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语润心·云间悦读 开篇:叩问·看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秋风渐起送暑归,书页轻翻揽清辉。立秋后正是沉心读书的好时节,暂别校园喧嚣,在墨香中沉淀教育思考、汲取成长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以书为舟、以读为桨,在字里行间探寻教育真谛,于书页流转间涵养育人智慧,让秋日的沉静与书籍的深邃相融,为未来的教育之路积蓄更深厚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2025年暑期的第二个月,“云端品书舫”正式扬起对《教师听评课实用技巧》探索的风帆。</span></p> 作品解读:探寻·明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听评课实用技巧》是徐世贵和蔡淑卉两位老师专门为一线教师写的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很多老师都知道听课评课很重要,但往往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听、怎么评,这本书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好就好在特别实在。它一步步教你听课前要做哪些准备、课堂上重点看什么、听完课怎么和大家一起讨论,才能真的帮助上课老师进步。书里强调,听课不是为了挑毛病,而是要一起研究“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这才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写得方法容易懂、好上手,能帮助我们改变“听听挺好,说完就忘”的现状,让听课评课真正变成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好机会。</p> 感悟:共生·深耕 分享人:杨恒 <p class="ql-block">【书语润心·云间悦读】</p><p class="ql-block">我是杨恒</p><p class="ql-block">我在“云端品书舫”阅读经典</p><p class="ql-block">【目标】11天读完工作室共读书目</p><p class="ql-block">【打卡】第9次,2025年8月28日</p><p class="ql-block">【书目】《教师听评课实用技巧》</p><p class="ql-block">【著者】 徐世贵 蔡淑卉</p><p class="ql-block">【进度】 第十二章 思维是学生智能发展的核心——听评课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p><p class="ql-block">【用时】90分钟</p><p class="ql-block">【感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期拜读徐世贵与蔡淑慧老师合著的《教师听评课实用技巧》第12章,深有感触。这一章围绕“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内容切实、富有启发性,让我对教学中的思维培育有了更系统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钱学森之问”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一道深刻命题。它不断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应是启迪智慧、塑造思维。当前教育之所以难以培养出如民国时期那般具有开创性的大师,关键在于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系统性训练的缺失。书中明确指出,思维既是学生智能发展的核心,也兼具发展、学习与减负三重功能。它推动认知不断进阶,是高效学习的关键,更能以思维的质量替代重复的训练,真正实现减负增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思维培养的策略方面,作者提出了多个维度的建议,为教学实践指明了可操作的路径。听评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教师是否将思维训练置于课堂的核心地位。唯有树立“授人以渔”的意识,教学才能实现从知识传递到思维培育的转变。同时,课堂氛围也直接影响思维的发生——民主、包容的环境能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辨,为思维活动提供土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书中还强调,问题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法,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抓手。优质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及时、合理的评价则如雨露滋润,助长思维幼苗的成长。此外,思维训练需讲究方法,应循序渐进、阶梯式地推进。教师需善于搭建思维支架,通过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层层引导,帮助学生实现从低阶认知向高阶思维的跨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对“独创求异思维”培养的论述。教育的真正高度,在于能否为学生留出“异想天开”的空间,能否尊重并引导那些看似不循常规的思考。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批判与质疑,实则是播下创新精神的种子。教学中,教师应多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养成敢于发问、乐于探索的思维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这一章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以后在听评课的时候,我会更注意老师是否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比如有没有提出好问题、课堂氛围是否宽松、允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想法等等。在自己的教学中,我也会努力把思维训练融入进去,让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乐园。我相信,唯有培养会思考、能创新的人,才能更好地回答“钱学森之问”,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使命。</p> 图文:杨恒 审核:毕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