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1年,父亲从五七干校分配工作到承德市。父亲在河北省工作多年,不知什么原因,他从没有踏足过承德。只知道那是位于燕山腹地、交通不畅、工农业基础薄弱、冬季漫长的一座小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里父亲举目无亲,只有两位昔日在省委共事的友人,一位因为受刘青山张子善特大贪污案牵连被贬谪至承德,另一位曾是省委领导同志的秘书,因为在“反右”运动中的言论被免职下放到承德。想到两位老友的遭遇,再想到自己目前还背着“黑色新闻路线代理人”的黑名,似乎承德之行成了流放发配之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还得知,承德历史上曾在“反右倾”运动中地委领导人被错误地定性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株连了一大批干部和群众,地方党政系统的信任被摧毁,政治空气压抑而紧张,人际关系也变得异常微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父亲的心中充满了担忧和愁绪。他试图向分配工作的负责人表达自己的意愿,提及曾经在邯郸邢台地区战斗工作多年,对那里的环境熟悉,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人际关系,希望能到那里工作。然而,那位负责人却操着官样文章式的口吻冷冷地说道:“艰苦陌生的环境更能锻炼人呀。”那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父亲还想再争取一下,可看到负责人那强硬的态度,他知道自己再怎么说也是徒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奈之下,父亲只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携全家启程赴承德报到。途中父亲忧愁郁闷的情绪如潮水般翻涌,随即填写了《满江红•出塞》一词,词中那“千里孤寂,车缓缓,长城过了”道尽了父亲当时那低沉和难言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到承德,这片曾被乱采盗伐、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区,却因人民群众身上那艰苦勤劳、坚韧不拔的精神让父亲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和钦佩。工作中父亲逐渐结识了一些曾受株连、历经政治运动冲击的干部群众,他们脸上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磨难,让父亲看到了一段段浸透血泪的个人史,听着他们的冤屈和不公的遭遇父亲深感痛心,正义之心涌上心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负责分管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宣传等多项工作。此时的承德市虽为县级市,但作为原热河省的省会,承德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人文精神。在工厂、农村、矿山、机关和学校活跃着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他们积极创作,描绘着心中美丽的家园,赞扬勤劳善良的家乡父老。这些作品深深触动了父亲的内心,也让他看到了工作的深厚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指示文化馆开办起文学进修班,邀请专业的老师讲授文学创作课程,从构思精彩的故事,到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学员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文学的热爱。通过进修班的学习,他们的创作水平跃升了一个台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初入文学殿堂的青年作者怀着忐忑的心情把自己的作品寄给父亲希望得到指导,父亲从不推辞,他总是认真地阅读他们的作品,仔细地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用红笔圈圈点点,提出中肯而又宝贵的意见。当有的作者将出版自己的专辑,想请父亲为自己的专辑撰写序言,他也是欣然接受,认真地写出满意的序言。对于优秀的作品,他便推荐给报刊工作的友人,请帮助在报刊上发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家中,就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俱乐部,常常会有一些文学青年来到家里,他们有的带着自己的作品,希望得到父亲的指点;有的则是来和父亲交流文学创作的心得和体会。父亲总是热情地接待。他耐心地倾听着每一个人的讲述,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为他们答疑解惑。时光流转,当年的那些文学青年,如今已经成为承德文学界的佼佼者,为这座城市增添着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年浩劫中教育战线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干扰。学生被迫停课,教师沦为批斗的对象,校园被肆意侵占,教学器材被毁坏殆尽。承德二中,这座位于避暑山庄宫墙外、面向武烈河的美丽校园也未能幸免。某机关强占了一部分学校操场盖起家属楼,激起了师生们的强烈反对,采取了一些过激行动。而该机关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准备采取强行手段压制师生们的合理要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复杂而又棘手的局面,父亲深知只有秉持公正的原则,才能妥善解决这场冲突。他一方面耐心地劝说该机关承认侵占校园的错误来赢得师生们的谅解,另一方面,深入到师生们中间,向他们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服师生们保持冷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父亲的努力下,该机关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承认了侵占校园的事实,并表示愿意改正。而师生们也主动退出了强占的家属楼。这场尖锐的冲突在父亲的公正处理下,得到了妥善地解决。