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日战场到援老前线

美友51214237

<p class="ql-block">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专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从抗日战场到援老前线</b></p><p class="ql-block"> ——记勐腊108兵站首任站长李相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防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相臣,河北邢台任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22分部第 108兵站,首任站长。1937年参加八路军,身经百战,曾参加过百团大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和边界剿匪,担任过边防团长,公安局局长等职,1964年8月108兵站组建时,从边防团调任108兵站首任站长,中校军衔,1991年1月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 1964年秋天,刚从昆明市晋宁县参军到勐腊108兵站的列兵李思文。第一次见到戴着两杠两星军衔的正团级兵站站长李相臣,有些不知所措,首长领章上的杠杠豆豆,让他觉得十分耀眼。</p><p class="ql-block"> 老八路出身的李站长年龄50岁左右,清瘦的身板却很硬朗精干,两眼炯炯有神,脸上的表情很和善。他知道李思文是刚入伍的新兵,对部队的工作生活还没有完全习惯。他就温和地对他说:“小鬼,刚离开家还不习惯吧?不怕,咱部队就像个大家庭一样,大家都是你的兄弟,你不要紧张拘束,有什么可以问班长和战友们,也可以问我。”短短几句话,让李思文绷紧的神经一下子松懈下来。</p><p class="ql-block"> 李思文说自己是幸运的,到部队后能够跟着一位抗战前就参加革命,参加过著名百团大战,多次负伤多次荣立战功,功勋赫赫的老八路,并在他的关怀下在部队入党、提干,是多么的幸福。说起老首长李相臣站长的故事,李思文和战友们无不动容,乃至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  李相臣经常对女婿任开清、女儿李冀云讲他经历的百团大战惨烈状况。</p><p class="ql-block"> 一天深夜李相臣所在营刚刚完成夜袭击作战,全营四百多人在非常疲劳的情况下,被鬼子的机械化部队团团围在二孔窑洞里,几乎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抱着机枪一面扫射,一面向窑洞外冲锋突围时,一颗子弹时射中了他的身体,他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等一天后当地老乡来收殓遗体时,在牺牲的战友中发现了滿身是血,还有微弱的呼吸的他。</p><p class="ql-block"> “这小子命不该绝,将来必定有大出息。”老乡一边用毛巾擦拭着他脸上的血污,一边喃喃念叨 。</p><p class="ql-block"> 老乡用板车把他弄回家里养伤,他在老乡家里养了三个多月的伤,终于能下地走动,他给将他从死人堆里救出来的大爷大娘磕头,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大爷大娘扶起他说:“孩子,甭谢俺们,你们是为俺们打鬼子嘞,到了部队多杀小鬼子就中。”</p><p class="ql-block"> 他找到部队时,大家又惊又喜:“李相臣,你不是光荣了吗?我们还为你开了追悼会,你的名字也上了烈士名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蒋介石发动了内战。李相臣跟着部队转战辽沈、鏖战平津、浴血淮海、横渡长江、直取两广、进军云南。云南解放后,先后又参加了边疆剿匪,勘界警卫作战,援老筑路等战斗,多次荣立战功,身上布满了伤疤。</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在北京接见军队英模、李相臣荣幸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还亲切地握了他的手。</p> <p class="ql-block">李冀云</p> <p class="ql-block">  <b>投身抗日烽火 舍命捍卫家园</b></p><p class="ql-block"> 1937年的夏天的中午,太行山支脉的天河山传来一阵枪声,两个日本鬼子正在追赶一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在沟壑纵横的山谷间钻来钻去,等把鬼子转迷糊了,他瞅准机会“叭叭”两枪将鬼子撂倒。