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事一,十岁的小女孩能做些什么?她在想些什么? 你也许会有成千上万个答案,但你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一个10岁的小女孩儿,会用一脚把自已养大的一个小鸡踩死了。只是因为他看到母亲帮他给小鸡喂食的时候,母亲对小鸡比对自己更好。</p><p class="ql-block"> 一只小鸡,就因为一丝妒忌之心。丧命在一个10岁小女孩的脚下,这不是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真实事情,无法否认小女孩儿的想法有点儿过于偏激。但试想,如果平时这位母亲略微表达一下对女儿的疼爱,也许这样的事情就不会发生。</p><p class="ql-block">点评,生活中有许多父母,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自己的孩子不争气,甚至经常是孩子在场就大夸谁谁的孩子这好那好,你想一想你身边自己的孩子怎么想,你带给他(她)的是增强自信还是增加了自卑?</p> <p class="ql-block"> 故事二,有一位母亲,当过30多年老师,却犯了一个后悔莫及的错误。一天,他发现儿子在自己的屋子里烦燥地走来走去。她非常替孩子着急,因为隐隐地知道,上高中的儿子在谈恋爱,好像遇到什么挫折。他暗暗祈祷,儿子啊儿子,你可要有点儿出息,别为这点小事儿想不开。一会儿,儿子出门儿了。妈妈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想方设法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了儿子的日记。</p><p class="ql-block">可是,当他翻开日记时。手却像烫了一样缩了回来。原来,儿子在日记中夹了一个纸条儿,上面写着,“妈妈,我预定你会来偷看我的日记的,我瞧不起你,我有烦恼是我自己的事儿,你不必管我,我能挺过去这一关”。这位母亲说,我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还是应该尊重孩子呀。</p><p class="ql-block">点评,孩子是什么?孩子不是玩具,也不是普通的动物,孩子是真真切切的人,是成长的幼苗,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未成年人!</p> <p class="ql-block">两个简短的教子故事,像两面镜子,照见了亲子关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盲区。</p><p class="ql-block"> 十岁女孩踩死小鸡的冲动,源于她对母爱的误读——当孩子无法从日常细节中确认自己被珍视,便会用极端方式试探爱的边界。这提醒父母:爱需要清晰的表达,比起默默付出,更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在我心中最重要”,避免因行为偏差引发孩子的情感错位。</p><p class="ql-block"> 而母亲偷看日记反被儿子“预判”的尴尬,则揭示了信任的脆弱。父母的过度担忧往往会变成越界的理由,却不知尊重比“保护”更重要。孩子需要的不是被猜测的成长,而是被信任的空间,当亲子间筑起“不被尊重”的隔阂,再深的爱也会打折扣。</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好的亲子关系,藏在理解的细节里:既要有让孩子安心的偏爱,也要有不越界的尊重。</p><p class="ql-block">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高度;家长的宽容,教会孩子如何面对错误与失败;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