父亲的公正之举,不仅维护了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也保障了教学秩序的顺利恢复,成为浩劫余波中教育战线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3年,承德市为解决城市西部地区文化活动场所不足的问题,决定在西大街建造一所影剧院,填补城市西部公共文化设施的空白。1975年影剧院建成后,市领导便委托父亲为它起一个能够体现承德的特色,承载着这座城市文化底蕴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欣然接受这项任务后,多次来到影剧院所在地查看。影剧院坐落在燕山广仁岭、风云岭脚下,周围群山环绕。父亲站在那里,望着眼前的山峦,“云岭”二字跃然脑中。云,高远而缥缈,象征着崇高与伟大;岭,雄浑而厚重,代表着坚实与稳固。“云者,高也,岭者,大也”,父亲这样解释道。这个名字寓意着承德虽然目前落后贫穷,但却有着光明宏大的发展道路,有着无限的可能和广阔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父亲提出“云岭影剧院”这个名字后,立刻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广大群众在看到这个名字后,也对其喜爱有加。觉得这个名字朗朗上口,又充满了美好的寓意,仿佛为影剧院赋予了生命和灵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云岭”不仅成为影剧院的名字,这个名字在承德的大地上也逐渐传播开来。以“云岭”为名的街道、小区、宾馆、饭店纷纷涌现。 “云岭”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印在承德人民的心中。时光荏苒,多年后云岭影剧院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虽然被拆除,但是它却永远留在了承德百姓的记忆之中,是人们心中一段无法磨灭的珍贵回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承德市京剧团创建于热河省时期,作为当地举足轻重的文艺团体,常年在各个县市巡回演出,早已深深扎根于百姓心间。父亲对剧团的建设也始终倾注着格外的关心与呵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提高演员的综合素质,父亲鼓励大家提升思想水平。他深知,只有演员自身具备高尚的思想境界,才能在舞台上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于是,他组织演员们开展思想学习活动,分享经典剧目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引导演员们从内心深处领悟艺术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父亲也十分注重演员们的演出水平提升。他邀请京剧界的资深专家来团指导,从唱腔、念白到身段、表演,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演员们在专家的悉心教导下,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演出水平日益精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京剧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剧团不仅排练了全本的京剧样板戏,为巡回演出还精心选编了折子戏。父亲跟随剧团深入到围场、丰宁、宽城等贫穷偏远的县区,以饱满的热情为农民朋友们献上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作中父亲看到歌舞艺术对文化城市建设的价值。于是他提议组建承德市歌舞团,在组建过程中,从选拔演员到调配骨干父亲总是亲力亲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对亲手创建起来的歌舞团,像呵护自己的孩子般关心它的成长,组织学习排练节目,精心置办乐器器材,关心学员们的生活起居,亲自布置审查彩排,很快地就排练出多台演出节目。歌舞团不仅为广大群众和外国友人演出,还深入部队、农村、厂矿慰问演出,在“文革”那段万马齐喑的日子里这支年轻的队伍如一缕春风悄悄融化着冰封的文艺舞台,为人们带来欢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让承德的独特风情走向更多人,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父亲还创作了多首歌词。《塞外好地方》以灵动笔触勾勒了承德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歌颂了这片土地的富饶与祥和。歌词中“塞外风光美如画,承德山水甲天下”的句子,让人仿佛置身于承德的秀丽景色之中。《欢迎曲》则饱含热忱,道出承德人民对海外宾朋的诚挚心意。这些歌词被谱成曲后,演员们深情地演唱,悠扬的旋律飘荡在承德的上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承德,爱上了承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20世纪50年代,承德在青少年中就已经广泛地开展了排球运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赢得了“排球之乡”的美誉。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这项运动陷入了低谷,那些为排球运动挥洒汗水的运动员们也各奔东西,承德的“排球之乡”一度陷入了沉寂。转折的契机出现在70年代,邵春之这位当年承德排球运动的核心队员,带着对排球的热爱和执着,走进了承德八中的校园担任体育教师,自发地组织起了学校男排队的训练。在他的悉心教导下,队员们的球技日益精湛,对排球的热爱也愈发深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当时主管体育工作,他看到了邵春之组织男排队训练这一举措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意义——这是承德排球“火种”延续的希望。为了重新点燃承德排球运动的熊熊烈火,父亲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重组承德业余体校教练团队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随后,邵春之的学生敖志刚被委以重任,担任体校女排教练。敖志刚继承了老师的衣钵,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创新的训练方法,带领着女排队员们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并未止步于此,他进一步向省体委申请将承德排球列为重点项目。