这名八路军战士就是刚参军不久的李相臣。</p><p class="ql-block"> 李相臣1936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主张。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华北占领邢台后,实施了残酷的“囚笼政策”,通过修筑碉堡、据点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控制,李相臣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八路军。在敌后与敌人展开了拔据点、反“扫荡”等针锋相对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在百团大战时他当过轻重机枪手,是129 师中优秀射击手。</p><p class="ql-block"> 他刚参加八路军不久,他带着一支步枪和五发子弹,一个人到外场执行任务。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他被鬼子发现,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p><p class="ql-block"> 李相臣站长的大女儿李冀云、大女婿任开清,一家三人都在援老筑路后勤保障的第一线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争比电影里演的要残酷得多,到处都是死人,血流在地上形成了一条条小河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自力更生建兵站 援老筑路建新功</b></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正值雨季的西双版纳每隔一两个小时,就会有一场强烈的雷暴雨经过,几台军用卡车停在勐腊城北的一座山下,车上下来50多名官兵,站在雨后湿漉漉的泥水地上,刚刚奉命从某边防团调到勐腊组建兵站的李相臣指着杂木密布,茅草丛生的山坡说:“这里就是我们今后的家了。”</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家就得有家的样子,他们一面将行李暂时放到一间友邻单位四面透风的屋顶漏雨的旧仓库内,开始了他们的建设家园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他们先把山顶削平,挖出盖房子的地基,又到远处山上砍来木料、竹子,割来茅草,盖起了一个由四间茅草棚组成的“四合院”办公区,又盖起了几排宿舍。水是用竹制简槽从山箐里引来的,官兵们睡的床,坐的小板凳都是自己动手做的,连机关会议室的藤竹沙发茶几也是战士们自己编织的,晚上照明呢主要就是油灯和蜡烛。</p><p class="ql-block"> 一年以后以后,卫生所、家属房也建好了,柴油发电机也开始发电了。这个叫108兵站的神秘部队,不但有了军号声,早操的口号声,还有女人的笑声,孩子的哭声,以及鸡叫狗吠声。</p><p class="ql-block"> 人多了以后,吃菜、吃肉又成为摆在部队面前的一个问题,李站长一面号召大家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改善生活在住处的附近栽上芭蕉,种上果苗,到了1965年春夏间,兵站自己种的菜可食用,还养了少量的猪,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p><p class="ql-block"> 到了1966年春夏,兵站机关生活有了较大改善,自己种的菜,养的猪,补充了伙食,水果也多了。自种的木瓜特别多,谁爱吃尽管吃,亲友来队战探访,吃夠后走时还可带走一些,反正木瓜太多,有时吃不完还采一些喂猪!</p><p class="ql-block"> “春风传送着山歌阿啰,民兵扛起了刀枪,到处有我们联防的岗哨,那解放军大哥守卫着边疆……”兵站新建的礼堂内传来一阵动人的歌声,这是兵站官兵在观看自治州歌舞团的演出。</p><p class="ql-block"> 勐腊地处亚热带地区,每年5月至10月雨季来临,气候湿润,阴雨绵绵,部队露天集会看电影,官兵们经常只能身披雨衣,或取消或延期。</p><p class="ql-block"> 让大家有个遮风避雨的场所吧。1970年李相臣和其他兵站领导集体研究决定、挤出营建经费,请建筑单位帮助设计修建一个像样的大礼堂。为节省建设成本,他带领干部战士自己拓土烧砖,上山伐木,人拖肩扛,将几十米的巨型原木从十几公里远的勐远大森林中拖运至施工现场。其中那棵做大梁的木料多长?据兵站“活字典”机关管理员李思文回忆:“有12米,横断面40厘米×40厘米,是40多条壮汉又拖又拉又扛弄回来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在1972年底,建成了勐腊最好的千人大礼堂及灯光球场。