。一数共有11孔,窑洞古朴大气。据说历来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帝王有22位,将相22位,公主5位,还有许多文人雅士。</p> <p class="ql-block">  1948年,党中央决定将领导机关迁往西柏坡。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行,由延安前往西柏坡,路过代县时,登上了雁门关,瞻仰祭拜古关台。毛主席站在城楼感慨道:“这里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难怪有‘三关之首’之说哩!”</p><p class="ql-block"> 过了一会,伟人又说:“我那首《沁园春.雪》应时应景,应该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伟人的杰作,气势磅礴,道尽古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p class="ql-block"> 有孔窑洞称为“帝王洞”。帝王洞接待过周穆王,赵襄子,代王,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还有北魏的道武帝,明元帝,后唐太祖,后唐庄宗,后汉太祖,宋钦宗,明武宗。清大顺皇帝,光绪皇帝等22位帝王。</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孔窑洞称为“将军洞”。在将军洞住宿过的有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杨业、徐达等22位大将。</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一孔窑洞称为“雅士洞”。在此洞路宿的雅士很多,他们都在此留下了不朽诗篇。如李白《闻丹丘子于城关营石门幽居中》</p><p class="ql-block"> 仆在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君为峨嵋客。</p><p class="ql-block"> 心悬万里外,</p><p class="ql-block"> 影滞两乡隔。</p><p class="ql-block"> 此诗写于李白在雁门关时,怀念友人丹丘子,表达两地相隔的思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李贺诗《雁门太守行》</p><p class="ql-block"> 黑云压城城欲摧,</p><p class="ql-block"> 甲光向日金鳞开。</p><p class="ql-block"> 角声满天秋色里,</p><p class="ql-block"> 塞上燕脂凝夜紫。</p><p class="ql-block"> 此诗以浓烈的色彩和紧张的战斗氛围,展现了边塞的豪迈与悲壮。</p><p class="ql-block"> 刘长卿《雁门集》</p><p class="ql-block"> 雁飞雁门山,</p><p class="ql-block"> 马啸马邑阑。</p><p class="ql-block"> 边关未宁日,</p><p class="ql-block"> 不敢卸金鞍。</p><p class="ql-block"> 李贽的《过雁门》</p><p class="ql-block"> 千金一剑未曾磨,</p><p class="ql-block"> 陡上关来感慨多。</p><p class="ql-block"> 诗人借登临雁门关的所见所感,抒发对人生意气的复杂心境:壮志未酬与家国忧思交织的复杂情感。</p><p class="ql-block"> 张衡的《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外风霜寒,</p><p class="ql-block"> 英雄豪杰几人还。</p><p class="ql-block"> 该诗是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张衡写的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展现了边疆将士的豪迈气慨与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还有蔡文姬、沈括、元好问、傅山、顾炎武等学者,他们都在驿站住过。</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孔窑洞称为“公主洞”。公主洞曾接待过西汉竟宁公主(王昭君),东魏的兰陵公主,隋义成公主,唐威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五位出塞和亲。</p><p class="ql-block"> 和亲政策,是通过联姻建立政治联盟或缓解边境冲突,为双方提供休养生息的空间。用这种通婚以换取和平,成为帝王们稳固统治的一种手段。然而这些公主们却成了政治上的牺牲品。远嫁异国他乡,饱受思乡之苦。</p><p class="ql-block"> 我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默默地走出了驿站。此时,太阳已西沉,只是夕阳的余辉似乎给这边关镶上了一道美丽的金边。这是一种古朴而庄重的美啊!</p><p class="ql-block"> 我打开手机一看,已是下午七点半了。我们必须赶在天黑之前下山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千百级石阶,得由自己一步一级地走下去,无人能替代。我们的向导——原湖北省洪湖师范学校2003届毕业生李晓艳,生怕我不小心失足跌倒,便主动上前要搀扶着我下山。我很感动,因为离别母校已22年,她对曾经的老师还如此关心,照顾,不过,我还是婉言谢绝了,因为我很自信。这时我突然想起刘禹锡的诗:“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想,即使我现如今已是耄耋老翁,但我并不服老,也不觉得老了。我常想,岁月悠悠,年龄不过是个数字,活出精彩才是真谛。我虽然不能像他们年轻人那样一步一个台阶,但我以两步一个台阶,提高频率,也不会拖了大家的后腿。</p><p class="ql-block"> 不到半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边贸街”。此时已是晚上八点多钟了。天色已黑了下来,街道两边的店铺已灯火通明,从餐馆散发出来的美食香味,勾起了食欲,肚子咕咕叫个不停。此时司机呼延师傅立刻联系到了民宿店老板,请他开车送我们去停车场。不一会他驾驶小车来到我们身旁。我们立即上了车。老板是一个健谈的生意人,他边开车,边说道:“千古雁门关,世界遗产地,旅客来过,便不想离开了。你们也是这样的想法吗?”</p> <p class="ql-block">  我不无感慨地接着他的话说道:“是啊!雁门关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还有许多地方没去观光。那巍巍赵长城,那高耸入云的宝塔,那些隘口,真想留下来看完。但非常遗憾,我们不得不离开,因为我们明天还要到云冈石窟去旅游。”</p><p class="ql-block"> 车子很快到了停车场,我们马上坐进自己车里。我再次眺望雁门关时,心里暗暗呼唤道:</p><p class="ql-block"> Ade,中华第一关,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Ade,来过便不想离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2025.8.25.完稿)</p> <p class="ql-block">作者介绍:</p><p class="ql-block"> 李良锷,原湖北省洪湖师范学校退休教师。1940年6月出生于洪湖新堤。中共党员,中师语文高级讲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特约编辑,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洪湖市作家协会顾问,洪湖市政协文史专员。 曾在《中国政协报》、《语文报》、《中师生报》、《荆州日报》、《洪湖之光》、《洪湖文史》、《出类拔萃》、《童星成长之路》、《奉献者之路》、巜荷韵洪湖》、《遇见荷莲》等报刊、书籍发表论文、文学作品几十篇。近几年,创作并出版了《说善书》、《新堤往事拾遗》、《追寻洪湖之光》、《弦歌灼芳华》等书。另外,还有《洪湖放歌》、《探访州南古镇》已定稿,即将付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