他深知,只有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承德排球运动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为了给排球学员们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父亲跑遍了相关部门,磨破嘴皮,终于为40名学员争取到了训练经费,解决了食宿难题。这一举措,彻底结束了承德排球运动长期以来的自发业余状态,走上了科学发展的正规之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父亲的大力推动下,在教练们的辛勤付出和学员们的刻苦努力下,1975年在河北省排球赛中,承德男女排凭借着顽强的斗志、精湛的球技和默契的配合,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双双夺得冠军。当终场哨声响起时,队员们相拥而泣,场边观众欢呼雀跃,排球之乡的呐喊终于再次响彻承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承德男女排获得双冠军的消息传开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承德这座“排球之乡”也因此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举办全国第三届运动会华北区少年排球预选赛。通过举办这次预选赛,承德排球运动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9年3月,在承德洒下八载心血的父亲,即将离别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奔赴京城开启新的工作篇章。众多友人听闻父亲要走的消息,纷纷赶来,想要在这最后的时刻,再与父亲好好聚聚,送一送这位他们心中敬重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送别的人群里,有和父亲在工作中结下深厚友情的同事。他们的心中满是不舍,拉着父亲的手,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还有当年曾得到父亲扶持帮助过的文学青年。如今父亲要离开,他们眼中满是感激,紧紧地握住父亲的手,千言万语都化作了那一句“谢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有许多曾受到不公对待父亲为其伸张正义的人们。在那些蒙受冤屈的岁月,父亲不顾自身的安危和得失站在他们身边,为他们讨回公道。他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前来为父亲送行,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些耳闻目睹父亲为承德洒下心血,前来深表谢意的人。他们看到了父亲为了承德的文化建设四处奔走,为了改善承德的文化环境不遗余力。父亲的努力和付出,让承德这座山城变得更加有文化底蕴和魅力。他们代表着一方百姓,来向父亲表达最诚挚的感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年前,父亲初来承德时,孤影单单,举目无亲。那时的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怅惘和迷离,踏上了这片陌生的土地。而如今,离别之际,却是众人相送,难舍难离。这八年的时光,父亲用他的真诚、善良和才华,在承德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也收获了无数真挚的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别之际,友人刘章以诗相赠,那饱含深情的诗句,让父亲心中感慨万千。于是,父亲提笔写下了《将离承德进京》一诗,以此回复刘章,也表达这八年来的倾心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城山水秀姿容,八载论嫡心相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意湖边谋‘复古’,畅远楼上议中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奈何冬去酷霜降,怎料春来好梦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凝望槌峰情依依,长河一自向沧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是父亲对承德八年的深情告白,也是他与友人之间真挚情谊的见证。当父亲带着这首诗,带着众人的祝福和不舍,踏上前往京城的路途时,他知道承德这座山城,将永远是心中最温暖、最难忘的地方。而那些与友人共同度过的日子,也将成为他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自青年时代离开家乡外出读书,从此再未踏上过故乡的土地,命运的车轮将父亲带向了远方。每到一处新的地方,父亲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的建设事业中。在那些陌生的城市里,父亲渐渐熟悉了当地的山山水水,结识了许多真诚热心的友人,而成为了心中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古诗,正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他没有被故乡的羁绊所束缚,而是以一种豁达、开放的心态,将每一个他生活过的地方都当成了自己的家乡。在他看来,家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精神的归属。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有担当,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家的感觉,就能在新的土地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p> <p class="ql-block">附刘章诗《别翟君向东》</p><p class="ql-block"> 春雨春花春草萌,离宫离影离君情。</p><p class="ql-block"> 冰心八载南山雪,霜剑一朝北地风。</p><p class="ql-block"> 云去云来云岭在,月升月落月华明。</p><p class="ql-block"> 热河流水千秋暖,脉脉情波总向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