从此,兵站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平时集会学习看电影,各种慰问演出,双拥联欢都不用再靠老天安排,从总政文工团、国防文工团到云南省的黄虹、刀美兰、杨丽萍等艺术家都在这个礼堂舞台上表演过。</p><p class="ql-block"> 兵站每年迎接欢送全军开赴老挝的各军兵种援老部队等,也都有了一个宽敞明亮,不用风吹日晒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很少有人知道,为这个礼堂,李相臣站长不止一次挨上级批评。因为当时上级有规定,思茅以南不能建二层楼以上的楼房和人员聚集的礼堂,据说是为了防止敌机轰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爱兵如子称楷模 猛将柔情暖军心</b></p><p class="ql-block"> 一辆辆满载粮禾物资的军车驶向筑路前线,骡马队、单车连穿行在山间密林小道,粮油米面、马料副食、军需物资、医疗药品、日用百货、营建物资、汽修配件、军械弹药、油汽燃料、爆破炸药等物资有计划地从勐腊108兵站转运到筑路前线。60年代中后期,随着援老筑路和援外任务的进一步加强扩展,108兵站逐渐兵强马壮,野战供应站、汽车运输队、骡马运输队、混合库、油料库、军械库、食宿加工站、军邮站、医疗所、船运大队等构成了援老筑路的钢铁后勤保障线,兵站承担的各项任务也日益加大,边疆敌情复杂,李站长曾经几次带领官兵协同边防部队消灭、抓获入境刺探情报搞破坏的敌特分子,1968年1月敌机入境轰炸苗寨,兵站骡马运输队副队长周道恒和总机班班长曾英英勇牺牲,身经百战的李相臣悲痛万分,他觉得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带好兵、管好兵、用好兵”成为李相臣最上心的一件事。</p> <p class="ql-block">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李站长在全站官兵中的威信很高。1964 年8月兵站组建后,不长时间,他就熟悉了大部分人的名字,经常教育战士好好学习文化,加强锻炼,注重个人卫生健康,要常给家里写信。</p><p class="ql-block"> 据原兵站勤务连通信班长冉啟元回忆:老首长特别关心每个战士,但凡他每次外出学习开会回来,第一时间就是下基层看望战士,一见到有生病的战士,他一个一个地询问病情鼓励大家安心休养,及早回部队工作,让战士们深受感动。</p><p class="ql-block"> 一次冉啟元在云南勐腊盐厂的岩子边的一棵电线杆上检查通讯线缆排故障。李站长从磨憨返回时看见了他,马上喊停车,把他从电杆上喊下来。非常心疼地对他训斥道:“你这孩子,那么高的地方,连保险带都不带,还要不要命了?”末了叮嘱他系上保险带,一定要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 曾任李相臣警卫员的重庆万州熊家镇的老兵陈先植、胡天权在讲述李站长往事的时候,泪眼婆娑。</p><p class="ql-block">1971年他们跟着李相臣到第二供应站检查指导工作,那边是新东线,属于今天老挝朗勃拉邦省。那时候,前线条件艰苦,但老首长不搞特殊化,跟官兵同吃同住同行军 ,还自己搭帐篷啃压缩干粮。</p><p class="ql-block"> 为加强援老筑路后勤保障任务,兵站李相臣站长在上有飞机盘旋下有敌特捣乱的踏勘路线上,和骡马运输队战士一起穿密林,钻荆棘,跨河滩,险流过泥泞沼泽,他有马不骑。拄着拐杖和年轻的战士们一起行走,还把干粮让给战士们吃,主动帮体弱的士兵扛背包,与干部战士同甘苦、共患难。出发时他走在前,返回时他走在后,使同志们深受教育和鼓舞。在老八路精神的鼓舞下,骡马运输队的同志们深受教育鼓舞,轻伤,不下火线,坚持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 才入伍不久的贵州新兵封忠学记得,李相臣站长在机关时,时常会一个人散步到勤务连菜地边,与炊事班战士和执勤战士嘘寒问暖,而新兵李翔昌,警卫员唐陕北记得,每逢有新电影放映,李相臣站长穿着一件军大衣,走到放映机前,关切询问值勤参谋,其他值班人员能不能看上新影片?</p><p class="ql-block"> 原政治处干事孟天胜回忆说;李站长发现战士有错,一般不会直接批评,而是找所在单位主官谈话,让下级管好战士。</p><p class="ql-block"> 四川广安老战友冯永明新兵训练结束就直接分配到机关二分队,学习电台报务员的工作。12名新学员住在兵站办公大楼右边的茅草棚里。每天去食堂吃饭都要经过办公大楼。由于天气炎热,有的学员直接只穿件背心就去了食堂,李站长看到了并没有直接批评学员,而是批评战勤科领导,对学员管理松散,要求不严,从那以后学员们再也没有军容不整的到食堂打饭了。</p><p class="ql-block"> 有空李站长散步就来到茅草棚里跟大家促膝谈心。</p><p class="ql-block"> 他语重心长地跟学员们讲,兵站现在虽然有了新办公大楼,咱是老八路过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老传统不能丢。</p><p class="ql-block"> 李站长对战士的关爱,如同对自己的儿女。他住院时兵站派到到医院护理他的佘长寿(四川万县人),对他护理十分细心周到,从翻身、抹身子,到喂饭、喂水、上厕所,如同伺候自己的老人,让李相臣感动的唏嘘不已。那年佘长寿准备退伍回家,李站长从别人嘴里得知这一情况后,对精心照料他的小佘万分不舍,但佘长寿又不符合留队条件,他没有征求小佘的意见,就亲主动去分部军务科要了一个到四川石油管理局工作的名额,又专门给时任兵站领导打电话,解释说这是分配之外的名额,是为退伍士兵佘长寿解决工作的。一个普通士兵退役后工作有了着落,佘长寿得知事情的缘由后,对老首长万分感激,也对“好人有好报”那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艰苦朴素扬传统 严以律己树良风</b></p><p class="ql-block">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直是108兵站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老兵邱兴友记得,兵站因执行援外任务,除了部队的制式军装外,还同时配发有外军军服和灰色工作套装。</p><p class="ql-block"> 1972年,出国部队交回兵站一大批外军军服和工作套装,其中一部分还是新装。有个别同志想用旧衣服换新衣服,甚至想多领一两套回去“做纪念”,李站长坚决不允许。他对大家说,当年八路军的服装都是自己纺线织布做的,今天部队条件改善了,但要像雷锋一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本色不能忘。</p><p class="ql-block"> 机关食堂炊事员赖昌学回忆:李相臣站长在生活中从不搞特殊化。他在机关炊事班两年多,从未见到炊事班给老首长单独炒份菜,单独烧份汤。老首长会经常到炊事班看看,说炊事工作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保障,如果干部战士吃不好,吃不饱,就搞不好本职工作,完成不了援老筑路的后勤保障任务。</p><p class="ql-block"> 1965年7月的一天,湿热多雨的勐腊又下了一整夜的暴雨,导致李思文担任班长的机关炊事班错过了起早做饭的时间,开饭时间一到管理员就集合部队到饭堂开饭,结果大家到了饭堂,发现炊事正在往锅里下米。大家你一嘴我一句地埋怨炊事班睡懒觉,让大家不能按时开饭。李思文班长和炊事员们知道自己理亏,一边在紧张地埋头干活,一面接受管理员和司务长的批评和大家的埋怨。李站长也来到饭堂看到这一情况,没有批评炊事班半句,而是找来管理员和司务长,当面批评他俩:“下了一夜大雨,炊事班的同志起晚了,造成误饭情有可原,你们作为干部,为什么不深入下去了解实情?在这种情况下推迟一下开饭时间不是不可以的,这说明你你们还是存在着官僚主义作风。李站长一通批评,让管理员和司务长心服口服,李思文和炊事班也认识到是自己的工作没做好,大家今后一定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p><p class="ql-block"> 到了20世纪70年代,当年的列兵李思文已经当了兵站机关管理员一次,炊事班战士上山砍柴时,打了一头麂子,给李站长送去一条后腿。李站长坚决不要,谁送来的让谁拿回去。要炊事班把肉煮了,让所有干部战士都尝一点。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让所有官兵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1974年,李站长因病住在医院手术后一直休养。在思茅62 医院休养时,李站长的女儿李冀云与兵站军医陈孟州在62 医院分部护训队学习,经常去看望他,陪他散步,听他讲八路军打鬼子的故事,有一次,他请陈孟州回勐腊帮采百花蛇钱草,听说此药可以治病效果好。陈孟州把药带去给他时,顺便买些糕点送他,这事让李站长非常不高兴,他批评陈孟州说,小陈,你身为军人,怎么不学好,送礼请客,是我最反感的,说得陈孟州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是好。为了给陈孟州有个台阶下,他让老伴装一些糖和水果,让他带会兵站跟战友们一起分享。虽然过去几十年了,李相臣清正廉洁、严以律己的作风,让陈孟州医生终生不忘。</p> <p class="ql-block">李站长与吴阿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为兵争利敢直言 执行纪律不徇私</b></p><p class="ql-block"> 他对普通战士关心和关爱,但看不惯上级机关某些人的官僚主义作风。</p><p class="ql-block"> 1973年,中央慰问团慰问出国援老筑路部队,但因为统计口径出了问题,兵站机关及在国内的几家单位,每两名官兵只能分一份慰问品,干部战士都有想法。</p><p class="ql-block"> 不能因统计口径不同,导致下发的慰问品不足,李站长不怕得罪上级,向军区机关仗义执言,终于争取到了广大官兵应得的荣誉。后来几年慰问品都达到人手一份。虽说只是一件背心、一条毛巾、一个口缸、一支钢笔、一本纪念册,但这是国家给援老筑路老兵的荣誉。几十年过去了,许多老兵还精心保存着这些代表党和国家给予的光荣。</p><p class="ql-block"> 现居湖南嘉禾的原兵站战勤科刘日华股长长期在李相臣老首长身边工作。刘日华记得,当年他陪同李站长出国,在国外一时吃不上蔬菜,有的同志出好心下河抓了几条鱼让李站长下饭,“不能动老挝人民的一草一木”,此事李站长发现后,当即下令将鱼放河中严肃批评了抓鱼的战士。</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兵站机关一位参谋,到老挝陪首长到检查工作抓时,抓了一只野鸡准备带回国内,小车快入境磨憨时,突然听到小车上有野鸡在叫。李站长问车上怎么有鸡叫?回答是抓到一只野鸡想带回国。当即被李站长骂了一顿,把野鸡放归山林。参谋回国后还为抓野鸡一事作了深刻检讨。</p><p class="ql-block"> 他廉洁自律不光是要求自己,对家属小孩一样严格要求。李站长家属叫吴桂英,兵站官兵都叫她吴阿姨。</p><p class="ql-block"> 兵站机要科参谋吴学贵回忆,1972年8月份,他正在机关值班。听说李站长身体不太好,吴阿姨未跟李站长通气,就直接从普洱分部家属院坐了两天的班车到兵站照顾他。</p><p class="ql-block"> 谁知吴阿姨刚进门,李站长就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对她说“老吴啊,你也是跟了我多年的老同志了,我经常对你们说部队正在执行任务,家属不能来队探亲,这是规定你不知道吗?"</p><p class="ql-block"> 吴阿姨很委屈,她抽泣着对老伴说:“人家是担心你那只有半条命的烂身体,要不请我我都不会来!”</p><p class="ql-block"> 后来其他首长听到声音,大家了解情况后都佩服老首长坚持原则,一心为公的精神,也为吴阿姨不辞千辛万苦,翻山越岭来探望老伴的亲情所感动,大家的纷纷来到办公室说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李站长拗不过大家,再说那时候的交通不便,</span>总算答应让吴阿姨待了两天,就让她自己坐班车返回普洱。</p><p class="ql-block"> 正在办公室请李站长看文件的参谋吴学贵亲眼目睹了这件事。多年后动情地对管理员李思文说:“老八路就是老八路,老站长的优良作风影响了我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1974年,李相臣站长患食道癌后到43医院手术治疗,昆明军区党委非常重视,专门召开开党委会研究,指示43医院派最好的医生为其手术,用最好的药物全力救治这位正团职的三八式老干部,兵站专门安排卫生所长陈举明,陪同前往治疗。勐腊县委、县政府和县里认识他的各族乡亲,以及基层官兵,也纷纷在他术后回勐腊康复期间,到兵站看望这个从远方来到边疆的首长和亲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晚年的李相臣站长</p> <p class="ql-block">  老站长离休后,安置在玉溪干休所。兵站的很多人出差、探亲路过玉溪都会前往探视,当然这里面也少不了勐腊县的各级干部和各族乡亲。 </p><p class="ql-block"> 李思文和徐大成、杨光勤等战友多次到玉溪看望老首长。每次老首长送他们出门,都一再叮嘱他们代他向兵站的同志问好,到烈士陵园祭扫莫忘了替他给牺牲的战友烧支烟。</p><p class="ql-block"> 1991年1月,李相臣站长走完了他79年的人生道路,他的遗体火化后,家人从他的骨灰中拣出了一把弹片。</p><p class="ql-block"> 李相臣,一个三八式的老革命,他对党忠诚、作风优良、关心部下,风清气正,革命事业心极强。他把老八路的作风带入108兵站并发扬光大,在他的带领下,兵站形成了一支团结战斗、甘于奉献、奋力拼搏的英雄部队。</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回忆勐腊108兵站的故事,当年的列兵后来兵站机关的“大管家”李思文等众多战友都表示,一定不能忘记李相臣站长的功绩,并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写写李站长。</p><p class="ql-block"> 可以告慰牺牲的烈士和已经离世的李相臣等首长和战友们的是,当年英雄们修筑的中老友谊公路已经成为建设昆曼大通道和中老铁路的重要基础,中老两国人民共同迈向美好新生活的现实,正如大家所愿!</p><p class="ql-block">(图片由108兵站老战友提供,特别鸣谢李思文、李翔昌、陈孟州、胡贵茂、唐陕北、赖昌学、封忠学、任开清等战友提供相关资料)</p>